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身念住念觀法 第一篇 理論 7-1-4 四、四聖谛

  7-1-4 四、四聖谛

  

  四、四聖谛

  在前一節中,我們知道修行叁十七道品的目標是體證四聖谛,而四聖谛包括:

  一、苦谛(苦的真理,五蘊或身心是苦)

  二、集谛(苦的起因=貪愛或渴愛)

  叁、滅谛(苦的止息=涅槃)

  四、道谛(八聖道)。

  

  壹、四聖谛的特質

  1)谛:以不安定,無法保持相同的狀態爲其特質。身心二者都是不安的,身的不安是由于苦苦,心的不安是從未找到一個快樂的所緣-會覺得快樂,事實上只是暫時息苦而已,滅苦的聖者不會再一直迫切地追求不同的事物來滿足自己的快樂,因爲他們的心已經平靜而且滿足。

  2)谛:這種不安和尋樂的因是集(叁種貪愛)。身心不停地運作:看、聽、觸、嗅、探究、取決等等。

  3)谛:解除不安的特質,因爲心已經遠離了貪愛而擁有涅槃的寂靜。

  4)谛:以體證四聖谛及達到涅槃所必需具備的美德爲特質。

  

  貳、應用四谛法

  1)會苦(苦是五蘊:身心)這不是一般的苦(酸痛等)而是根本的苦(苦谛)。

  2)是苦的因。

  3)盤(苦的止息:滅)。

  4)行八聖道可以體證四聖谛。

  

  參、此修法爲何符合四聖谛

  1)法顯示苦谛:因此我們修行是要體會苦,苦即身心。

  2)法顯示煩惱造成苦:因此我們修行要拔除貪愛,我們越能體會苦就越能斷除渴愛(貪愛)-因爲貪愛即是妄執身心爲「我」,而且以爲“我”受苦的邪見。

  3)煩惱可以導致滅(涅槃),因爲貪愛斷得越多,就越接近涅槃。

  4)越接近涅槃即是越圓滿八聖道。

  如果以般若智慧體證苦谛,就證到所有的四聖谛,修行也就圓滿了。

  

  肆、苦谛

  只要我們(身心)存在著,就一直要受苦,這即苦谛,而苦谛是無法對治的。(只有苦苦和行苦可以對治),身心是隨時隨地受苦的。

  

  苦谛有兩種基本形式:

  1)惱而有苦,或稱心苦。

  2)體而有苦,或稱身苦。

  

  第一種苦,可以在今生此地,由修毗婆奢那一直到證阿羅漢果而斷除的苦。第二種苦,肉體的苦是今生無法避免的苦。如果阿羅漢活著時,他還是有肉體上的苦。因爲肉體是「果」-是投胎出生有身心(由集而成)就要受苦的必然結果。

  身心本身是輪回出生的結果,以無明、貪愛爲因。唯有斷除無明貪愛才能不再出生(達到圓滿涅槃),才能避免五蘊身。

  

  1)苦的四種形式:

  1.苦苦(一般肉體上的疼痛-而心知痛-且身痛會引起心苦,只有證到阿羅漢果的人,才是只覺得身痛而不會引起心苦)。

  2.行苦(修行在變換姿勢時正在變化或止息的疼痛。行苦比苦苦更難體會)。

  3.苦相(照見身心的叁法印而生起對苦的認知,這是在十六階智中的第四階智所體證的-生滅隨觀智。)

  4.苦谛就是認知身心全然是苦,而我們無法改變任何事情的真理-這是真正的事實。如:我們無法改變老、病、死。由煩惱而生的苦在證得阿羅漢果以後就滅除了,但肉體上的苦只有在死後不受後有的情況下才能滅除的。

  

  苦苦就像醫院中的病患。

  行苦就像一個不樂于照顧病人的護士。

  初學者要先體會苦苦,因爲苦苦最容易體會。然後接著就體會到行苦,行苦比苦苦更難體會。而要體會苦相就必須具足實相般若了。

  以智慧證得苦谛時,修行者就體會到世間唯苦無樂。而體證了苦谛就圓滿了所有四聖谛。

  

  2)佛陀所發現的十一種苦谛:

  1.果(肉體上的苦)

  (a)(五蘊的)生、(b)(五蘊的老)衰、(c)(五蘊的)死。

  2.煩惱的苦

  (d)悲傷、(e)哀戚、(f)疼痛(肉體上的苦)、(g)苦惱(心靈上的苦)、(h)失望、(i)怨憎會、(j)愛別離、(k)求不得。

  

