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入定無滯故爲入定自在。(3)......在定......(4)......出定......(5)......觀察,因爲觀察無滯故爲觀察自在。于二禅......乃至遂其所欲之處所欲之時而得轉向于非想非非想處......乃至觀察,因爲觀察無滯故爲觀察自在。這便是以五種自在」。
此中:「以十六智行」,是依最多的智行而說。在阿那含則只以十四智行。如果這樣,豈非在斯陀含只十二(智行),而在的須陀洹只十(智行)了嗎?不然,因爲(在斯陀含及須陀洹)是未斷定的障礙的五種欲貪的;即是說他們未此貪,故未得止力圓滿,當此(止力)、未得圓滿,因爲力弱,欲入當以(止觀)二力而入的滅定是不可能的。可是在阿那含則已斷彼(貪),所以此(止觀二)力是圓滿的。因爲力圓滿,故可能(入滅定)。所以世尊說:「從滅定而出定者的非想非非想處的善,依無間緣爲果定之緣」。這是在發趣大論中只說關于阿那含的從滅定之出定。
(四)「于何處入定」?是于五蘊有。何以故?因由次第定生故。于四蘊有(無色)是沒有初禅等生起的,所以在彼處(四蘊有)不能入(滅)定。亦有人說(于四蘊有)是沒有心所依的(故不能入滅定)。
(五)「爲什麼入定」?因爲厭惡諸行的種種生滅轉起,想道:「即于現世而成無心,我將至于滅的涅槃而住于樂」,這樣便入定了。
(六)「如何入定」?即曾行預備的工作,依止觀的努力,滅非想非非想處者,如是入(滅)定。因爲以止努力者,則只得非想非非想處定爲止;若只以觀努力者,則僅得果定爲止。然以止觀的努力,已作預備的行爲,而滅非想非非想處者,則他入于(滅)定。這是備說。
其次爲詳說:茲有比庫,欲入滅定,食事已畢,善洗手足,于遠離處,坐于善敷的座上,結跏趺已,持身端正,置念面前,入初禅已,出定之際,而觀諸行爲無常苦無我。
觀有叁種,即(1)行把握觀,(2)果定觀,(3)滅定觀。此中:(1)行把握觀是或鈍或利,然而必爲道的近因。(2)果定觀當唯是利,猶如修道。(3)滅定觀當不過鈍亦不過利。是故他應以不過鈍及不過利的觀而觀彼等諸行。
此後入第二禅而出定,這裏亦同樣的觀彼諸行。此後入第叁禅......乃至入識無邊處定而出定,這裏亦同樣的觀彼諸行。其次入無所有處定而出定之後,作這樣的四種准備行爲:(1)使無損害屬于諸人的資具,(2)僧團的期待,(3)師(佛)召,(4)壽限。
(1)「使無損害屬于諸人的資具」,即不是屬于這比庫一身的,是屬于衆人的衣缽床椅住屋或其它的任何資具。他應決意使此等資具不受火水風盜及鼠等的損失。其決意的方法如下:「某某等物,于此(入定的)七日之內,不爲火燒,不爲水漂,不爲風吹,不爲盜賊所取,不爲鼠等所齧」!當他如是決定,則(此等資具)于七日之內沒有什麼危險。如果他不作這樣的決定,則未免受火等的損失,正如摩诃那伽長老的事相似:
據說,這長老入了他母親優婆夷的村落中乞食。那優婆夷施他一些粥,並請他在休息所中坐著。這長老便坐下入滅定。當他在坐時,這休息所失了火,別的比庫們都各拿了座具逃走。村人來集,見此長老說:「這懶惰的沙門,這懶惰的沙門」!火已燒了(屋的)蓋草及竹木等,並已包圍了長老。人們以水甕取了水,滅了火,除了灰,淨了地,向他散花禮拜。長老在預定之時而出定,看見了他們說:「我已被他們發現了」,便升空而去畢雲古島了。
這是名爲「使無損害屬于諸人的資具」。對于屬于一己的衣服座具等是不需要作各別決意的。因爲那是必然爲定所保護的,如尊者僧祗婆的事相似。所以說:「尊者僧祗婆的神變是定遍滿的,尊者舍利弗的神變是定遍滿的」。
