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者與內觀 4-3 給孫倫禅修法初學者和進階者的講義▪P3

  ..續本文上一頁他禅修的地方,進行早晨的禅坐,至少持續一個半鍾頭以上。當然,早上能坐得更久更好,最好能坐到疼痛完全消失。

  接著,丙先生可以做些運動、淋浴及午餐。休息之後,再進行第二次的禅坐,同樣至少一個半小時。他也許發現第二次禅坐更方便可以坐久一點。然後,他應當做些經行,經行時,隨時念住于接觸的感覺。最後,晚餐過後,丙先生應當進行第叁次禅坐。這時,已經是晚上了,同樣要禅坐一個半小時或更久的時間。

  

  以這種精進禅坐的作息,加上對走路、淋浴、吃飯等等動作的接觸保持念住。這樣實行一個星期或更久的時間,丙先生會發現他的定顯著地進步了。而且,甚至他會發覺,他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例如,有的人睡覺是一覺到天亮的,會發現他們現在半夜會醒來二、叁次。原本半夜要醒來二、叁次的人,也許變成一覺到天亮了。當丙先生完成精進禅修之後,還有其它更多美好的事情會呈現出來。現在,讓我們回到前面所提到的那種情況的叁個分析的角度,我們已經個別地以甲太太、乙太太和丙先生的個案,簡單說明了。

  

  除了以上叁個角度的分析之外,還有另一種可能,我們必須提出來讓大家了解。讓我們以丁太太的個案,來說明這種情形。

  這種情形在前面的叁個角度的分析(甲太太、乙太太和丙先生的個案),並未提到過。因爲這是完全不同的情形,並不是達不到重要成果、無聊或無法進步,因此不要混淆了。

  

  丁太太的案例是:她已經勤奮地修持內觀好幾個月了(如果她是屬于難行道的禅修者)或者更短的時間(如果她是屬于易行道的禅修者)。她已經獲得了初階的定,甚至還有其它更重要的成果。但是,她開始感覺到人生有點乏味;她對美食不感興趣、對漂亮的服飾也不感興趣;或是對于很多以前她所喜愛的事物都不再感到興趣了。她對生活的看法變得比較不執著了,她感覺每一件事物都是苦、無常、無我的。她可能也經曆過,對于繼續輪回、再有來世這些現象,感到非常害怕的階段。

  

  對于尚未修學的人而言,這些現象或許似乎是一些負面的成果, 或者是和他們期望達到的預流果的修行過程正好相反。但是,事實上,丁太太應該要感到非常高興,因爲她確實已經從每天內觀的修持當中,獲取了某些重要的成果。

  

  這些現象都是正面的指標。事實上,她應該要加倍努力地修持內觀,因爲她已經快要接近預流的果位了。就像賽跑一樣,在最後的一段賽程,應該盡全力地沖刺奪標。

  

  但是,有些話要提醒丁太太注意。因爲我們鼓勵她要更加精進地禅坐,並且在禅坐以外的時間也要保持念住,這樣或許她很快就能證得預流果。但是,她不應該太過渴望或是執著想要達到這項成就。無疑地,想成就預流果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但是,我們還是不應該過于貪求這種成就。否則,這種貪念就是一種根本煩惱,它會形成一種障礙,而使我們無法成就預流果。因此,丁太太應該努力精進,但是心態上應該把禅修當作是一種責任,而不是想要成就的貪念。

  

  現在,有人或許會問:「成就預流果時,會有什麼征兆?」這個問題並不像前面的問題一樣,須要詳加回答(有些問題只是簡短地回答)。這是由于擔心他們知道了以後,會在心中形成一種「自我暗示」的作用。

  

  接著,有人也許會問:「那麼,當我證得預流果時,我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已經證得了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根據已證果者的經驗)︰當一個人成就預流果時,他一定會自己知道的。這是因爲預流果位在這世間就像一個裏程碑一樣,而且內觀修持的過程,會讓你養成一種直覺的解脫知見,使你確知自己已經成就了預流果。其他預流或更高果位的人,你不必告訴他們,他們也會知道你確實已經證得了預流果。因此,不用擔心這個問題。

  