  所有的苦是來自于對五蘊的執取。

  任何對肉體的存在感到欣喜的人;

  對于眼見色、耳聞聲或想象認知、

  或心行或意識的造作感到欣喜的人;

  他就是喜歡受苦,對于這種喜歡受苦的人就無法滅苦。

  (相應部)

  

  以上所引用的內容是談到苦的反面-樂,因爲樂是無常,無法一直保持樂,所以樂也是苦,因爲樂是無法控製的,是無我的。

  

  爲了滅苦,我們要靠修行來體會苦,以智慧照見苦可以使你脫離輪回。因爲煩惱是剛強而頑固的,所以必須以智慧體證苦來滅除煩惱。

  

  修行者必須以當下的身心爲所緣來觀照苦,因爲身心即是苦谛。以智慧照見越多苦,就能從修行之中獲得越多利益。這種利益就是能斷除貪愛。而樂體會得越多,就遮蔽越多的苦,修行就越少受益。有些修行者不去體會苦,反而耽著的其實就是五蘊。五蘊有苦受、樂受、舍受-所以他們是特別喜歡五蘊中的樂受。有了這些樂受,修行者會以爲這種樂受即是涅槃。這種樂受不像真正的涅槃一樣能斷除煩惱而拔除對身心的執取。(涅槃不屬于五蘊)

  

  3)六根中的苦

  五蘊(身心)的生起即是苦谛,而苦谛是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而生的。例如,眼見色時,眼與色是色蘊,見(或聽等)的作用是識蘊。而識蘊是由其他叁蘊:受蘊、想蘊、行蘊所組成的。所以總而言之,由六根生起五蘊,而五蘊生起時即是苦谛。同樣的其他根門:耳、鼻、舌等亦複如是。我們談到佛法所說的「世間」,是指五蘊的世間或是六根的世間。

  

  瓦席拉泰麗是佛陀當時的一位阿羅漢比丘尼,她說:「唯有苦生,唯有苦住,唯有苦滅,除了苦之外,一無所有」。

  

  伍、集谛(第二聖谛)

  第二聖谛是苦因聖谛(集谛)-而苦因即是渴愛或貪愛。有叁種貪愛:

  1)欲愛。(感官上的貪愛)是五根對五塵(色、聲、香、味、觸)而生的欲求,如果不對五塵受樂就不會産生欲愛,例如,如果你能善護諸根的時候就不會産生欲愛。欲愛在證得阿那含道(不還果)的時候才完全斷除。

  2)色愛。(對生存的貪愛)「Bhava」字面上的意思是「有」(成爲)的意思,是指在輪回中重複不斷地出生。共有叁十一種「有」或生存的狀態,從地獄的有情到最高天界的衆生。色愛(求生欲)使人貪生怕死,即使是得了絕症、重傷或殘障者,也不例外。色愛在阿羅漢道時才完全斷除。

  3)無色愛(因斷滅見而生的貪愛)。這是「斷滅見者」妄執人只活一生並且死後就一無所有的邪見。因爲人只活一生,所以斷滅見者都希望活著的時候能夠盡情享樂。入流果的道剎那就滅除了無色愛。

  

  每個人都有欲愛,但是有了欲愛就會有色愛或無色愛,因爲他們不是愛求生存就是因斷滅見而起愛求。

  以上叁種貪愛都會導致一種新的生命形式(有)的出生。

  

  陸、滅谛(第叁聖谛)

  涅槃是苦的止息或熄滅,泥洹和涅槃意思是一樣的。涅槃是滅除煩惱和苦痛的法。

  

  這是因爲滅除了苦因-集(或叁種貪愛)。在涅槃的一剎那之間是沒有苦的,因爲暫時止息了五蘊的作用。在這短暫一念之間生起的心稱爲道心,修行者以智慧體會到苦的時候,他了解到貪愛是苦因,所以他要想辦法去除貪愛;因滅果就滅(貪愛完全淨除,苦果自然滅除)。

  

  如果貪愛完全斷除了,就達到圓滿的涅槃而成就阿羅漢果。如果修行者不能體會貪愛的害處的話,他就無法達到涅槃-而因此滅苦。涅槃是:「貪瞋癡叁毒的止息,非因緣法,佛教的最高教證,佛法的無上正等正覺,最後的解脫,所有煩惱和苦痛的熄滅。」(曼谷大宗派朱拉隆宮佛教大學佛學大辭典)

  