(2)「僧團的期待」,是僧團的等和期望。即直至這比庫來爲止而不行僧團羯磨的意思。在這裏,那期待並非他的(入定比庫的)預備行爲,但顧念期待是他的預備工作,所以他應作這樣顧念:「如果當我坐于這裏在七日之間入于滅定之時,僧團欲行白羯磨等的任何羯磨,則不等什麼比庫來召我時,我即出定」。先作如是決定而入定者,則必于那時而出定。若不這樣做,在僧團集合而不見他之時問道:「某比庫在那裏」?答:「正在入滅定」。于是遣一比庫道:「你去!說僧團召他」。此時這(使者)比庫去到入定者可以聽得聲音的地方站著說:「朋友,僧團在等待你」,他便出定。這實在是因爲僧團的命令如是重大,所以他應預先顧念到它而入定,以能自動而出定。
(3)「師召」,這裏亦只顧念師召爲他的預備工作。所以他應這樣顧念:「如果當我坐于這裏在七日之間入于滅定之時,或因發生了某些事故而師(佛)欲製學處(戒),或因必要而欲說法,則不等什麼比庫來召我時,我即出定」。先作如是決定而入定者,則必于那時而出定。若不這樣做,在僧團集合而師不見他之時問道:「某比庫在那扭」?答:「正在入不定」。于是遣一比庫道:「你去!說我召他」。此時這(使者)比庫去到入定者可以聽到音聲的地方站著說:「師召尊者」,他便出定。這實在因師召是這樣的重大。所以他應預先顧念而入定,以能自動而出定。
(4)「壽限」,是壽命的時限。即此比庫應善巧而知其壽限。他當顧念自己的壽行「于七日之間延續或不延續」而後入定。如果他不顧念于七日之間要滅亡的壽行而入定,而他的滅定是不能抵抗死的;又因于滅定中是沒有死的,得于定的中途而出定。是故他必須先顧念(此壽限)而後入定。即是說對于余者(叁預備行)或可不顧念,但對于此則必須顧念。
他這樣入無所有處定而出定,作此預備的行爲之後而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在那裏經了一或二心(剎那)而成無心 ,便與滅定接觸。然而爲什麼不轉起二心以上的心呢?由于滅的加行之故。此比庫以止觀二法雙雙的結合,直至八等至都是次第滅的加行。因爲不是非想非非想處定(的加行)而是滅的加行,故不轉起二心以上的。其次如果那比庫從無所有處定出定,不行這預備工作,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則此後不能成爲無心,唯又退轉住于無所有處。這裏當說行于未曾行過的道路的人的譬喻:
據說一位行于未曾走過的道路的人,在中途來到了一個滿水的峽谷,或者一處在通過深深的泥沼中而被烈日曬得很熱的岩石,因爲他的衣服沒有穿的適當,所以一下峽谷便怕打濕資具而再來此岸而立,或者一踏上岩石便因足燙而轉來此方而立。正如那人因爲沒有穿好衣服,所以一下峽谷或只一踏熱石便回來此方而立。如是瑜伽行者亦因沒有做預備工作,所以只入非想非非想處定,便轉來住于無所有處。如果已經來過此路的人,到了這裏,穿緊一衣于身,另一衣拿在手上,便得涉過峽谷,或一踏熱石便至彼方。如是這行了預備工作的比庫,入了非想非非想處定,則此後必得無心接觸滅定而住。
(七)「如何在定」?如是入定者,若無中途壽盡,僧團的期待及師召,則依此(滅定的)時限而在定。
(八)「如何出定」?在阿那含以生起阿那含果(而出定)在阿拉漢以生起阿拉漢果(而出定),如是有二種出定。
(九)「出定者的心是向于什麼」?是向于涅槃。即如這樣說:「朋友毗舍佉,從想受滅定而出定的比庫的心,向于遠離,傾于遠離,赴于遠離」。
(十)「死者和入定者有什麼差別」?此義已在經中說過,所謂:「朋友,這死者命終者,是他的身行息滅。語行......乃至心行息滅,壽盡、暖消,諸根破壞。而此入于想受滅定的比庫,亦是他的身行息滅,語行......乃至心行息滅,可是壽未盡,暖未消,諸根未曾破壞」。
(十一)「滅定是有爲或無爲」等的問題,這是不該說(滅定)是有爲、無爲、世間及出世間的。何以故?因爲它的自性非有之故。然而此定是依入定者而說入定,故可以說這是完成的而不是不完成的。
因爲智者修習了聖慧而入此──
聖者所行的寂靜而稱現法涅槃的定。
所以入此滅定的可能性,
說是在聖道中慧的功德。
(四)成就應供養者等等
