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呼吸與觀四界 一、如何培養入出息念 10-1-1 壹、入出息念的培養

  10-1-1 壹、入出息念的培養

  1. 在《大念住經》中,佛陀教導入出息念的培養。他說:

  「諸比丘!于此,比丘往赴森林,或往樹下,或住空屋,盤腿而坐,端正身體,系念在前。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彼長入息,了知:『我長入息。』

  或長出息,了知:『我長出息。』

  或短入息,了知:『我短入息。』

  或短出息,了知:『我短出息。』

  『我學覺了全身而入息。』

  『我學覺了全身而出息。』

  『我學寂止身行而入息。』

  『我學寂止身行而出息。』」

  2. 開始禅修時,要舒適地坐著,當呼吸經由鼻孔入出于身體時,試著覺知呼吸。你要在鼻子的下方或鼻孔周圍的部位感覺到它。不要跟隨呼吸跑到體內或體外,只在呼吸掃過及接觸嘴唇上方或鼻孔周圍的部位,覺知呼吸。如果你跟隨呼吸的進入或外出,將無法使專注圓滿。但是,如果你只在呼吸最明顯的接觸處:嘴唇上方或鼻孔周圍,保持覺知呼吸,你就能夠培養並圓滿專注。

  3. 不要注意「自相」、「共相」或「禅相的顔色」。自相是呼吸中四界各自的自然特相,即硬、粗、流動、熱、支持、推動等等。共相是呼吸的無常、苦、無我。這意味著不要注意「入、出、無常」,「入、出、苦」或「入、出、無我」。

  4. 只要覺知呼吸是一個「概念法」(不是究竟法)。「呼吸的概念」是入出息念的對象(所緣)。爲了培養專注,它是你必須注意的對象。如果你以這種方式注意于「呼吸的概念」並且你在過去世曾練習這禅修,也培養了功德,那麼,你能輕易地專注于入出息。

  5. 如果你的心無法輕易地專注于入出息,《清淨道論》建議你數息。這樣有助于你培養專注。你應于每一呼吸之末數著:「入、出一;入、出二;入、出叁;入、出四;入、出五;入、出六;入、出七;入、出八」。

  6. 至少數到五,不要超過十。不過我們鼓勵你數到八,因爲它提醒你正在培養八聖道。因此,應該依自己的意願在五到十之間來計數,並下定決心在這段時間內,不讓心跑到其他地方。你只要平靜地覺知呼吸。當你如此數息時,將發現你能夠把心專注,並且只是平靜地覺知呼吸。

  7. 如此將心專注至少半個小時之後,你應進入第二個階段:

  彼長入息,了知:『我長入息。』

  或長出息,了知:『我長出息。』

  8. 在這階段,你必須對入出息的長短培養覺知。這裏的長或短,不是指尺度上的長短,而是指時間的長短。它是期間。你自己應該決定多久的期間稱爲「長」,多久的期間稱爲「短」。要覺知每一入出息的期間。你會注意到有時呼吸的時間長,有時呼吸的時間短。在這階段,你所應該做的只是知道這個。不要注意「入,出,長;入,出,短」,而只是注意:「入,出」,並且覺知呼吸是長或是短。你應在呼吸入出身體時,只覺知呼吸掃過、接觸嘴唇上方或鼻孔周圍的時間長短。有時整座的呼吸都是長,有時整座都是短,但是你不要故意使之長或短。

  9. 在這階段有些禅修者會有禅相(nimitta)出現。不過,如果平靜地練習約一小時而沒有禅相出現,那麼,你應該移到第叁個階段:

  『我學覺了全身而入息。』

  『我學覺了全身而出息。』

  10. 這裏,佛陀指導你要持續地覺知從頭到尾的整個呼吸。你要如此訓練自己的心持續地覺知從頭到尾的呼吸。當你如此練習時,禅相可能出現。如果禅相出現,你不要馬上轉移注意力到禅相,而要繼續覺知呼吸。

  11. 如果你持續地、安靜地覺知從頭到尾的呼吸大約一小時,而沒有禅相出現,那麼,你應該移到第四個階段:

  『我學寂止身行而入息。』

  『我學寂止身行而出息。』

  12. 若要做到這一點,你要下定決心使呼吸靜下來,並持續地覺知從頭到尾的呼吸。你不必刻意使氣息變得平靜,因爲如果這樣你會發現自己的專注力退失。在《清淨道論》裏提到四種使氣息平靜的因素,即,思惟、念慮、作意和觀察。因此,在這階段你所要做的是下定決心使氣息平靜,並且持續地覺知呼吸。以這方式練習,氣息就會變得更平靜,而禅相也可能出現。