  現在,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內觀可以啓發直覺的知見。對于任何正確地修持內觀的人,很明顯地,關于這個問題:「想要證得預流果的禅修者,應當持守那些戒律?」他很自然會直覺地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某一次的禅坐當中,這個問題的答案,會在禅修者的心中自然地呈現出來。所呈現的答案會是如此:每位真正向往證得預流果位的的禅修者,都必須忠實地信守佛陀所教示的五戒。如果在某種可能犯戒的因緣之下,一個人到底應該犧牲自己的生命呢?還是要犯戒呢?答案是他不應該犯戒。五戒的持守應該變得如此地重要,禅修會讓他直覺地明了這一點。

  什麼是五戒呢?五戒是:

  1. Panatipata Veramani Theikhapadam Sammadhiyami:

  我受持不殺生戒。

  2. Adeinnadana Veramani Theikhapadam Sammadhiyami:

   我受持不偷盜不與取戒。

  3. Kamaythumeiksasara Veramani Theikhapadam Sammadhiyami:

  我受持不邪淫戒。

  (意即:我不從事錯誤的性行爲,而導致別人的痛苦。諸如,強暴別人等。)

  4. Musawada Veramani Theikhapadam Sammadhiyami:

  我受持不妄語戒。

  5. Thuramayraya Mizzapamadhabtana Veramani Theikhapadam Sammadhiyami:

  我受持不飲酒或服用傷害身心的毒品。

  

  最後,這篇講義將以發問一個問題來作爲結束。這個問題是孫倫禅修法與其它方法的最大差別之處。

  這個問題時常會在修行內觀的禅修者自己心中生起。因爲,即使接受過孫倫禅修中心住持。訓戒法師親自指導的禅修者,都還要不斷的被提醒:按照孫倫禅修法,禅修時不可以動念頭去「思惟」。

  

  他們也許會這樣問這個問題:「爲什麼我在觀察強烈的呼吸和疼痛的感覺時,不應該起心動念去思惟呢?比如說,觀察疼痛的感覺時,我可以思惟,這個苦受就是我的色身苦、無常、無我這叁法印最佳的證明。然後,我可以繼續思惟:佛陀的確是不妄語者,他說體證了自身當中的苦,就能夠開啓涅槃的解脫之道。這些都是好的思惟,爲什麼我不應該作這樣的思惟呢?」

  

  要回答上面的問題,最好引用訓戒法師多年前所講的開示:《禅修者與內觀》當中的某些話。這些話在當時和現在都是一樣的真實。

  「禅修者所應具備的首要工具即是專注的心。因爲唯有專注的心才是淨化了的心。也唯有淨除了貪愛、瞋恨、昏沈、散亂和疑惑(五蓋)的心,才能好好的運作,用以內觀實相。因此,當觀察呼吸或疼痛的感覺時,禅修者不應該去想,否則上面所說的五蓋的種種念頭就會闖入。」

  

  「讓我們來做個練習,吸入呼出,巴利文稱之爲Anapana(觀入出息)。這個修法可以用來修習禅定,也可以作爲內觀的修持。如果是內觀的修持方式就是,吸入呼出,把心專注在氣息接觸的那一點上,只是醒覺于這個接觸的感覺。不要數息、不用知道氣息的長短、也不管氣息的進出。以孫倫禅修法的修持方式而言,要盡可能強烈的呼吸。醒覺于氣息接觸的感覺,然後,以念注看緊、盯牢這種醒覺。不要在心中默念、標記它。當以念注守護著這種醒覺時,念頭就被鎖在外面而無法闖入。這樣就沒有機會形成各種觀念、想象和念頭了。」

  

  「我們的心這麼容易産生一些想象和念頭,那麼我們可能如實地去觀照這些過程嗎?答案是:以孫倫禅修的方式,獲得內觀直接的解脫知見是有可能做到的。」

  

  「禅修者習慣于考量,也就是說,去思考他該做的任務,而不是去做它。概念、想象和念頭都是屬于我們爲自己所創造的事物,因此都屬于禅定的修法。唯有內觀的方法是觀察接觸的本來面目。這種念住醒覺的方式,是不用觀念和想象的。如此,便能在那些過程生起時,直接去觀照它們,而不受任何念頭的扭曲。」

  

  「念頭是很容易闖入心中的」。

  

  要緊跟著這些過程、念住于它們,唯一的辦法就是要非常努力地保持警覺。這也就是爲什麼孫倫禅師有句座右銘:「我們必須嚴密地念住于接觸的醒覺。」

  

  每位向往體證涅槃的禅修者,都應該將這句話牢記在心。

  願一切衆生快樂。

  

《禅修者與內觀 4-3 給孫倫禅修法初學者和進階者的講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