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5.朝宗通忍禅師悟道因緣
贛州寶華朝宗通忍禅師,天童密雲圓悟禅師之法嗣,俗姓陳,常州人。通忍禅師少時即出家,後逢異人授以仙術,二十二歲時,偶然聽人談起“無生”之說,于是便前往金粟,參禮天童密雲圓悟禅師。
初到金粟,圓悟禅師便問:“那裏人?”
[禅門中,禅師們在接引信衆時,經常問及學人鄉裏之事。看似平常之問,實際上卻是直探學人之心性,或者說本來面目。]
通忍禅師道:“常州。”
圓悟禅師道:“是我鄉裏也,曾帶鄉裏物事來麼?”
[此處的“鄉裏物事”,是就本分、自性而言。]
通忍禅師被問的茫然無對。
圓悟禅師于是笑了笑,沒有再說什麼。
第二天,通忍禅師來到丈室,向圓悟禮拜請益。
通忍禅師道:“弟子要了生死,特來請問。不但無處下口,且無處著想。”
圓悟禅師道:“無處著想便是好消息。”
[這一句真是道盡了用功的妙處。惜乎大多人不肯在此處回頭轉腦,猶自向外或文字知見中,尋找依靠,結果當面錯過。]
通忍禅師道:“莫便是麼?”
[通忍禅師見圓悟禅師道“無處著想便是好消息”,便生執著,以爲這個便究竟。]
圓悟禅師于是拈起拄杖,照著通忍禅師,連打數下,說道:“未是在!”
通忍禅師便起身禮拜,退出丈室,心中迷悶不已。
從此以後,他經常入室參禮圓悟禅師,每天不下四五次。
每次普茶的時候,通忍禅師總是很活躍,不斷地提問題,又不斷地發表意見,亂問亂說,經常弄得大衆哄堂大笑,而他自己卻毫無慚色。
圓悟禅師見他這個樣子,便笑道:“你卻有得說,說得好道理!只如大慧杲,參諸佛出身處話,後聞“薰風自南來,殿角生微涼”,方得瞥地(指見性)。你作麼生會?”
[此公案見“大慧宗杲禅師悟道因緣”章:一日,克勤禅師升堂,舉雲門文偃禅師東山水上行公案——有僧問雲門禅師:“如何是諸佛出身處?”雲門禅師道:“東山水上行。”——克勤禅師舉完此公案,便令宗杲禅師下一轉語。宗杲禅師苦苦參究了一年的時間,一共下了四十九個轉語,均不契旨。後來有一天,克勤禅師應邀赴一達官之府宅,升座說法,宗杲禅師亦隨同前往。克勤禅師又舉東山水上行之公案:“僧問雲門:“如何是諸佛出身處?”雲門雲:“東山水上行。”若是天甯(克勤禅師自指)即不然。若有人問:“如何是諸佛出身處?”只向道:“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宗杲禅師一聽,忽然前後際斷,雖然動相不生,卻坐在淨裸裸處。宗杲禅師于是把自己的感受告訴了克勤禅師。克勤禅師道:“未也,子雖有得矣,而大法未明。”一日,宗杲禅師又入室請益。克勤禅師告訴他說:“也不易,你得到這田地(指“前後際斷,雖然動相不生,卻坐在淨裸裸處”這一空境),可惜死了不能得活。不疑言句,是爲大病。不見道,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再蘇,欺君不得。須信有這個道理。”]
通忍禅師被問得無言以對,先前所得的種種口舌、知見和虛頭伎倆,到這裏一點也用不得。于是他便奮志參究,朝夕不怠,自誓定要究明此事。
經過一個多月的苦修,終于有一天,通忍禅師恍然有所領悟,遂作偈雲:
“二十余年染世塵,于今家業一朝傾。
雙拳握著無他物,兩眼睜開沒半人。
言路窮時無可說,義途絕處句難成。
從此十年埋影後,如雲如雨遍乾坤。”
圓悟禅師覽其偈,便當衆稱賞。
通忍禅師後入禅堂,參加打七。在打七期間,通忍禅師用功猛利,有所省發,遂作偈,入室呈師,偈雲:
“翰林學士渾身濕,兵部尚書徹骨寒。
晤對不須頻叫屈,一人有慶萬民安。”
爲了勘驗通忍禅師,一日,圓悟禅師問道:“山中猛虎,以肉爲命,何故不食其子?”
通忍禅師被這個問題逼拶得通身冒汗,心中遂生起大的疑情來。
經過兩天兩夜的苦苦參究,第叁天,通忍禅師偶然從外寮進來,剛一推門,門吱的一聲,通忍禅師一聽,心中的疑滯頓然消失。
于是他身心踴躍,來到方丈室,向圓悟禅師通報了自己剛才所悟。
圓悟禅師于是又舉“山中猛虎,以肉爲命,何故不食其子”之問來勘驗他。
通忍禅師道:“惟人自肯乃方親。”
圓悟禅師道:“與麼下語,亦未在。”
通忍禅師笑道:“和尚只做得大千兒孫。”說完,便走出丈室。
叁天後,通忍禅師聽見圓悟禅師就“山中猛虎,以肉爲命,何故不食其子”之問,自答雲“自食肉不盡”,才猛然省悟到前天圓悟禅師說自己“與麼下語,亦未在”之旨。
第二天,圓悟禅師上堂。通忍禅師便從大衆中走出,問道:“直下知歸即不問,如何是大用現前一句?”
圓悟禅師一聽,正要拈拄杖,通忍禅師用手指著他,說道:“者(這)老漢伎倆不忘,一釣便上。”說完,便拂袖而出。
于是,圓悟禅師遂予印可。
通忍禅師得法後,最初住于靈祐,後屢遷名刹,崇祯辛巳年(1641),又住持曹溪。清順治戊子年(1648)春,通忍禅師應信衆之邀請,又移住寶華。同年十月便圓寂。
臨終前,通忍禅師上堂,舉了下面這樣兩則公案——
雲岩禅師臨終前,洞山禅師問雲岩禅師:“百年後,忽有人問,還貌(描畫)得先師真(像)否,如何祇對(應答)?”雲岩禅師默然良久,雲:“只這是。”
雲岩禅師圓寂後,洞山禅師供著雲岩禅師的畫像。有僧問洞山禅師:“先師道“只這是”,莫便是否?”洞山禅師道:“是。”那僧又問:“意旨如何?”洞山禅師道:“當年幾錯會先師意。”那僧又問:“未審先師還知有也無?”洞山禅師道:“若不知有,爭解恁麼道?若知有,爭肯恁麼道?”
[“知有”一詞,在語錄中經常用到,意指開悟見性,得契真如實相。所以開悟的人又稱“知有的人”。]
舉完這兩則公案,通忍禅師便告訴大衆道:“汝等諸人,若透得者(這)兩則話,即無關不透矣。”
于是衆人皆下轉語,沒有一人能契其旨。
最後,通忍禅師便急忙索水,沐浴更衣,端坐而逝。生前有語錄叁十卷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