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2 二、智階
二、智階
佛陀透過叁個階段體證四聖谛。因爲沒有人可以教他,因此他靠自己體會這叁個智階。
壹、谛智
第一智階,稱爲谛智,他體會到:
1)苦谛有十一種形式:(五蘊的)生,(五蘊的)老,(五蘊的)死,哀傷,憂戚,(肉體的)疼痛,苦惱(心靈的苦),失望,關于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
所有的苦都是由于對五蘊的執取。
2)苦之因(集谛):欲貪、色貪、無色貪(見1.4.5節「四聖谛」)。
3)苦之滅(滅谛):涅槃是止息苦因(集谛)和果(苦谛)的法,因滅果便滅。
4)滅苦之道(道谛):八聖道是中道,是唯一可以滅苦的修法。
貳、作智
這是以第一智階爲基礎的實修。苦必須靠修行來認知。集(苦之因)必須靠修行來斷除。滅(涅槃)必須靠修行來證得。道(八聖道)必須靠修行來發展。
參、證智
證智是成果,或認知所修的與四聖谛之關系的智見。這叁智(谛智、作智、證智)被看成是「叁層相關的智見和內觀」-與四聖谛有關的叁種直觀智見。
佛陀在悟道的當夜經曆了四聖谛的叁個智階(他經曆了4×3=12階),然後他了解了叁個智階(谛智、作智、證智),每一智階乘上四個聖谛。
修行者想要像佛陀一樣滅苦,必先了解第一智階(谛智),然後了解修法並遵循修法(作智)。這兩種智慧配合在一起,就是我們所要做的修行。
如果你了解第一智階(谛智),而修第二智階(作智),然後乘上四個聖谛得到4×2=8,就是你現在的毗婆奢那修法。如果你了解結果(證智)就是4×3=12,亦即修行者已成就了出世間法。
在佛陀悟道不久之後所做的說法(「初轉*輪經」)之中,他用以下的詞句描述叁個智階:
諸比丘!我于此四聖谛,以如此叁轉十二行相,如實智見尚未爲完全清淨期間,諸比丘!
我于天、魔、梵天世界、沙門、婆羅門、人、天衆世界,不稱現等覺無上等正覺。
諸比丘!然我于此四聖谛,以如此叁轉十二行相,如實智見已完全清淨故,諸比丘!我于
天、魔、梵天世界、沙門、婆羅門、人、天衆世界,稱現等覺無上等正覺。
又于我智生、見我心解脫不動。此我最後生,不更受後有。
(南傳律藏大品第一大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