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泰國禅修老師參訪記 3 康懇長老談禅修

  泰國禅修老師參訪記(3)

  

  康懇長老談禅修

  

  林崇安

  

  (靈山現代佛教雜志,310期,2009)

  

  一、前言

  

  今(2008)年八月,我們一行十五人到泰國參訪禅修老師,並順便參觀寺院和名勝古迹。于二十日參訪了曼谷的安嘉利老師和大威瓦老師後,隔日一早就去參訪佛統府的康懇長老和甘澎老師。康懇長老平常是住在泰國東北部猜雅彭府(Chaiapoom)的禅修中心,離曼谷有很長的一段距離,他最近剛好接受曼谷地區弟子的迎請,來到佛統府(Nakhon Pathom)佛教城的聖法中心(Ariya dhamma sathan),一方面指導動中禅,一方面養病;這使我們的參訪行程省去來回一千公裏的奔波。以下先介紹一下泰國中部的佛統府。佛統府的面積約二千平方公裏,行政上劃分爲七個縣市:1.佛統市(Muang Nakhon Pathom)、2.佛教城(Buddha monthon)、3.Sam Phran縣、4.那空猜席縣(Nakhon Chaisi)、5.Bang Len縣、6.Kamphaeng Saen縣、7.Don Toom縣。此中的1.佛統市:有世界最高的大佛塔,高127公尺,是泰國佛教創始之處,此塔傳說是阿育王所建,後由第四世泰皇增蓋而成。2.佛教城:有世界最高的「行走之佛」聳立在大佛公園的中央,高16公尺;公園內還有巴利叁藏館,共1418個大理石碑。3.Sam Phran縣:有泰國近期最德高望重的巴宇陀長老的智舍森林寺。4.那空猜席縣:有泰國蠟像博物館。以上這些景點都是值得觀賞。

  

  二、康懇長老的禅修經曆

  

  

  

  1936年,康懇長老生于泰國東北部的孔敬府。10歲時全家搬到猜雅彭府。15歲時出家當沙彌,二年後還俗種田,並學習當地的咒法和禅修,能驅鬼治病。22歲時結婚,他以念「佛–陀」的方式來禅修,得到身心輕安,如此有十年的經曆,但是知道內心仍有煩惱未斷除。

  

  1966年,康懇長老30歲,聽到隆波田在雷府的佛禅寺教導動中禅,能使人滅苦,他便去學習,練習將近一個月,在經行時體會到了名色,得到初步的效果,知道了佛法的核心,他放棄咒法和迷信並決定再出家,追隨隆波田專心練習。

  

  在佛禅寺經過叁年的用功,1969年康懇長老33歲時,有一天在午餐時間,生起最後的證悟,內心不再有苦和煩惱了。此後康懇長老成爲動中禅的老師,積極幫助隆波田推動動中禅。

  

  1976年起,康懇長老回到猜雅彭府的Sugato森林寺弘法,並積極幫助隆波田蓋建南來寺等。

  

  1994年,康懇長老受邀到美國紐約莊嚴寺和臺灣教導動中禅。後來也受邀到美國密蘇裏州的大聖路易斯佛寺教導動中禅。

  

  康懇長老也積極參與森林保育工作。他現在是猜雅彭府Golden Mount寺的住持,並照顧Mahawan寺。他的著作有《觀看:不要成爲》(Watching: not being)。

  

  

  叁、參訪康懇長老談動中禅

  

  康懇長老和甘澎老師最近才在聖法中心指導完一期動中禅。聖法中心的地點就在佛統府的佛教城這一區域,環境幽雅。我們敬禮佛陀和法師後,請康懇長老說法。康懇長老說:

  

  在十多年前(1994)我曾經到過臺灣一次,看到許多認真學習的學員,問到修行的實際問題。現在我沒有什麼東西招待大家,只有「法」來招待大家。法是什麼?法就是正念正知(覺性)。法,沒有泰國人、臺灣人或其它人的分別。任何一個人,當下沒有「覺」,就是「迷」。身心在一起就是覺。

  

  現在作一下動中禅的手部動作:將手放在膝蓋上後,開始翻轉,一、二、叁、四…共有十四個手部動作,約十四秒,一次一個自覺,共有十四個自覺。注意:這是一段一段的自覺,不是沒有分段,共有十四個自覺。是心「看」著動作,而不是心「粘」在動作上。是由「見」而悟,不是由「想」而悟。我們由「見」而悟,就可以解答自己的問題。

  

  只有迷和悟二種。悟就是自覺。迷就是打妄想。一旦有妄想,就把心拉回到動作上,回到自覺。悟時不迷,迷時不悟。我們只管努力地去悟、去自覺,這才是修行。

  

  要檢查自己一天下來,迷和悟有多少,這是自知的。當我們有自覺,妄想就不見。我們不斷把妄想轉成自覺、轉成悟。這個法門,使我們不斷自覺。

  

  

  

  有人問:「如何面對緊張、生氣?」康懇長老回答:

  

  

  

  當緊張生起,就要(以覺性)去看「緊張」,看清緊張不是我。當苦生起,就要去看「苦」,看不清就會成爲「受苦者」。當生氣生起,就要(以覺性)去看「生氣」,看清生氣不是我,如果沒有看清,自己就會變成「生氣者」。就像一條蛇出現,你只要看著它,它就經過而後消失,但是你若粘住它,也就是你若去抓它,它就會咬你。同樣的,如果念頭生起,只要看著它,它就消失,但是你若粘住它,也就是你卷在念頭裏,你就會受苦。「看著生氣」和「成爲生氣者」二者是不同的,不要成爲生氣者。自覺又像房間的主人,煩惱只是暫時的過客。當然,不是手動時才有自覺,念頭一起也要有自覺。生氣變成不再生氣,這不是用「想」而是要用「修」得到的,經由「修」就會知道不同。

