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肆、達到禅那
1. 當信、精進、念、定、慧五根得到充分培養,專注力就會超越近行定而達到安止定。當你以這方式達到禅那時,你的心將不間斷地知道「似相」。這情況可能持續數小時,甚至整夜或一整天。
2. 當你的心持續專注在似相一或兩小時,你要試著去辨識在心髒附近的「心所依色」,此處安住著意門(有分識)。「有分識」明亮而光明。疏上解釋它就是意門。你一再嘗試,就容易辨識到「意門」依于「心所依色」,以及呈現在這兒的「似相」。當你能如此時,應試著辨識尋、伺、喜、樂及一境性的五禅支,一次一個。經由持續地練習,最後你能同時辨識五禅支。五禅支是:
(1)尋:將心導向並置于「似相」。
(2)伺:將心持續置于「似相」。
(3)喜:對「似相」的喜悅。
(4)樂:經由體驗「似相」相關的樂受。
(5)一境性:對「似相」的心一境性。
3. 它們各自稱爲「禅支」,但合爲整體就稱爲「禅那」。剛開始練習禅那時,你應該練習以長時間進入禅那,而不要花費太多的時間辨識禅支。你要練習初禅的自在,有五種自在:
(1)轉向自在:能夠在出定之後辨識諸禅支。
(2)入定自在:能夠在任何時刻隨心入定。
(3)住定自在:能夠隨意住定多久。
(4)出定自在:能夠在預定的時間出定。
(5)省察自在:能夠辨識諸禅支。
4. 轉向與省察二者發生在相同的「意門心路過程」。轉向是由「意門轉向心」來運作,在此是以五禅支中的一支,例如「尋」作爲所緣。省察則是由意門轉向心之後馬上生起的第四、五、六或第七個速行心來運作,也取同樣的所緣。
5. 在《增支部》的《山牛經》中提到,當大目犍連尊者還是預流果時,正練習禅那。佛陀提醒他,在還沒有熟練于初禅五自在時,不要試著進修第二禅。佛陀解釋說,若還未熟練于初禅五自在,就試更高的禅那,不但會失去初禅,也無法達成第二禅,兩者都會失去。
6. 當你已熟練初禅五自在後,可進習第二禅。爲此,你要先入初禅,出初禅,而後思惟初禅的過失及第二禅的功德。要思惟初禅仍是接近五蓋,也要思惟初禅中的尋、伺禅支是粗,使初禅比無尋、無伺的第二禅不寂靜。因此,希望去除此二禅支,而只留下喜、樂、一境性,你要再將心專注于「似相」。
7. 以這方式,你將證得擁有喜、樂及一境性的第二禅。而後,要練習第二禅的五自在。當練習成功且想進習第叁禅時,你要思惟第二禅的過失及第叁禅的功德。思惟第二禅是接近初禅,而第叁禅比第二禅寂靜。也要思惟第二禅的喜禅支是粗,使第二禅比無喜的第叁禅不寂靜。以這方式思惟,你從第二禅出定後希望證得第叁禅,並再專注于「似相」。以這方式,你將證得擁有樂及一境性的第叁禅。
8. 你進一步練習第叁禅的五自在。當你已練習成功且想進習第四禅時,要思惟第叁禅的過失及第四禅的功德。你要思惟第叁禅的樂禅支是粗,使第叁禅比無樂的第四禅不寂靜。以這方式思惟,你從第叁禅出定後希望證得第四禅,並再專注于「似相」。以這方式,你將證得具有舍及一境性的第四禅。而後,你要練習第四禅的五自在。
11. 證得第四禅時,呼吸完全停止。如此完成了培養入出息念的第四階段:
『我學寂止身行而入息。』
『我學寂止身行而出息。』」
10. 這個階段始于禅相剛生起之前,定力隨著四禅培養出來,呼吸愈來愈靜,一直到在第四禅時呼吸停止了。
11. 當禅修者利用入出息念達到第四禅,並已培養五自在,那麼,一旦由定所産生的光是明亮、燦爛而熾放時,如果他想要,他可以移向培養「內觀禅修」。另一方面,禅修者也可以繼續培養「寂止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