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身念住念觀法 第一篇 理論 7-1-11 十一、蔽叁法印的因緣法

  7-1-11 十一、蔽叁法印的因緣法

  

  十一、隱蔽叁法印的因緣法

  

  叁法印是指身心一直是無常、苦、無我的,但爲什麼我們無法從自己的身心上體驗到叁法印呢?因爲叁法印被某些因緣所隱蔽住了。

  壹、無常

  隱蔽無常真相的是:妄執身心是相續的邪見。身心迅速的生滅,讓我們産生一種以爲身心是相續的錯覺,但事實上,身心每一剎那都在不斷地生住異滅。

  貳、苦

  隱蔽身苦真相的是:沒有清楚覺察身體的姿勢。

  參、無我

  隱蔽身心無我真相的是-堅實。

  我們修行的時候如何「看破」這叁種遮蔽事實真相的因緣呢?

  

  壹、相續

  

  身心的生滅是如此迅速,以致于難以見到它的生滅的現象,因此使我們誤認爲身心是連續的,就像螢幕上的電影看起來好象是連續的,事實上是由許多靜止不動的照片所組成的。因此身心看起來像堅實而永恒的,是因爲我們無法見到這種不斷生滅的真相(當然身心的生滅是遠比電影畫面的閃動快速--快好幾千倍。)

  

  我們無法排除這種快速的生滅現象(因爲這是事實),但修行者必須以精進和覺照來引發實相般若,實相般若生起時就可以體會生滅之間的空檔。實相般若可以破除妄執身心是相續而隱蔽無常真相的錯覺。

  

  身的無常是可以由思慧體驗到的,然而心的無常就更微細而很難體會。改變姿勢時,例如,從坐的色身變到站的色身,我們就可以體會到坐的色身是無常的,這也是爲什麼鈍慧的修行者必須要觀身念住的原因。

  

  貳、不覺照姿勢

  

  不覺照身姿我們就無法認知色身是苦的。苦是指無法保持相同的狀態。(這是實相:自然的真實狀態,這是無法改變的)。改變姿勢的時候,苦苦早已存在舊的姿勢當中,但如果缺乏「如理作意」觀照舊姿勢的話,明覺就無法起作用而察覺到苦苦了。

  

  持續以明覺觀照各種姿勢時,要如理作意來防止煩惱,使內心不會生起喜歡和不喜歡,如此修行者就可以見到每一種舊姿勢中的苦苦了。而因此新姿勢也無法再隱蔽苦的真相了。

  

  例如:坐的色身疼痛時,如果沒有“如理作意”,我們會認爲是「我們」苦,而産生厭惡的感受,然後不能以明覺觀照而又起厭惡心-不喜歡舊姿勢。如果修行者是因爲自己想站而站起來的話,這樣又會對新姿勢起貪愛心。因爲新姿勢隱蔽了舊姿勢的苦,因此無法從舊姿勢中體會到苦苦。(這是解釋不覺照身姿爲什麼會隱蔽苦的一個好例子)

  

  明覺起作用的時候很容易體會到舊姿勢中的苦苦,但行苦(變換到新姿勢所殘留的苦)卻很難體會得到-因爲新姿勢通常令人覺得舒服。如果修行者要體會新姿勢的苦,就要保持「如理作意」,因爲對新姿勢通常會産生貪愛或喜歡-就像不喜歡舊姿勢一樣。

  

  貪愛會喜歡樂而不喜歡苦。因此要斷除貪愛的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實相般若去體證苦。因此佛陀以苦的體證來描述滅除貪愛的智階。

  

  修行要體會四種苦:

  1)覺察舊姿勢的苦苦。

  2)覺察變換到新姿勢的行苦。

  3)覺察苦相(也就是身心是無常、苦、無我)。要到第四智-生滅隨觀智照見生滅現象時才能體會苦相。

  4)體證苦谛要在第十一階智-行舍智時才能證得苦谛。然後接著就是智慧猛利的第十二階智-隨順智(體證四聖谛)。

  

  如果修行不以智慧(內觀)來體證苦的話,就不是正確的修法,不是中道法(亦即八聖道)。唯有體證苦才能使你脫離輪回-因爲體證苦才會厭離五蘊而導致滅苦。

  

  如果沒有證得厭離隨觀智(第八階智),就無法證得離染(無執:離欲、離貪),也就無法滅苦。以智慧體證身心的無常、苦、無我,就會對身心生起厭離,這就是清淨之道。

  

  因此,要覺察新姿勢的苦,修行者就必須保持「如理作意」。他也必須知道每一次改變姿勢的原因,用如理作意改變姿勢會有什麼利益(可以引發實相般若),和不以如理作意改變姿勢有什麼過患(會與煩惱相應)。通常初學者並不知道改變姿勢的原因,因爲他會認爲是他想改變的,事實上是苦迫使他改變的。知道正確的原因並一再反複練習,他就能體會苦並且體會到新姿勢並不比舊姿勢好,因此也不會再喜歡新姿勢而討厭舊姿勢了。這樣可以啓發智慧認知身心是無法控製的,無我、非男、非女-而這就是實相:自然的真實狀態。

  

  體會實相之後,厭離心就會生起,煩惱就會變得薄弱,而毅力、意志力更強。然後就可以成就四念住智而斷除對五蘊的貪和瞋。

  

  參、堅實

  

  身心的堅實是實法或現在法-實相,但即它是事實卻讓我們誤認爲自己是男、是女或以爲有我的邪見,因此我們會妄執身心是常和樂的,堅實隱蔽了身心的實相-無我。

  

  修行者必須以「如理作意」將身和心分開,這樣身和心看起來才不會像一個單獨的個體。如果沒有「如理作意」,我們就不知道那一樣是身,那一樣是心。而且每一種色身都是不同的:坐的色身不同于站的色身,站的色身不同于行的色身等等。六組毗婆奢那慧地(基礎,原理)對于分離身和心的觀照是很有用的。他們是:1. 五蘊、2. 十二處、3. 十八界、4. 二十二根、5. 四聖谛、6. 十二緣起。

  

  以五蘊爲例,我們知道身蘊在坐,而識蘊(用其他叁蘊-受、想、行,這裏的受、想、行的作用像心所,再組合成識蘊。)知道身蘊在坐。因此我們可以清楚地將身和心分開(識別)。

  

  修行要看破堅實仍然是觀照身心(不要做特別的嘗試去識別身和心),修行者要了解「知道坐的色身的心」和「知道站的色身的心」是不同的;而且甚至于坐的色身不同于站的色身。所以用平常的方式修行,直到破除堅實所生的邪見爲止。如同看破執無常爲相續以及觀照身姿而看破身苦一樣,要看破堅實也只是觀照身心而知道什麼是什麼罷了。破除堅實所生的邪見就證得第一階智,名色分別智(即見清淨-清淨的知見和內觀),如果沒有證得第一階智,是無法成就後面其他的階智了。

  

  修行看破隱蔽叁法印的因緣法,並不是必須證得全部的叁法印,而只要證得叁法印其中的一相即可,假設說如果你看破了隱蔽無常的真相,你就證得了苦和無我。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