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4.無念深有禅師悟道因緣
瑞州黃檗無念深有禅師,俗姓熊,黃州麻城人。無念禅師十六歲時,曾患痘風,生命垂危。他的叔叔和兄長商議道,讓他出家或許能保住一條性命。果然,他的病不久就好了。無念禅師于是前往蕩山落發。
一日,有一位老僧告誡無念禅師道:“十方一粒米,重如須彌山。若還不了道,披毛戴角還。”無念禅師聽了,悚然驚醒,于是決志參訪,自誓今生定要究明生死大事。
在行腳途中,無念禅師曾經聽到有一位僧人舉這樣一則公案——
有僧問大休禅師:“如何是西來意?”大休禅師道:“黃瓜茄子。”
無念禅師不明其旨,遂生大疑惑。于是遍參江浙名宿,卻一無所得。
後聽說大安禅師在廬山接衆,無念禅師遂前往參禮。
大安禅師一見無念禅師,便問:“汝號甚麼?”
無念禅師道:“無念。”
大安禅師又問:“那個是無念?”
無念禅師茫然無對。于是便留在大安禅師座下請益。
一天晚上,無念禅師正在坐上用功參話頭,忽然聽到外面哭笑二聲相觸,猛然驚悟。後來有一天,他在廚房裏,偶然看見一盆面放在地上,行走不便,于是將面盆掇起來,放入櫃中。櫃子旁邊正好有一只果籠子,無念禅師准備順手將它推到一邊,不覺失手,觸動了櫃蓋,櫃蓋正好打在他的頭上,這意外的一擊,將他心中的疑滯,一下打掉了。無念禅師當即豁然大悟,通身汗流,大笑道:“遍大地是個無念,何疑之有?”
萬曆辛巳年(1581),無念禅師前往龍湖,與李卓吾居士同至驷馬山。當時有一講經師也來到那裏。
李卓吾居士問講經師:“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講經師于是依文解義,說了一通。
李卓吾居士未置可否,回頭看了無念禅師一眼,問道:“無念,你說看。”
無念禅師正要開口擬對,李卓吾居士忽然推了一下無念禅師怕膝蓋,說道:“這個聻(呢)?”
無念禅師當即猛然省悟。原來,“十地菩薩,夢見衆生身墮大河,欲救度故,起勇猛心,發大精進,人法兩空,始得入門,全無交涉”。于是作偈雲:
“四十余年不住功,窮來窮去轉無蹤。
而今窮到無依倚,始悔從前錯用功。”
無念禅師後出世于瑞州黃檗。
下面請看他的叁則接人因緣——
1.有僧問無念禅師:“道果有耶?果無耶?”
無念禅師道:“說有說無,二俱成謗。”
那僧便問:“如何即得?”
無念禅師道:“無念即得。”
那僧又問:“如何是道之體?”
無念禅師道:“滿口道不著。”
那僧又問:“四大離散時如何?”
無念禅師豎立拳頭,說道:“者(這)個不屬四大。”
[這裏的“者個”指代自性。禅宗語錄中,這種用法很普遍。]
2.有僧問:“見性成佛是否?”
無念禅師道:“是。”
那僧又問:“性能是無形底,如何得見?”
無念禅師道:“性是有形底,只是你不見。”
那僧道:“請和尚指出我看。”
[凡夫聞說性是無形的,便執著于無形,殊不知有形的萬物當體即性。可是若說性是有形的,凡夫又必定執著于某個特定的有形。所以,宗門大德接人,往往有無俱遣,不立一法,不廢一法。從這僧的問話來看,正是犯了這兩種執著。]
無念禅師道:“我說你不見。”
3.有僧問:“如何出離生死?”
無念禅師喚那僧。那僧應諾。
無念禅師道:“從者(這)裏出。”
那僧道:“和尚說底,某甲不曉得。”
[凡夫執著心強,聞說“這個”,便以爲真有個“這個”可得,卻不知從當下一諾一應中去體取。那僧正是患了這個毛病,結果當面錯過。]
無念禅師道:“等你曉得,堪作甚麼?”
這叁則公案,雖然淺白,卻不失宗門直接之風格。讀者可細心體會其中的意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