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 柒、內觀與剎那定
1. 《清淨道論》說禅修者應在修完五種攝受之後才試著培養從思惟智以上的內觀智慧,這五種攝受是:一、色攝受。二、非色攝受。叁、名色攝受。四、緣攝受(辨識今世名法與色法之因法與果法)。五、世攝受(辨識過去未來色法與名法之因法與果法。
2. 內觀禅修的對象是名法、色法、因法與果法。這些也稱爲「行法」。
3. 看見一切行法爲無常、苦及無我的智慧稱爲「內觀」。因此,一位想從「道、非道智見清淨」開始培養內觀的禅修者,應先完成「見清淨」與「度疑清淨」,這是因爲在這兩個清淨階段裏要辨識的名法、色法及因果于此應以智慧覺察它們無常、苦與無我的叁相。
4. 練習內觀時,禅修者必須輪流覺察叁相,一時于內五蘊,一時于外五蘊,一時于色法,一時于名法(《清淨道論》第二十一章)。《清淨道論》又說,練習十二緣起支的內觀時,于「思惟智」和「生滅隨觀智」期間,要于過去、現在與未來法覺察叁相(《清淨道論》第二十章)。練習內觀時所生起的定力稱爲「剎那定」,因爲它不像在修習寂止時持續地維持在一個對象上。
5. 要想如上所說有系統地練習內觀,就必須以近行定或安止定做基礎。此處所說的近行定是指修習四界分別觀或寂止所産生的定力。只有如上述修習內觀時産生的定力才被稱爲「內觀剎那定」。
請注意,如果禅修者還不能見到極微或個別名法、不能分析它們、不能辨識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因果、不能覺察叁相于這一切法,那麼,他的定力不能被稱爲「內觀剎那定」。
摘要:在培養定力時,純觀行者修習四界分別觀所達到的最高定力稱爲近行定,這是比照于禅那前的近行定,疏鈔裏也稱此種最高定力爲剎那定。當純觀行者練習內觀時,他的內觀立足于近行定,這定是心清淨。當他進一步以內觀辨識諸行法時,這時候的定力稱爲內觀剎那定。當止行者培養出近行定或安止定作爲心清淨,在出定後以內觀辨識諸行時,這時候的定力也稱爲內觀剎那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