  13. 在禅相即將出現之前,許多禅修者會遇到一些困難。他們大多數發現自己的呼吸變得非常微細,而心不能清楚地覺知它。如果這現象發生,要在你最後覺知呼吸的那一地方保持你的覺知。

  14. 你要省思自己並不是沒有呼吸的人,事實上你有呼吸,只是正念不夠強,不能覺知呼吸。只有七種人不呼吸:死人、胎兒,溺水的人、失去知覺的人、進入第四禅的人、入滅盡定的人(此時心、心所及心生色法暫停作用)、梵天。而你不是其中任何一種,所以,你有呼吸,只是沒有足夠的正念覺知它而已。

  15. 當呼吸微細時,不要刻意改變呼吸使它明顯,因爲由于過多的努力會産生不安。如果你這麼做就無法培養專注。只要如實地覺知呼吸。如果呼吸不明顯,只要于在你最後覺知它的地方等著它。你將發現當你如此運用自己的「正念」和「正知」,呼吸就會重現。

  16. 經由培養入出息念,所出現的禅相每人並不相同,是因人而異的。有些人,它以樂的感覺出現,例如:

  (l)棉花 (取相)

  (2)抽開的棉花 (取相)

  (3)流動的氣 (取相)

  (4)似早晨金星的亮光 (取相和似相)

  (5)明亮的紅寶石 (似相)

  (6)明亮的珍珠 (似相)

  17. 有些人,它以粗的感覺出現,例如:

  (1)棉花的莖 (取相和似相)

  (2)削尖的木片 (取相和似相)

  18. 有些人,它出現有如:

  (1)長繩或線 (取相和似相)

  (2)花環 (取相和似相)

  (3)一團煙 (取相和似相)

  (4)蜘蛛網 (取相和似相)

  (5)一層霧 (取相和似相)

  (6)蓮花 (取相和似相)

  (7)車輪 (取相和似相)

  (8)月亮 (取相和似相)

  (9)太陽 (取相和似相)

  19. 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像棉花般純白色的禅相是取相,因爲取相一般是不清晰及不明亮的。當禅相明亮得像晨星,燦爛和明晰時,它就是似相。當禅相像紅寶石或珠寶,不明亮時,它是取相,但是它明亮而燦爛時就是似相。其他的景相和顔色可用同樣的方式去了解。

  20. 不同的人會生起不同的禅相,因爲禅相是從「想」而生。不同的禅修者在生起禅相之前有不同的「想」,由此産生不同的禅相。雖然入出息念是一種簡單的禅修主題,但它卻因人而産生不同的禅相。

  21. 當你到達這階段時不要玩弄禅相,也不要讓它消失或故意改變它的形狀,這很重要。若如此做,你的專注力將無法提升而不能進步。你的禅相也可能消失。所以,當禅相首次出現時,不要把你的專注力從呼吸移到禅相。如果這麼做,你將發現它會消失。

  22. 如果發現禅相已穩定,而且你的心會自動地系于它,那麼就讓心如此。如果強迫你的心離開它,你可能會失去專注力。

  23. 如果你的禅相出現在面前遠處,就不要注意它,因爲它可能會消失。如果不去注意它,而只是繼續專注于呼吸的接觸點,禅相就會移來並停留在該點。

  24. 如果禅相于呼吸的接觸點出現,且保持穩定,同時禅相似乎是呼吸,呼吸似乎是禅相,那麼,你可不管呼吸而只覺知于禅相。如此,將注意力從呼吸移到禅相,你將可以進步。當你保持專注于禅相,你將發現它會變得越來越白,當它白得像棉花時,它便是「取相」。

  25. 你要下定決心,保持平靜地專注于那白色的「取相」一小時、二小時、叁小時等等。如果你能夠保持將心系于「取相」一或二小時,會發現它變得清晰、明亮及燦爛,此可稱之爲「似相」。在這階段,你要下決心並練習使心系于「似相」一小時、二小時或叁小時,練習到成功。

  26. 在這階段,你將到達「近行定」或「安止定」。近行定是接近及進入禅那之前的定。安止定是禅那之定。

  27. 這兩種定都以「似相」作爲對象(所緣)。二者的差別是近行定的諸禅支尚未培養到完全有力。由于這個緣故,在近行定時「有分識」的狀態還會生起,禅修者可能墮入「有分識」。經驗到這現象,禅修者可能會說一切都停止了,甚至會以爲這就是涅槃。實際上,那時候心未停止,只是禅修者沒有足夠的技巧去辨識它,因爲「有分識」的狀態很微細。

  28. 爲了避免墮入「有分識」,並能夠繼續培養定力,你必須以信、精進、念、定、慧的五根,促使自心系于似相。必須以精進使心一次又一次地知道「似相」,以念不忘記「似相」,並以慧知道「似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