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關于會供的開示

  關于會供的開示

  根松成林曲傑嘉才仁波切

   會供起源于印度,後由蓮師傳入西藏。當時在印度,因爲每次會供的費用很大,所以只有富人才做得起這種法會。蓮師悲憫藏地衆生,爲了令所有衆生都能迅速積累福慧資糧,就改變了這一傳統。

   會供又稱會供輪,所謂“會”字有叁方面的含義: 1、男女瑜伽行者集聚在一起修法;2、把上師、本尊、空行、護法祈請至壇城集會;3、召集山神、土地、鬼神、六道父母有情、冤親債主到壇城集會。

   陳設供品一起上供諸佛菩薩,下施六道衆生,稱之爲“供”。會供是快速積聚福慧資糧的殊勝修法。在藏傳佛教各傳承中都有不同的會供儀軌,有些會供輪甚至要幾天才能修完,但在漢地大部分的弟子都沒有這種時間,所以我們只能采用簡易的儀軌。一般會供的儀軌都可以大致分爲以下幾部分。

   首先是祈請曆代傳承上師,以及諸佛菩薩降臨會供壇城加持,並按一定的儀軌祈請諸佛菩薩以無量的智慧清淨行者之內、外、密,使之皆化爲勝妙的會供壇食。外壇食是指陳設的豐富供品,內壇食是行者自身的四大,密的壇食是指行者意的壇食。

   第二部分是行者以虔誠心上供諸佛菩薩,並以無執著的平等心祈請上師、本尊、空行、財神、土地以及六道父母、冤親債主一起入供席,享用內、外、密的會供。

   由于受用此愉悅的會供甘露,瑜伽行者們生起內在的妙樂,而自然流露出會供的道歌、道舞。此時,行者應確信自己就是勇士、勇士母,所在之處即佛的壇城。這是會供的第叁部分。

   會供的最後是把每一樣供品剩下的殘食,收集起來按一定的儀軌抛到水裏或者西北方布施給鬼神,最後瑜伽行者們一起發願、回向,使一切不淨之處得以清淨,全都融入圓滿法界。

   在早期的會供中必須要具備五肉、五甘露。但由于後來的衆生越來越無法接受,所以大成就者爲了避免衆生的邪見,就用酒肉來代替。所以要享用這些是爲了破除行者對淨與不淨的執著與分別(一切原本皆是緣起性空的表法),另一方面是表示我們對佛無量智慧的堅信,佛無量的智慧能將外界的一切不淨化爲清淨的甘露,亦能將我們的五毒化爲五智。以此爲表法,所以在密乘十四根本戒中說道:如果將會供的壇食視爲不淨是一種犯戒的行爲。

   金剛道歌、道舞是印度八十瑜伽大成就者絕妙的修行方法。在藏地,當年蓮師協助藏王赤松德真創建桑耶寺的時候,受到魔的萬般阻擾,蓮師曾跳起威猛的金剛道舞降伏了魔擾。這是西藏金剛道舞的由來。跳金剛道舞時行者在上師的引導下進入壇城,以唱金剛道歌、真言、咒語爲口密,以金剛道舞的體態、動作,顯現本尊手印爲身密,以內心觀想自身爲勇士、勇士母爲意密,身、口、意叁密相應,供養上師、本尊、空行而獲得殊勝的加持。金剛道舞、道歌是瑜伽自在、無執著的修行方法,它完全不同于世間一般的歌舞。其殊勝的功德在《金剛頂經·瑜伽修習毗盧遮那叁摩地法》中說道:

   “由是金剛歌供養,不久當得無礙辯,由以妙舞供養故,當得如來意真身。”

   在藏地,有大成就者曾經說過:“如果這輩子你能趕上一次殊勝的會供,那下輩子你的吃穿將不會有任何問題。”當然,會供的殊勝功德不僅僅在于吃穿。會供是具足四種事業(息災、增益、懷攝、降伏)的殊勝修法。而在藏地,所謂殊勝的會供,就是有成就的上師參加或者是在吉祥時間(藏曆初十、二十五),由全體具足清淨戒律的瑜伽行者舉行的會供。

   藏曆初十這一天,在藏地,各大寺院都會舉行各種法會,蓮師的弟子們也會在這一天舉行會供以祈請蓮師的加持,因爲蓮師曾答應在這一天回來探視弟子,能在這一天舉行會供,自然能獲得大的加持。而二十五是空行節,是十方空行環繞虛空加持衆生的日子。

   會供還是密乘行者忏悔的一種殊勝方便,在會供這一天,每一位密乘行者都要在會供的壇城中至誠地忏悔自己與戒律相違的過失,令自己重得清淨。按密續的教典:已經破了叁昧耶戒的弟子如果要忏悔,要先舉行會供,然後在會供的壇城中,當著上師和衆金剛兄弟的面前發露忏悔,並發願從此永不再造。求得上師的原諒後,再重受灌頂得戒。

✿ 继续阅读 ▪ 關于放生的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