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煩惱的産生
煩惱是怎樣産生的呢?
正如前面提到:所有的名法(心理現象)都有個目標,而且總是在執行認知目標的作用。我們平時所說的生活,就是心不斷地認知不同目標的過程,或者是心跟外在世界不斷發生互動關系的過程。
我們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和外在世界産生互動關系呢?
通過感官,亦即佛教所說的根門。有六個根門: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和意門。
依靠這六個根門所産生的心稱爲六識,它們分別識知相對應的目標:
1.眼識看的是顔色;
2.耳識聽的是聲音;
3.鼻識嗅的是氣味;
4.舌識嘗的是味道;
5.身識觸的是觸覺;
6.意識思維的是法所緣(各種現象)。
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各種不同的信息,進行各種不同的身心活動,其實都不外乎是這六種主客互動的關系。
離開了眼、耳、鼻、舌、身、意,離開了顔色、聲音、氣味、味道、觸覺,以及所想的東西,就無所謂的身心,無所謂的外境,也無所謂的世界。
生活在這個世界,不外乎是自己的身心和外界的互動。當我們的眼睛看到適意的對象時,例如俊美的人、漂亮的衣服等,會産生愉悅的感受(樂受),認爲對象是好的、是美的,接著會喜歡、愛著。若這種喜歡的心理進一步加強,會産生想要得到、擁有對象的心理。這種心理就是貪。
同樣的,當我們聽到悅耳的音樂、別人的贊美,聞到清香、吃到美味的食物、觸摸到異性細滑的皮膚等等時,貪欲很容易生起。
當我們的眼睛看到不喜歡的對象時,例如醜陋的人、討厭的人等,會産生厭惡的感受(苦受),認爲對方是不好的、是壞的,接著內心會排斥、反感。若這種排斥的心理進一步加強,就會生氣、惱怒,甚至會想要以粗暴的方式來對待對方。這種心理就是嗔。
同樣的,當我們聽到別人的批評、嗅到腥臭的氣味、吃到難吃的食物、天氣酷熱難耐等等時,嗔恚很容易生起。
然而,無論貪也好,嗔也好,都包含有癡。癡就是無知、不了解,不了解事物、身心、世間的真相。因爲有癡,貪、嗔才會産生。
因此,所謂的煩惱,都是基于內心和外境這兩方面的關系産生的。光有心而無外境,煩惱不會産生;光有外境而無心,煩惱仍然不會産生。這是一對的關系——內心與外境的關系。貪嗔癡叁種煩惱簡單來說都是這一對的關系:
當心黏著外境,喜歡對象,想擁有、占有對象時,叫做貪。
當心不喜歡外境、排斥對象時,叫做嗔。
因爲不了解外境的本質,認爲對象是好的,是可以得到快樂的,是可以滿足自己的,叫做癡。
通過根門接觸目標,通過不正確的思維(不如理作意),煩惱就這樣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