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6.爲霖道霈禅師悟道因緣
道霈禅師,鼓山元賢禅師之法嗣,字爲霖,號旅泊,亦稱非家叟,俗姓丁,福建建安人,生于大明神宗萬曆四十叁年(1615)。道霈禅師十四歲投本郡白雲寺爲沙彌,第二年便落發,學習經教。
道霈禅師十八歲時,聽說聞谷廣印禅師居寶善寺,遂前往禮谒,請問出生死之要。廣印禅師于是爲他開示了念佛成佛之道理。道霈禅師一聽,即谛信不疑。廣印禅師知道霈禅師是個不可多得的法器,遂令他參禮永覺元賢禅師。
道霈禅師于是投元賢禅師座下,充當侍者,服勤左右,並依元賢禅師之教,專看趙州和尚“庭前柏樹子”之公案。崇祯七年(1634),元賢禅師應邀移居鼓山,道霈禅師亦隨而前往。在那裏,道霈禅師精勤參修了四年,可是仍然一無所得。不得已,道霈禅師便辭別元賢禅師,離開福建,前往杭州,遊曆講肆,學習經教,達五年之久。
後來,聞谷禅師圓寂,元賢道霈禅師特來真寂(禅院)憑吊。道霈禅師聽說後,遂前往拜禮元賢禅師。
道霈禅師施禮畢,便向元賢禅師詳細地彙報了自己五年來學習經教所得。
元賢禅師聽了,突然問道:“柏樹子話作麼生?”
道霈禅師無言以對。
元賢禅師遂呵斥道:“入海算沙,有甚麼限(有什麼了期)?”
道霈禅師一聽,慚愧不已,遂頂禮而退。
從此以後,道霈禅師終日惶愧不堪,寢食難安,心中如壓著一塊大石頭相似。
一日,道霈禅師閱讀《正法眼藏》,至“無位真人”這一段落的時候,恍然有所省悟,只是仍然不知其落處。
後聽說密雲圓悟禅師正在天童大開法化,道霈禅師遂前往參禮。
初禮圓悟禅師,道霈禅師便問:“山河大地與學人自己是同是別?”
圓悟禅師一聽,拈柱杖便打。
道霈禅師茫然不知所措。退出之後,心中迷悶不已。
經過六個月的猛力參究,一天晚上,道霈禅師經行至叁更,回到寮中,欲解衣就寢。就在他思想放松的這一刻,道霈禅師終于豁然大悟。
第二天早晨,道霈禅師便徑直入丈室,向圓悟禅師呈偈雲:
“一水一山何處得,一言一默總由伊。
全是全非難背觸,冷暖從來只自知。”
圓悟禅師覽其偈,知道霈禅師雖有所悟,但還沒有完全達到不疑之地,因此沒有給他印可。
于是道霈禅師便辭別圓悟禅師,前往真寂,參禮元賢禅師,並向元賢禅師通報了自己的所證所悟。
元賢禅師聽了,便道:“子已入門,但未升堂入室耳。”
道霈禅師于是又辭別元賢禅師,前往天目山,朝禮高峰祖師的“死關”,並在那裏呆了一年。後回大百丈山,結庵而居,與其母共修淨業,五易春秋。
清世祖順治七年(1650),道霈禅師重上鼓山,奉元賢禅師之命,充當維那。從此,道霈禅師用功更加精勤,朝夕不怠。
一天晚上,道霈禅師從禅堂中走出,欲上廁所,頭腦悶糊糊的,不小心撞在石頭門柱上,終于豁然開解。
第二天早晨,道霈禅師來到丈室,告訴元賢禅師道:“某甲今日有個十成語,舉似和尚。”
元賢禅師道:“汝試道看。”
道霈禅師便雙手叉在背後,說道:“請和尚鑒。”
元賢禅師道:“好與七藤條。”
爲了進一步勘驗道霈禅師,過了幾天,元賢禅師拿出洞上宗旨,給道霈禅師看,並令他作偈頌。道霈禅師所作偈頌,一一皆契合其旨。元賢禅師于是給予他印可。
道霈禅師得法後不久,即離鼓山,前往建甯廣福庵,閉關隱修,叁年後,又重新返回鼓山。順治十四年(1657),元賢禅師將衣法和拂子傳給道霈禅師,並令他秉拂說法接衆。第二年,元賢禅師圓寂,道霈禅師于是繼其法席,一住就是十四年。
道霈禅師生前著作很多,有《秉拂錄》、《鼓山錄》、《旅泊庵稿》、《禅海十珍》、《淨土旨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