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葛印卡老師于中坜圓光寺的開示

  葛印卡老師于中坜圓光寺的開示

  

  (講于1995年7月3日)

  

  林崇安譯

  

  敬禮世尊、應供、無上正等正覺!

  尊貴的法師以及法友們:

   今天我們聚集于此,討論佛陀的教導:如何將它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使得每一個人能過著快樂、和諧、健康的生活。佛陀的教導具有「當下得果」的性質,這意思是說它可使你此時此刻就得到結果。任何一個人修習佛法將此時此刻就得到利益,而且延至死後。佛陀當時,以及其後,許多導師們都聲稱如果你們習他們的教導,在死後你將得到這個或那個。但是,佛陀說你當下就能得到修習的利益。

   對佛陀的教導,不只是在感性或熱誠的層面來接受,也不只是在理性的層面來接受,它必須在實際的層面、體驗的層面來接受。熱誠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因爲經由熱誠才使你有信心進入第二步:在理性上來了解佛陀的教導。理性的了解佛法也是很重要的,因爲它幫助你進入下一步:去體驗佛法。但是,如果有人只是在熱誠的層面,或者再進一步在理性的層面上接受佛法而不去修習,那麼,他就不能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假如有人生病去找醫師,醫師給這人開出一些藥。這人回家後對這位開藥的醫師非常尊敬,並且試著了解「這藥是什麼,這個藥如何能幫助我?」這些雖是重要的步驟,但是這個人並不服藥,那麼這二步驟不能得到結果。

   這些生爲佛教徒的人,他們自然能對佛及佛法有大的熱誠。而那些生而不是佛教徒的人,當他們讀到佛陀的教導,並在理性的層面來了解它,他們被佛陀的教導所吸引,它是如此的奧妙,因而他們開始喜歡它,也對佛開始生起熱誠。但這二種人如果不去修習,那麼,他們都不能得到佛陀教導的果實。

   每人應將(佛陀的)教導應用至自己的生活之中。每人應過著正法的生活,去遵行佛陀的教導。佛陀的教導,不外是「生活的藝術」:如何對內活得安詳和諧,如何對外只産生安詳和諧的氣氛,使別人也活得安詳和諧。因此,佛陀教導的第一步驟是道德——戒律。每人不應在身體或語言的層次上對別人作出任何傷害的行爲:不要殺生、不要偷盜、不要邪淫、不要妄語、不要飲酒。

   這(五戒)就是一種道德的生活。

   但是如果佛陀的教導只是一些教誡:「啊!世上的人們,你不要做這個!你不要做那個!」那麼,佛陀的教導就不完全。佛陀知道得非常清楚:衆人都想過著道德的生活,但他們卻不能這麼過著。他們不能過著道德的生活,是因爲他們尚未控製他們的心靈,他們不是他們心靈的主人。因此,他教導下一步驟——稱作「禅定」,其意義是控製心靈,掌握心靈。當你掌握你的心靈,你就能奉行所有的道德行爲,你就能適當地奉行戒律。

   但是,如果只有戒律和禅定的話,那麼,佛陀的教導仍不完全。佛陀之所以成爲佛陀,是他了解到雖然人們控製他們的心靈以過著道德之生活,但是在他們心靈深處仍有不淨的情結存在,它們仍會呈現出來並不斷擊敗他們。因此,他教導第叁步驟:發展自己的智慧——般若,如此,每人可以深入自己的心靈深處,將深植在內心的情結和不淨拔除掉。當所有深層的不淨都去除掉,那麼,每人就可以非常容易地過著健康的生活、和諧的生活、道德的生活。爲了這個目的,他發現內觀禅修的法門。

   每位佛陀都經由內觀法門而得到解脫。但是,隔些時候,這法門就消失了。而後,另一位修行人,一位菩薩將成佛,重新發現這個法門使得自己解脫,並將這法門教導別人,使他們也得解脫。

   這個法門一直純粹地維持在緬甸這個國家。在過去二十六年,它開始傳到世界各地。

   爲了學習這個法門,他必須參加十日的內觀營。他必須在這十天內與外界隔絕。首先,他必須發誓:「在這十天內,我謹慎地遵守五戒。」因爲五戒若不能遵守,則禅定不能堅強;禅定若不堅強,則下一步驟——心靈的淨化就不能達成。

   在遵守五戒之下,他開始練習禅定,經由觀察呼吸:氣息的進入及氣息的出去,將心集中。他必須觀察自然的呼吸:氣息的自然進入及氣息的自然出去。他必須如其本然地觀察呼吸:如果它是長就是長;如果它是短就是短。觀察呼吸:只是呼吸,自然的呼吸,沒有其他,就只是呼吸,不要口誦、不要觀想、不要想象、不要深思!他必須將注意力集中在鼻孔入處的小區域內。長時間將注意力集中在小區域,則心會變得非常尖銳、非常敏銳。叁天下來,他開始會體驗到身上這一區域有一些感受:也許是熱、也許是汗、也許是悸動、脈動、刺痛、沈重、麻木、、、他開始會察覺到種種不同的感受。

