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凝然了改禅師悟道因緣
西京少室凝然了改禅師,南陽松庭子嚴禅師之法嗣,俗姓任,嵩陽金店人。了改禅師少時即有出世志,一心系念空宗,後從少室訓禅師落發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受戒之後,了改禅師開始遊方參學。初投香山月印禅師座下,雖用功精勤,幾經寒暑,卻無所契入。後聽說松庭子嚴禅師住持天慶寺,遂前往參禮。
在松庭子嚴禅師座下,了改禅師經常拿自己生死大事咨問子嚴禅師。後來,子嚴禅師爲他舉“路逢死蛇莫打殺,無底籃子盛將歸”之話頭,令他參究。
[“路逢死蛇莫打殺,無底籃子盛將歸”,這個話頭非常有名,曆代禅宗大德,象雲居契瑰、佛日本空、天童正覺、虎丘紹隆、佛照德光等禅師,都提舉過。如虎丘紹隆禅師上堂雲:“目前無法,萬象森然。意在目前,突出難辨。不是目前法,觸處逢渠。非耳目之所到,不離見聞覺知。雖然如是,也須踏著他向上關捩子始得。所以道,羅籠不肯住,呼喚不回頭。佛祖不安排,至今無處所。如是則不勞斂念,樓閣門開。寸步不移,百城俱到。”蓦拈拄杖,劃一劃雲:“路逢死蛇莫打殺,無底籃子盛將歸。”]
經過一段時間的參究,了改禅師終于由此悟入曹洞宗旨。
了改禅師于是問子嚴禅師:“這個莫是背觸不得底意麼?”
[“背”和“觸”,在宗門語錄中,經常被用來表示對真俗的執著。如“喚作竹篦即觸,不喚作竹篦即背”,喚作竹篦,即落于實有,違背真谛,稱之爲“觸”;不喚作竹篦,即落于空,違背俗谛,稱之爲“背”。第一義谛離四句絕百非,既不觸又不背,非關語言文字,故稱之爲“背觸不得底意”。前面“路逢死蛇莫打殺,無底籃子盛將歸”之話頭,正要掃蕩學人二邊之見,連中道亦不立,若真地達于此地,背亦得,觸亦得。]
子嚴禅師道:“笑破山僧口。”
了改禅師事後,茫然無措。
子嚴禅師便呵斥道:“你在鬼窟裏討甚麼碗?”
了改禅師不明其旨,心裏更加疑惑不安。
後來有一天,子嚴禅師上堂說法雲:“一言迥脫,獨拔當時。”
了改禅師一聽,當下釋然。當天晚上,他便走進丈室,向子嚴禅師通報了自己的所悟。子嚴禅師于是爲他印可。
了改禅師悟道後,即辭別松庭子嚴禅師,前往二祖庵歸隱。直到洪武二十叁年(1390),才出世住持少林寺。
曾有上堂法語雲:“祖師心印,不是有言,不是無言,不是有知,不是無知,豈可向言句下研窮,意識中揣度哉?昔日祖師初來,販得久遠滯貨,無人承當,只得九年面壁。後來二祖,卻以癡猿捉月,來問安心,這老漢也是憐兒不覺醜,向他道將心來與汝安,二祖便承虛接響,喚作得髓。看來也好與叁十棒。何故?才涉唇吻,便隔千山。諸人還會麼?山僧今日與麼,也好與叁十棒!”又雲:“莫向言中取則,直須句外明宗。若能如是會,徹古徹今,自由自在,知麼?”
了改禅師的這段上堂法語,道出了他當年見道之前的迷惑處和覺悟後的見處。
了改禅師善吟詩,曾有山居詩雲:
“嵩山萬丈絕跻攀,長夏松風盡日閑。
自笑鼻頭雙孔大,氣通天地有無間。”
另有詠石羅漢詩雲:
“岩頭一尊石羅漢,藤作髭須向風戰。
千年從不化齋糧,身心一如更無換。
趺坐山頭數百秋,也無歡樂也無愁。
縱然血浸齊腰雪,羨爾惟將一默酬。”
了改禅師圓寂于永樂庚子年(1420),春秋八十七歲。有辭世偈雲:
“壽世八十七,出息複入息。
撒手威音外,綿綿與密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