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如何去除潛伏性煩惱
想要去除潛伏性煩惱,根除內心的煩惱,就應該修慧、培育智慧。唯有通過智慧,才能把煩惱連根拔除。
這裏所說的智慧,並不是指腦瓜轉得快,理解能力強,記憶力好;也不是指在商場、官場、戰場、考場能打敗對手,青雲直上。這些能力只能叫才華或聰明,不是佛教所說的智慧。佛教所指的智慧,是能夠徹知人生真相、洞察世間本質的智慧。
培育定力的方法叫“修止”,培育智慧的方法叫“修觀”,即如實觀照名色法、觀照世間無常、苦、無我的意思。因此,培育定力和智慧的方法合稱爲“止觀”。
我們需要透過智慧來觀照名色法,了解名色法無外乎是由眼、耳、鼻、舌、身、意所構成。眼、耳、鼻、舌、身稱爲五根,即五種感官,它們構成了這個色身(肉體之身)。意呢,有六種,即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這六識分別認知六種對象:顔色、聲音、氣味、味道、觸覺和各種現象(法所緣)。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就是自己的身心和這六種對象的互動。
當我們看到美麗的東西、聽到悅耳的聲音、吃到好吃的食物等等時,很容易生起貪心,想要追求這些東西。當心接觸到不喜歡的對象時,心會排斥、抗拒,很容易生起嗔心。不了解事物的本質,叫做癡。貪嗔癡都是不善心,亦即是煩惱。
我們應當用這樣的方法來觀照名色法是如何構成的?它們如何運作?在什麼情況下生起的是善心,什麼情況下生起的是不善心?應當如何培育善心,如何避免不善心?
了解名色法之後,還必須進一步追查造成名色之因、生命之因。有果必有因,生命作爲一種結果,也必定有其因。爲什麼會有生命呢?因爲有煩惱,有貪愛、有追求,想要這東西、想要那東西,于是會采取行動,造作善業或不善業。當這些善業或不善業遇到因緣成熟的時候,則産生相應的果報。生命以及生命中的不同境遇,就是這些行爲的結果。一旦擁有了生命,就執著生命;身心接觸到不同的外境,又會産生新的煩惱。于是,煩惱、業與果報叁者互爲因果,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如果不致力于斬斷這條鎖鏈,中止這種循環,輪回之苦將是了無盡期。
了知名色與名色之因後,還必須觀照它們都是無常、苦、無我的。包括身心在內的世間所有現象都不是永恒的,一切都在刹那刹那地生滅變易著,這稱爲“無常”。萬物都在遭受生滅的逼迫,所以是“苦”。因爲無常、苦,其中根本不可能有一個所謂的“自我”、“靈魂”、“實體”、“本體”存在,這稱爲“無我”。
如此透過無常、苦、無我的智慧來觀照一切世間,包括自己的身心,他人的身心,無論過去、現在、未來,一切都是無常、苦、無我的。通過觀智如此透徹地觀照,當他的觀智成熟時,即可以斷除煩惱、解脫一切苦。
智慧跟四聖谛息息相關。在經典中,將如實地了知四聖谛稱爲智慧,而智慧所了知的對象就是四聖谛。
通過智慧了知名色法屬于苦聖谛;了知名色法之因即是集聖谛。觀照名色法以及名色法之因爲無常、苦、無我的智慧稱爲觀智。亦即是說,觀智所觀照的對象即是苦聖谛和集聖谛。當禅修者的觀智成熟時,即生起超越世間(出世間)的智慧——道智。道智能徹底地斷除相應的煩惱,證悟涅槃。涅槃即是滅聖谛,是道智的目標。證悟涅槃的道智即是道聖谛。另外,從道聖谛是導致苦之滅盡的途徑來說,也可以把培育戒定慧的過程稱爲道聖谛。
當禅修者徹底地斷除一切煩惱之後,他即稱爲“漏盡者”——斷盡一切煩惱的人。又可稱爲“阿拉漢”——值得禮敬、尊重、供養的聖者。
因此,通過持戒,能去除第一種最粗的違犯性煩惱。通過修定,能去除困擾性煩惱。通過修慧,能去除潛伏性煩惱。所有的煩惱,皆可以通過培育戒、定、慧來解決、斷除。
修學佛教的目標是爲了斷除煩惱,斷除煩惱的方法不外乎戒定慧叁學。戒定慧是佛教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修行方法,離開了這些,就談不上所謂的修行了。
大家想要去除煩惱,也必須培育戒、定、慧。要培育這叁件事不會很困難,就要看大家做不做,能不能持之以恒。當然,作爲在家人,有家庭、有工作、有社會責任,在這方面的要求自然不可能像出家人那麼高。對于出家人,品德的要求須做到持戒清淨,足以爲大衆之師;平靜的要求須證得禅那,智慧的要求須修到觀智,這些都是專業要求。在家人雖然不能做到很專業,但至少也要達到業余水准吧!
在一些經典裏面,佛陀也會強調在家人要布施、持戒和禅修;也經常提到要擁有信仰、完善戒行,要樂善好施與培育智慧。
這些教導乍看上去似乎跟戒定慧有點出入,但其實還是圍繞著一個主題,只不過是對在家人給予一些更爲基礎的教導而已:有了信仰,精神生活將更加充實,人生將有更明確的價值觀和方向感,更不容易被生活上、事業上或感情上的挫折所擊敗。在家人擁有錢財,也希望有美好的未來,因此,布施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另外,禅修本身就是修習止與觀、培育定與慧,當提及持戒和禅修時,還是在說戒定慧。
由此可見:佛教是佛陀的教導,是強調智慧、覺悟和實踐的教導。佛陀教導我們要了解身心的真相,清楚自己的煩惱,目的就是爲了斷除煩惱。佛陀爲斷除煩惱指出了一條清晰的道路,這條道路分爲叁個階段:第一要提升自己的戒行、道德品質,第二要致力于內心的平靜,第叁是培育智慧,並通過智慧來斷除煩惱,根除苦之因。沒有了煩惱,就不會有生死輪回,不會再有苦。
這就是佛陀的教導!
第四章腳注部分:
14 道智屬于出世間道聖谛;培育戒定慧還屬于世間的道聖谛。
15 在經典裏稱爲信具足、戒具足、舍具足和慧具足。見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