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388· 中峰明本禅師悟道因緣

  388.中峰明本禅師悟道因緣

  杭州天目中峰明本禅師,杭州高峰原妙禅師之法嗣,俗姓孫,錢塘人。他的母親生他前,曾夢見無門慧開禅師持著燈籠來到家中,因而生師。明本禅師一離開襁褓,即能結跏趺而坐,剛學會說話,就能歌贊梵呗,每次嬉戲,都以佛事爲內容。明本禅師九歲喪母,十五歲出家,曾燃臂禮佛,誓持五戒,日誦《法華》、《圓覺》、《金剛》等經。後登靈洞山頂修習禅定。

  一日,明本禅師閱讀《傳燈錄》,當他讀至“庵摩羅女問曼殊,明知生是不生之理,爲甚麼卻被生死之所流轉”這一段時,忽然疑情頓起。後在沙門明山禅師的指點下,前往天目山院子院,參禮高峰原妙禅師。當時,原妙禅師于西天目師子岩隱修。此地壁立千仞,崖石林立。原妙禅師于中經營了一座洞室,講退丈余許,名曰“死關”。

  高峰原妙禅師一向以孤峻嚴冷著稱,從不假人顔色,因此前往參學者都非常害怕他。可是,他一見明本禅師,卻非常高興,如同故友相逢,並許諾將來爲他舉行落發儀式。

  一日,明本禅師誦《金剛經》。當他誦至“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爲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爲荷擔如來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一段時,恍然開解。從此以後,凡內外典,只要一過目,即能通曉其義。當時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叁年(1286),明本禅師才二十四歲。第二年,原妙禅師便爲明本禅師剃發。

  受具足戒後不久,明本禅師一直留在死關,執侍原妙禅師。白天,他盡心盡力地從事打柴、挑水、做飯等各種體力活兒,晚上,自己則修習禅定,十余年,脅不至席。後來有一天,明本禅師外出,在山間行走,不經意間聽到流泉的聲音,恍然有省。于是他匆匆地趕回死關,請求原妙禅師印證。原妙禅師卻將他打出死關。

  從此以後,明本禅師用功越發精進。

  當時民間訛傳,官府要選童男童女,用于治水祭神之用,當地的老百姓都人心惶惶。一日,明本禅師問原妙禅師:“忽有人來問和尚討童男女時如何?”

  原妙禅師道:“我但度竹篦子與他。”

  明本禅師一聽,言下大悟。

  原妙禅師于是書真贊(畫像上所題詩贊),交給明本禅師,以示付法,贊雲:

  “我相不思議,佛祖莫能視。

  獨許不肖兒,見得半邊鼻。”

  曾有人問及原妙禅師關于座下弟子之優劣,原妙禅師道:“如義首座,固是莖老竹,其如七曲八曲,惟本維那(明本禅師當時爲維那師),卻是竿上林新篁,他日成材,未易量也。”

  從這裏可以看出,原妙禅師對明本禅師非常器重。不僅如此,原妙禅師後來還令座下弟子,經常向明禅師請益。

  明本禅師悟道後,有很長一段時間,居無定所,或船或庵,所住之處,皆名“幻住”。一時僧俗二衆爭相瞻禮,被稱爲“江南古佛。”大元仁宗皇帝因敬慕明本禅師之道德,曾賜金襕袈裟及“佛慈圓照廣慧禅師”、“高峰佛日普明廣濟禅師”等稱號。

  明本禅師對當時叢林學者多尚言說、不求真修實證的風氣,頗爲不滿。他說:

  “今之參禅不靈驗者,第一無古人真實志氣,第二不把生死無常當作一件大事,第叁拌舍(掃除)積劫以來的積習不下,又不具久遠不退轉心。畢竟病在于何?其實不識生死根本故也。凡見學者,辄問曰“汝喚甚麼作生死?”或者茫然無對,或者謂“生不知來,死不知去,是生死”。師曰:“直饒知得亦生死,所知亦生死。”或指“一念忽起是生,一念忽滅是死”。師曰:“離一念起滅,亦生死也。”是說皆枝葉耳,非根本也。夫根本者,性真圓明,本無生滅去來之相,良由不覺,瞥起妄心,迷失本源,虛受輪轉,以故道“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回息”。當知山河大地,明暗色空,五陰四大,至于動不動法,皆是生死根本。若不曾向真實法中,脫然超悟,更于悟外別立生涯,不存窠臼,豈堪向生死岸畔劄腳?或纖毫不盡,未免複爲勝妙境緣,惑在那邊,起諸異想,雖曰曉了,其實未然。惟有痛以生死大事爲己任者,死盡偷心,方堪湊泊。直下倘存毫許善惡取舍愛憎斷續之見,則枝末生矣。可不慎乎?”

  這一段話,既指出了普通人參禅易犯之毛病,同時又指出在參禅過程中,悟明生死根本之重要性。真是字字擲地有聲。參禅學道者當反複咀嚼。

  關于生死的問題,明本禅師特別強調,要在當下一念心性之中去體悟,而不要等到肉體遷凋時才考慮。他說:

  “盡不迷墜生死,業不系不受形質,愛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業累。蓋因迷起妄,由妄生執。順其所執,則愛之之念紛然而興,逆其所執,則憎之之習勃然而起。愛憎之情作,則死生之迹動轉遷流,新新不住,念念相續,以至一刹那間具八百生滅,豈待百年氣泯、然後爲生死者哉?”

  在儒釋、禅教、禅淨之間的關系上,明本禅師力倡圓融不二之說。

  “儒之道治心者也,修心者也。佛之道明心者也,悟心者也。治與修,漸之之謂也。明與悟,頓之之謂也。”

  “禅即離文字之教,教即有文字之禅,覓一毫同相了不可得,複何別之有耶?”

  “淨土外別有禅耶?使果有之,則佛法二字自相矛盾,安有會入圓融之理哉?……淨土,心也;禅亦心也,體一而名二也。”

  儒釋不二、禅教不二、禅淨不二。不僅明本禅師是這樣主張的,比他早的,如明教契嵩禅師,比他晚的,如明末四大高僧,都是如此。應該說這代表了宋以後中國佛教界的一個主流意識。

  英宗至治叁年(1323),明本禅師臨終示疾。有人前來探望。明本禅師語笑如平常,說道:“幻住庵,上漏旁穿,籬坍壁倒,不可久住矣!”八月十四日,明本禅師書辭衆偈雲:

  “我有一句,分付大衆。

  更問如何,本無可據。

  寫完便置筆,安坐而逝。春秋六十一歲。

  明本禅師生前著作不少,有《語錄》十卷、《別錄》十卷、《信心銘辟義解》一卷、《楞嚴征心辯見或問》一卷、《金剛般若略義》一卷、《山房夜話》一卷、《東語西話》一卷,等等。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