  

  

  

  接著大家請長老示範。康懇長老先指出重點,他說:

  

  

  

  要如何培養覺性?要用「業處」,手部的移動就是「業處」,一個動作一個自覺,這樣不斷地培養出覺性。

  

  

  

  接著示範手部移動的十四個動作,並強調要輕松地做好每一個動作。而後甘澎老師出來講他的學習心得。最後康懇長老結論說:

  

  

  

  雖有生氣我不生氣,雖有苦我不苦,這就是修行。

  

  修行不是只祈求佛陀的加持和保佑。

  

  迷一百次就悟一百次。(經過訓練,迷就不斷減少)

  

  迷使我們覺悟。

  

  不是迷了就傷心,悟了就快樂。

  

  迷也知道它,悟也知道它。

  

  苦也知道它,樂也知道它,

  

  苦樂是世間,我們要超越苦樂。用覺性來超越。

  

  自己的覺性就是道,就是去看。

  

  道不是記住,道是去做。

  

  正道是中道。不把生命放在苦,不把生命放在樂,這是中道,就能離苦。

  

  不是別人使我苦,不是別人使我樂,苦是來自念頭。

  

  有二種念頭,一種自己冒出來,一種能作主。

  

  我們看到無常,不是把無常變成苦;

  

  我們看到無常,是把無常變成悟。

  

  我們不是把苦變成苦,是把苦變成悟。

  

  凡夫把苦變成更苦,聖人把苦變成悟。

  

  沒有苦,就不需要法。有苦,就需要法。

  

  法使苦變成不苦,法使生氣變成不生氣。

  

  只要好好的覺知動作──「唯作」──當下就不是苦。

  

  

  

  接著大家請長老來臺灣傳法,康懇長老說:

  

  

  

  我曾經到臺灣傳法,但現有老了,耳朵聽不清楚,又有癌症,雖然現在經由調養變好,但並不是把「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變沒了。我們就此結束吧。

  

  

  

  最後在唱誦和合照後,結束這次難得的參訪,並請回二本動中禅的英文書:一爲甲輪長老的《不待時節》,一爲甘澎老師的《殘障身中明亮心》。

  

  

  

  四、康懇長老的一些觀點

  

  在《觀看:不要成爲》一書中,康懇長老說:

  

  (1)〔純淨的覺知〕

  

  除了開發「覺性」之外,不要被其它任何東西綁住:

  

  要覺知--純淨的覺知。

  

  用直截和直接的方式覺知,用直截和直接的「正念」。

  

  直接感覺身體,用一個直截的方式。

  

  充分地覺知:不要讓任何東西遮在前面或後邊。

  

  這叫真正的自我教導。

  

  讓覺性各處移動:

  

  讓它與「身體」同在,與「色」同在。

  

  並且讓覺性看到心。

  

  當有念頭時,不防止也不去阻礙什麼,授予覺性充分的機會去[看]。

  

  關于身體:直接地和直截地去知道,純粹地知道。

  

  使用並且搜尋任何方式使您對您的身體之內有覺知。

  

  讓它直接地和直截地知道,立刻知道。

  

  (2)〔實修時不要推理、想和專注〕

  

  當你下手去實修時,就不要推理和想「什麼是對或錯」,不要如此。

  

  要直接去知,用所有的方法使你覺知「身或心」。

  

  不要專注。

  

  在你體會「對或錯」之前,不要想「對或錯」;

  

  在你實際體會「如是或看見」之前,不要想「如是或看見」。

  

  (3)〔擇法的生起〕

  

  當你經過長長的一段時間覺知你的「身和心」,自動就會生起「看見」;

  

  這不叫做「想」,這叫做「擇法」,這叫做「如理作意」,會産生辨別,智能會自動生起。

  

  這稱作「直截的實修」,例如,我們擡手或翻掌:只是直接知道,感覺到手臂正在動、手掌正在動,感覺到移動。

  

  (4)〔自動增長〕

  

  直截地、直接地覺知和接觸到「身體」,是一種藝術。

  

  用不到推理,只用單純的方式去知道!

  

  用清醒、明白的方式去知道。

  

  當你真正地以感覺接觸到,這是藝術,你將熟練于此並且透徹地知道。

  

  真正地接觸和感覺到身體,這不是一般的知道,它會自動增長。

  

  

  

  五、結語

  

  康懇長老強調手部的每一個動作(一動一停)都要有正念正知,這是修行的關鍵所在。一開始能掌握正確的覺知後,剩下的是耐心的練習和累積。就像磚塊蓋建的樓房,每一磚塊疊得正確,自然穩固而美觀。推而廣之,每人整天的動作也不外是動、停的組合;我們若能踏實地覺知一動一停,那麼時時就是在禅修。能夠清楚于覺知當下的一動一停,便是培養一個正念正知;將這覺知一個個延續,便是培養定和慧。所以,這一動一停中含著很深的道理。最重要的是,這一方法確實能達成滅苦的目標,隆波田和康懇長老都能給我們作保證。

  

  

《泰國禅修老師參訪記 3 康懇長老談禅修》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