   第四天起,他開始探查從頭上到下、從頭頂到腳趾的整個身體結構。他開始體驗到各處的感受。他要求被訓練到他自己不要對這些感受生起盲目的反應,而應客觀地觀察它們。學生們開始體驗到每當他或她經曆快樂的感受時,心的舊習性就生起貪愛的盲目反應;當經曆不快樂的感受時,心的舊習性就生起瞋斥的盲目反應。每當他作出貪愛或瞋斥的盲目反應時,他就失去了心靈的平衡而變得痛苦。經由觀察自己心的習性,他就開始體會到:我自己對真理是多麼的無知。快樂或不快樂的感受,生起後必然會消失掉。幾天下來,經由對感受的觀察,他開始體驗到每當他不作盲目反應時,他的心變得愈來愈純淨,愈來愈快樂。

   心、物的第一個特性就是「無常」,現在經由體驗,而變得非常明白。其次,第二個特性「大的痛苦」也變得明白——痛苦是來自他不斷對這心物現象作出盲目反應。當他更進一步,第叁個特性就變得非常明白——「無我」。我不能掌控它,並沒有「我」,也沒有「我所有」。經由體會到無常、苦、無實質及無我,心就變得愈來愈純淨,而後,他會達到一個階段,覺得整個身心結構只是小波動、小波動、小波動而已。他開始體會一個真理——空的真理、空性,並沒有實質,沒有任何東西可被執爲永久。事物只是變化而沒有任何實質。這些仍是在心與物範圍下的體驗。但是當他再繼續前進,經過一些時日,更多的不淨被去除後,他將到達一個境界:他體驗到了超越心與物的一個究竟真理。

   整個過程,不外是心靈的淨化。但不是只在表面的層次,而是在深入的層次。他在道上的每一步都呈現在每日生活的結果上。此刻,道德的生活不是藉由心靈的控製,而是它變成心的本性。一個純淨的心不會作出任何傷害他人的行爲。他開始體認到只有當他在心中産生煩惱時,他才破壞了戒律。他如果不在心中産生這些或那些不淨,他就不會犯任何戒。

   他如果不産生瞋、恨、惡意,他不會殺生。

   他如果不産生貪,他不會偷盜。

   他如果心中不産生愛欲,他不會邪淫。

   他如果心中不産生這些或那些不淨,他不會在語言上說出不善的行爲。

   內觀修行者開始在經驗的層次上體會到這個真理。他體會到了真理:當我的心中産生不淨時,我變得非常痛苦。他同時也開始體會到:當我不生起任何不淨時,我的心中是多麼安詳與和諧。經由內觀訓練,在經驗的層次上,自然的法則變得愈來愈明顯。如是,它不再只是一個熱誠的遊戲,它不再只是理性的遊戲,它是實際的經驗,從此,他脫離了不道德的行爲。一方面,他不斷修習內觀來觀察內在的真理;一方面,他繼續應用它在每日生活之中。沒有修內觀前,他只是理解到:我過道德的生活是我不幹擾別人的安詳和諧、我不傷害他人。但是有了內觀的修習,他明顯地看出:我過道德的生活並不是幫了別人,而是幫了自己。在這種理解下,他開始過一種較好的生活、健康的生活、善良的生活,對自己好也對別人好。這就是爲什麼此時會將佛陀的教導,認爲是「生活的藝術」:不傷自己、不傷他人;不害自己、不害他人。內觀幫助這個人過著正當的生活,成爲社會中的一個好分子、社會中的一個健全分子。

   沒有修行內觀,當不想要的事情在生活中發生了,而想要的事情在生活中卻不發生,他就會激動,生起煩惱、負面的心理。修行內觀,他開始體會到:當我開始以負面心理作盲目反應時,我就變得痛苦。修行內觀,他開始理解到:當我在心中産生任何負面心理時,就一定有不快樂的感受在身上生起。如果他不是一個內觀修行者,他將不斷在痛苦中打滾,因爲他不斷在增強負面的心理。由佛陀的教導及內觀的修習,每當負面心理生起時,他開始觀察身上的感受。當他繼續觀察感受時,理解到無常的變化定律,他的心就會愈來愈平衡,他很容易就脫離了負面的心理。當他在負面心理中不斷打滾,他不但傷害自己,也傷害別人。經由觀察呼吸及感受的修習,他可從負面心理脫出並且開始過著較好的生活。他學習了「生活的藝術」。

   修習內觀也同時學習「死亡的藝術」。早晚每人都會死,內觀修行者也會死。但他若曾規律地修行內觀,那麼在臨死時,他會全面地覺察到感受而死得非常安詳。內觀禅修者不會喪失意識地死去,也不會哭著死去,也不會懷著恐懼死去。而是永遠微笑地,觀察著感受而死去。因此,不但此世有保障,來世也有保障。佛陀的教導,不只是對此世好,對來世也是好。

   在道上的每一步都是有益的。沒有無果的一步,沒有無果的努力,但是,每一個人必須往道上走。如果他只是在路邊看,只是描寫路途而未踏上一步,他就不能得到任何益處。這條道路是共通的,任何一個人踏上它,將得到相同的結果。佛陀的教導不是只爲佛教徒而已,它是爲一切衆生的。不同的人,從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社會、不同的宗教、不同的信仰,他們只要開始踏上這條道路,都會得到快樂與安詳的相同結果。生而爲佛教徒,有一個好處:他們對他(佛陀)的教導不會有懷疑,他們可以充滿熱誠地去實行。

   在約一個月後(八月六日開始),此處有一個內觀課程,我希望你們都有時間去參加。請試一試這條道路,試一試這個法門,並看一看它是否真正地幫助你們。

   願你們騰出時間來修行內觀!

   願你們脫離痛苦!

   願你們體驗安詳、和諧及快樂!

  

  

《葛印卡老師于中坜圓光寺的開示》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生活的藝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