「成就應供養者等等」,不但是能入滅定,當知成就應供養者等等,也是這修出世間慧的功德。概而言之:因爲他修此(出世間的道慧),所以這修慧者是人天世間的應供養者、應奉者、應施者、應合掌恭敬者、是世間的無上福田。
其次各別而言,(1)曾修初道慧的:(一)雖以鈍觀而來的鈍根者,亦名爲「極多七翻」,于善趣有經過七次輪回之後而成苦之滅(般涅槃)。(二)以中等的觀而來的中根者,名爲「家家」,于善(趣之)家經過二或叁次流輪回之後而成苦之滅。(叁)以利觀而來的利根者,名爲「一種了」,生于人有一次之後而成苦之滅。(2)修第二道慧的,名爲「斯陀含」(一來),經一次來此間後而成苦之滅。(3)修第叁道慧的,名爲「阿那含」(不還),他們由于根的不同有五種而離此世終結:(一)中般涅槃,(二)生般涅槃,(叁)無行般涅槃,(四)有行般涅槃,(五)上流至阿迦膩咤行(色究竟)。
此中:(一)「中般涅槃」,即生于任何的淨居天中,未達于中壽而盤涅槃的。(二)「生般涅槃」,即生于中壽而般涅槃的。(叁)「無行般涅槃」,無行,即不以加行而生于上道(阿拉漢道)的。(四)「有行般涅槃」,有行,即以有加行而生于上道的。(五)「上流至阿迦膩咤行」,即從其所生之處,流向上方,直至升到阿迦膩咤(色究竟),在彼處而般涅槃。
(4)修第四道慧的,(一)有的成爲「信解脫」,(二)有的成爲「慧解脫」,(叁)有的成爲「俱分解脫」,(四)有的成爲「叁明者」,(五)有的成爲「六神通者」,(六)有的成爲「獲得種種無礙解的大漏盡者」。有關于此(第四道)的曾說:「在道的剎那,此聖者名爲解結;在果的剎那,他便名爲曾解結者,是人天間的最勝應施者」。
修此聖慧有這樣多的功德,
智者應該好樂于修習。
至此,已經解說了在
有慧人住戒,修習心與慧,
有勤智比庫,彼當解此結。
的偈頌中以戒定慧叁門所示的清淨道中的修慧的功德。
爲善人喜悅而造的清淨道論,完成第二十叁品,定名爲說修慧的功德。
結 論
有慧人住戒,修習心與慧,
有勤智比庫,彼當解此結。
我提出了此偈之後又說:
大仙所說之偈的戒等種種義,
現在我要如實的解釋;
對于那在勝者教中已得而難得的(那些)出家(的人們),
如果不得如實認識到包攝戒等安穩正直的清淨道,
雖然欲求清淨而精進,
可是不會到達清淨的瑜伽者,
我今依照大寺住者所示的理法,
爲說能使他們喜悅極淨抉擇的清淨道;
是故一切欲求清淨者,
應當谛聽我的恭敬說。
這些我在前所許的,也都說過了;然而在這裏:
那些戒等諸義的決定說,
也是根據五部尼迦耶的義疏的理法,
取自一切所說的決定說,
可說脫離一切複雜的過失;
欲求清淨而有淨慧的瑜伽者,
應該尊重于此清淨道。
我因受了屬于有名的上座(部)
最勝分別說(部)的大寺住者系
具有智辨生活嚴淨律行與行道相契的
並以忍辱柔和慈悲等德莊嚴其心的
大德——僧團波羅的懇請,
並且爲欲正法久住造此論;
我願將此一切所得的功德,
回向一切衆生受利樂。
今以五十又八誦分的聖典(量),
造完清淨道論無障礙。
並願一切善巧世人的意欲,
都得迅速成就無障礙。
(清淨道論畢)
這是飾以最清淨信、覺慧、精進、集諸戒行正直柔軟等德,深入自宗義及其它宗義、具足聰慧、對于叁藏及諸義疏等的世尊教法而有權威的智力、大文法家、文字學者、天賦詞章優美的雄辯家、合理的演說家、優勝的理論者、大詩人、爲那些對于飾以六神通及種種無礙解之德的上人法而有權威覺慧的上座部的明燈的大寺住者的諸長老系中的莊嚴者、有廣大清淨的覺慧、由其尊師授與覺音之名而稱爲摩楞陀笈多迦的長老造,定名爲清淨道論。
直至那淨心者如如者世間的最勝者大仙佛陀的名字的住世,對于那些欲求出世的善男子,此論亦得存續而示淨戒的方法。由我寫成此論的功德,以及其它福業所感的來世,願于叁十叁天而樂于戒德,不著五欲證初果;
願以最後之身得見世間第一的救主、利樂一切有情的彌勒牟尼的牛王,聽了智者宣示的正法,證得最高之果光揚勝者的言教。
《清淨道論 第二十叁 說修慧的功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