  涅槃的特性是平靜安祥並遠離煩惱,能體會涅槃的美好而欲求涅槃的人,也就能體會世間(五蘊)的苦。如果一個認爲世間是快樂的人,涅槃對他而言是無意義的。

  

  到達涅槃就不會再出生也就不會再死亡,也不會再有身心或五蘊了;身心也不再是修行的所緣。涅槃不是一個地方,但它仍是存在的。它就像風,你只能由它的作用來認知它的存在性。涅槃是超凡或殊勝的心的所緣,此心即爲道心。凡夫沈浸于煩惱之中,道心也就無法從他心中生起-除非他修毗婆奢那。因爲一個人修毗婆奢那就可以將心引導至完全清淨,這種清淨心稱爲道心,道心是以涅槃爲所緣。涅槃不是心,涅槃是心的所緣,而這種心就是道心。

  

  實證涅槃的人是自知的-不需要老師告訴他。除非修毗婆奢那,透過實相般若將心轉爲道心,否則沒有人能夠達到涅槃的。

  涅槃是苦的止息,但除了實踐八聖道之外,是無法達到涅槃的,共有兩種涅槃:

  1)有余涅槃(已證涅槃,但色身猶存):這是煩惱已斷而五蘊身猶存。

  2)無余涅槃(已證涅槃,煩惱、五蘊身皆除):這是煩惱已斷色身也死亡,亦稱爲般涅槃。

  

  柒、道谛(第四聖谛)

  道谛是可以導致滅苦的八聖道,「Magga」是道的意思,是通往涅槃之道,而涅槃是滅除苦痛的法。要奉行八聖道只有一個方法,就是修四念住-四念住是叁十七道品的初步,可以導致清淨、斷除煩惱。八聖道是由戒、定、慧所組成,是滅苦的唯一道路。

  

  八聖道

  

  慧(般若):

  1)正見:體證四聖谛就是體證實相(本來面目)。對世間法而言,身心是心的所緣;對出世間法而言,涅槃是心的所緣。

  2)正志(正思惟):範圍包括-出離(無我)、無瞋和無害。正志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修四念住時它可以幫助正念正知正確地運作。

  

  戒(屍羅):

  3)正語:不說妄言、绮語、兩舌、惡口。(貪、瞋、癡是叁惡根,如果有正志就無叁惡根)。

  4)正業:戒律-如:不傷生害命(有正志即有正業)。

  5)正命:不從事對別人有害的生計,如販賣軍火等。(甚至爲了療饑而吃也是一種正命)

  

  定(叁摩地):

  6)正精進:以四正勤斷除煩惱,四正勤(見1.3.2節)可以幫助定慧的生起。

  7)正念:是指四念住的念住,要以正精進來培養正念。

  8)正定:對于四念住而言,正定是心一境性或專注于保持在當下。要以正精進和正念來輔助正定。

  

  如果要正確地達到正定,必須以四組念住(身、受、心、法)爲所緣。

  我們稱之爲「道」的意義何在呢?

  

  是導致開悟的唯一道路。這條「道路」包含八個要項,因此八聖道就像一顆含有八種成分的藥,必須一次吃下去。

  八聖道是佛所發現的,在他之前並沒有人知道。

  

  八聖道是中道法,中道法可以破除無明,當無明完全破除時就體證了四聖谛。

  

  八聖道事實上有八個心所,它是無我或靈魂、非男或女。它是實相因此沒有人知苦谛,沒有人斷集谛,沒有人證得滅谛,也沒有人行道谛(有苦而無什麼受苦者,有作而無作者的存在,有滅而無入滅者,有道卻無行者的存在。古老偈頌,節錄自《清淨道論》,第十六品)。

  

  捌、體證四聖谛的般若智慧

  1)體證苦的智慧可以破除顛倒妄想。(顛倒妄想-亦即「妄執身心是常」等等)

  2)體證集的智慧可以破除妄執我們是由高層次的力量所創造,而不是因緣而生的邪見。

  3)體證滅的智慧可以破除妄執定境爲涅槃的謬見。

  4)體證道的智慧可以消除對錯誤修法的執著,而顯示真正的滅苦之道。

  因爲貪愛(因)已斷,五蘊的「世間」亦除,苦也因此而滅。只有在佛法中才能發現體證四聖谛的智慧。

  

  玖、結論

  誠如《清淨道論》所述,苦谛如重擔,集谛如扛著重擔,滅谛如放下重擔,所以我們會感到舒服,道谛如放下重擔的方法。(相應部)。

  

《身念住念觀法 第一篇 理論 7-1-4 四、四聖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