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節、正念正知
在佛教中還有一種很重要、很實用的修行方法——保持正念正知。
正念——讓心穩固地沈入所專注的目標,不散亂、不飄浮。
正知——對當下所做的每一件事時刻保持清明、覺醒。
在巴利藏經中有一部很重要的經文叫《大念處經》。在這部經文中,佛陀曾這種教導:
“諸比庫,比庫在行走時,了知:“我行走。”在站立時,了知:“我站立。”在坐著時,了知:“我坐著。”在躺臥時,了知:“我躺臥。”無論身體處于何種狀態,他只是如實地了知。……
再者,諸比庫,比庫在前進、返回時保持正知,向前看、向旁看時保持正知,屈、伸[手足]時保持正知,穿衣持衣時保持正知,食、飲、嚼、嘗時保持正知,大、小便利時保持正知,行走、站立、坐著、睡眠、覺醒、說話、沈默時保持正知。”
培育正念正知的方法並不需要限定在特定的時間段、特定的地方,以及采用特定的姿勢,在日常生活當中的每時每刻,只要生起正念,就可以進行這種練習:以正知來做一切事情,對所有的事情只是保持正知。
在這裏,我們以行走爲例子來說明保持正念正知的實際操作方法。
有四種正知:
1.有益正知(sàtthakasampaja¤¤a)——在想要行走之前,先考慮所去的地方是否有益,選擇有益的而行,無益則不去。
2.適宜正知(sappàyasampaja¤¤a)——在行走之前,先考慮現在前往是否適宜,選擇適宜的而行,在不適宜的時間則不去,等待時機合適才去。
3.行處正知(gocarasampaja¤¤a)——這裏的“行處”是指修定所專注的目標,即業處。在選擇有益以及適宜的之後,將禅修的業處放在心中的第一位,在行走時持續地覺知它。例如在行走時也保持覺知自己的呼吸,而不是在走路時胡思亂想。
4.無癡正知(asammohasampaja¤¤a)——在行走時持續地修觀,觀照只是一堆名色法在行走,並沒有所謂的“我在行走”、“有人在行走”等。
將心放在行走發生的動作本身,就是正念;清楚地了知行走,就是正知。
當一個人想到要走時,不假思索地動身行走,就是沒有正念正知。
在行走時,保持持續地覺知禅修業處,這是在修止;持續地觀照行走的名色法,或觀照名色法的無常、苦、無我,這是在修觀。
對于站立、坐著、躺臥、向前看、向旁看等,也同樣以此四種正知來理解。
對于身體的姿勢、動作是這樣,對于感受、心念也是這樣。當你感到快樂時,是否清楚地知道現在生起了快樂的心?當你感到不滿時,是否清楚地知道現在生起了不滿的心?當你貪戀一種東西時,是否清楚地知道現在生起了貪心?當你對一件東西生氣時,是否清楚地知道現在在生氣?當你感到緊張時,是否清楚地知道現在很緊張?……
當一個人沈迷外境時,他的心很可能處于迷惑的狀態——追逐外境、患得患失。將心抽離外境,這就是覺醒;當你清楚地覺知自己當下的身心狀態時,這就是正念正知。
例如:當你對一個人的言行感到生氣時,那是因爲你在意他的言行,此時你的心已經被他的言行套住了。如果你能將心從他的言行中抽離出來,反觀自己的心,你將會發現:生氣只是將自己的心緊緊地綁在對方的言行上;而且,生氣的心也是一樣的醜陋,也好不到哪裏去。將心抽離外緣,清醒地覺知當下的身心狀態,這就是正念正知!
只要你懂得了培育正念正知的方法,你就懂得修行。懂得修行的人,並不只是正經八百地坐在蒲團上、坐在禅堂裏才叫修行。掌握修行真谛的人,走路、站立、坐著、穿衣、吃飯、喝水,乃至上廁所,哪個時候不能修行?哪個地方不能修行?
將心安住于當下的身心狀態,這就是正念正知!這就是修行!
第四節、調心的意義
佛陀在《法句·雙品》中說:
“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
若以邪惡意,或說或行動,
由此苦隨他,如輪隨獸足。
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
若以清淨意,或說或行動,
由此樂隨他,如影隨于形。”
一切的行爲根源在于心,生命的活動也源于心。唯有先産生了心(動機),才會有身體的行動和語言的表達。也就是說,在身、語、意叁業中,意業是最主要的。有了意業的主導作用,才有身業和語業的産生。如果動機邪惡,所做的、所說的也都是惡的、不善的。造作不善業,因緣成熟了就會帶來苦的、不善的果報。如果動機純正,心念清淨,所做的、所說的也都是善的、好的。造作善業,因緣成熟了就會帶來樂的、善的果報。
正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快樂的、幸福的結果總是與善業、與良好的行爲有關;痛苦的、不幸的結果也總是與惡的、不良的行爲糾纏在一起。善業與善報相應,惡業與惡報相應,這就是“業果法則”,或者稱爲“因果律”。業果法則是獨立運作的,它不是由所謂的神佛菩薩所操控,也不會隨著人們的意願而改變。
當我們了解和認識了業果法則,就應當遵循這種規律。如果想要有更美好的未來,就不應該造作身語意惡業,應當多作身語意的善業,從而改變未來。也就是說:人生的浮沈、未來的好壞並非由神佛決定,也不能依賴他人。命運只掌握在自己手中!
要如何改變未來呢?要先改變自己!想改變自己要從何下手呢?要學會調心!
正如佛陀在《法句·心品》中說:
“心輕躁難調,隨欲望墮落。
調伏心很好,調心導快樂。
心極細難見,隨欲望墮落。
智者保護心,護心導快樂。”
專注入出息是在調心,散播慈愛是在調心,保持正念正知也是在調心。佛教的所有訓練方法歸納爲一句話就是調心。
然而,即使連佛陀都說心是很難調伏的。心極快速地生滅,難以覺察。心就像猴子,躁動不安;心又像野馬,狂放不羁。如果放縱它,聽之任之,它就會追隨著自己的喜好到處飄浮。放任心,人必成爲心的奴隸。調伏心,我們才能做心的主人!
“萬事起頭難。”在剛開始訓練的時候,不要擔心自己沒辦法調伏心,因爲幾乎每個人都要經曆這樣的階段。修行就是培育良好的品行與心智。培育需要時間,修行需要耐心。調心要慢慢來,不能著急,“欲速則不達”。無論是練習入出息念也好,練習散播慈愛也好,保持正念正知也好,都要慢慢養成習慣。習慣了,心自然就能夠得到調伏。經過調伏了的心,能變得敏銳、清醒、明智、平靜而且超然!
智者調伏了心,能夠帶來至上的快樂!通過調伏心,才能戰勝自己。能夠戰勝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勝利者!
正如佛陀在《法句·千品》中說:
“雖在戰場上,戰勝百萬人,
不如勝自己,實最上勝者!”
願:佛陀的教法長久地住立于世間!
一切衆生早日斷除煩惱、離苦得樂!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第五章腳注部分:
16 你可以選擇任何喜歡的祝福語,例如:願我沒有危難;願我免除精神的痛苦;願我免除身體的痛苦;願我快樂安穩等等。對于祝福他人也以此類推。
17 有情:巴利語satta。有感情思維的生命,即衆生。
18 有人將培育正念正知的方法叫做“內觀”。然而,根據上座部佛教傳統的禅法,修觀的對象必須是究竟名色法,但培育正念的對象則既可以是究竟法,也可以是概念法,而且在要求上也沒有修觀那麼嚴格。在這裏介紹的是培育正念正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