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章、什麼是佛教 第一節、佛陀

  上篇

  您認識佛教嗎

  

  一談到佛教,許多人會聯想到:去寺廟遊玩,據說燒炷大香可保佑財源廣進、官運亨通;到廟裏點長明燈、萬佛燈,據說可以保佑升官發財、福慧增長;念念經、拜拜忏、打打齋,據說可以消災延壽、拔除業障;甚至見到街頭流竄著“和尚”打扮的騙子,拿著化緣簿或護身符攔著向行人要錢,或者拿著八卦、簽筒幫人算命、看相……很大一部分社會人士認爲這就是佛教。

  這些到底是不是佛教呢?聰明的讀者們,當您看完這本書之後,心中自有分曉。

  

  第一章、什麼是佛教

  有人說:佛教是宗教;

  也有人說:佛教是文化;

  又有人說:佛教是科學;

  另有人說:佛教是哲學;

  還有人說:佛教是教育……

  到底什麼是佛教呢?

  

  佛教,巴利語爲Buddha-sàsana。

  Buddha即佛陀,這是古印度語的音譯,現在讀音近似爲“布特”,意思是覺者,即覺悟了世間、人生真理的人。sàsana意思是教導、教法、教誨。因此,“佛教”的意思是佛陀的教導,或者說是覺悟者的教導。

  既然佛教是佛陀的教導,那誰是佛陀呢?他教導的又是什麼呢?

  

  第一節、佛陀

  首先,我們應該肯定地說:佛陀不是神!佛陀是人,是一位在曆史上真實存在的偉人。

  公元前624年陽曆5月的月圓日,位于古印度喜馬拉雅山南麓釋迦國(Sakya)的王都咖畢喇瓦土城(Kapilavatthu,迦毘羅衛)的城主淨飯王(Suddhodana)和王後馬雅夫人(Mahàmàyà devã)生了一位高貴的太子。

  太子出生不久,相師們預言他長大後將會出家成爲一位偉大的覺悟者,並取名爲悉達多(Siddhattha),意爲一切義成就。淨飯王希望太子長大後成爲統一世界的君王,爲此,從小就讓他接受良好的貴族教育,學習各種文化與武術。

  菩薩16歲那年,與美麗的堂妹亞壽塔拉(Yasodharà,耶輸陀羅)結婚,後來生了個兒子,名叫拉呼喇(Ràhula)。

  菩薩29歲那年,感悟到人生存在著衰老、疾病、死亡等種種不圓滿的現實,爲了尋求解脫的真理,他放棄了將要繼承的王位,離開了對自己寄以厚望的國家和人民,離開了深愛著自己的父王、妻兒,開始過著身無分文、居無定所、毫無牽挂的出家修行生活。

  他先追隨當時的禅定大師阿臘拉·咖喇馬(âëàra kàlàma)和伍達咖·拉馬子(Udaka ràmaputta)學習禅定,證得了世間最高的禅定境界。但他仍不滿意這種殊勝微妙的境界,于是到伍盧韋喇(Uruvela)苦行林,采取閉氣、斷食等方法折磨自己,企圖通過苦行來獲得解脫。

  經過六年極端的苦行生活,菩薩發覺這種野蠻的自我折磨只是徒勞無益,並不能導向解脫,于是放棄苦行,接受並食用了簡單的食物。待恢複體力後,菩薩來到嘎亞(Gayà,後來稱布德嘎亞,或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通過專注呼吸證得了禅那。從禅那出定後,菩薩轉修觀,培育智慧,並在當天的淩晨時分證悟了無上佛果。這一天,是公元前589年陽曆5月的月圓日。

  自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的菩薩就成了佛陀。由于他的家姓爲苟答馬,在經典中通常稱爲苟答馬佛陀。有時也可依其族姓稱爲釋迦牟尼(Sakyamuni),意即釋迦族的聖賢。

  菩薩成佛後不久,即開始弘法利生、說法度人。他先來到巴拉納西(Bàràõasã)仙人落處的鹿野苑,爲苦行時的五位同修開示《轉*輪經》。五位同修通過聞法,先後證悟了聖道果,並加入僧團成爲比庫。從此,正式有了佛教。

  隨後,佛陀繼續在古印度恒河流域一帶說法,教化衆生長達四十五年。公元前544年,年屆80歲的佛陀來到古西那拉(Kusinàra)的沙喇樹林中,右側而臥,入般涅槃(parinibbàna,圓寂)。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