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林野通奇禅師悟道因緣
臺州通玄林野通奇禅師,天童密雲圓悟禅師之法嗣,俗姓蔡,四川合州人。通奇禅師生而澄淨,不喜肉食,少時投金鍾寺,從其叔父道然禅師出家,十七歲落發受戒。通奇禅師性樂禅寂,厭于讀誦,十九歲即離四川,遊方參學,遍曆講肆。
通奇禅師後于當湖閉關,研讀經教。因爲患痢疾,瀕于死亡,始知經論之學,非究竟法,不能抵擋生死。于是便放棄經教的學習,棲心宗門。一天,通玄禅師偶然閱讀天童圓悟禅師的參禅偈,其中有一句,“一念未生前,試看底模樣”,當下便疑情頓起。在疑情的推動之下,通玄禅師遂奮志參究,朝夕不怠。一日,通玄禅師于樓上行走,不小心一失足掉了下來。他當即豁然有省,遂口占一偈雲:
“一念未生前,六戶絕消息。
瞥爾揚雙眉,大似眼無力。”
于是,通奇禅師便出關,前往蘇州清涼,禮谒天童圓悟禅師,請求印證。
初禮圓悟禅師,通奇禅師便問:“學人絕迹而來(偷偷地從關中出來,他人不知道),特爲親近和尚。”
圓悟禅師道:“莫妄想。”
[佛法當自證自悟,不從人得。]
通奇禅師道:“未審還有堂頭也無?”
[叢林中,方丈和尚也稱堂頭和尚。]
圓悟禅師道:“看腳下。”
[通奇禅師的問意是要親近圓悟禅師,請求指點。而圓悟禅師的答意則是要通奇禅師照顧當下,從自性而而求。]
通奇禅師道:“不因漁父引,怎得見波濤?”
圓悟禅師道:“莫錯會好。”
通奇禅師于是留在圓悟禅師座下,朝夕請益。
一天,寺院裏舉行普茶。茶話間,圓悟禅師舉洞山與泰首座吃果子之公案,令大衆下轉語。
[洞山與泰首座吃果子之公案的具體內容是:一天,洞山良價禅師與泰首座吃果子次,洞山禅師問泰首座:“有一物上拄天,下拄地,黑似漆,常在動用中,動用中收不得,且道過在甚麼處?”泰首座道:“過在動用中。”洞山禅師一聽,便果桌撤走。]
這時,通奇禅師從大衆中走出,回答道:“食到口邊,被伊奪卻。”
圓悟禅師一聽,便點頭稱是。
後圓悟禅師移住育王,通奇禅師亦隨往執侍。
佛誕日,圓悟禅師上堂雲:“世尊才出母胎,便指天指地,汝等人,猶向山僧擬討甚麼碗?”說完便拽拄杖下座,一時將大衆打散。
通奇禅師從此便全身脫落。
開始結夏安居的那一天,通奇禅師從大衆走出,問圓悟禅師:“今日四海衲僧雲集,各各壁立千仞,還許他諸人悟麼?”
圓悟禅師道:“你還夢見麼?”
通奇禅師道:“悟尚不悟,夢個甚麼?”
圓悟禅師拈起拄杖便打,說道:“你即今是迷是悟?”
通奇禅師道:“學人不在迷悟裏。”
圓悟禅師進一步追問道:“且道打你在甚麼處?”
通奇禅師一聽,便禮拜。
圓悟禅師于是當衆爲通奇禅師印可。
通奇禅師得法後,初于臺州通玄開法接衆。後曆遷嘉禾、東塔、天童等名刹。
通奇禅師曾有上堂法語雲:“第一義谛,迥絕安排。才擬分疏,便成窒礙。所以道,心若不異,萬法一如。眼若不寐,諸寐自除。若是英靈漢,聞山僧恁麼道,向文彩未彰以前,直截擔荷,卻較些子。苟若涉于塵思,未免困于途轍。只如不曆程一句,作麼生道?一氣不言含萬象,萬靈何處謝無私。”
又雲:“欲識生前面目,切莫前思後算。但能息慮忘緣,觸目頭頭露現。自他不隔一毫,始終不離當念。大衆,切莫含元殿裏更覓長安,慈氏宮望生內院。”
通奇禅師圓寂于清順治九年(1652),春秋五十八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