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7.斷橋妙倫禅師悟道因緣
臨安淨慈斷橋妙倫禅師,徑山無准師範禅師之法嗣,俗姓徐,臺州黃岩人。妙倫禅師十八歲投永嘉廣慈院出家,後禮瑞岩谷源道禅師座下參學。
一日,谷源道禅師舉洞山麻叁斤之公案——
有僧問洞山守初禅師:“如何是佛?”洞山禅師道:“麻叁斤。”
妙倫禅師聞後,疑情大作,卻又找不到入處。
于是他便辭別谷源道禅師,遊方參學,遍叩禅席,可是機語皆不相契。
漸漸地,妙倫禅師對參禅這一法感到有些絕望。他自言自語道:“吾口讷耳聩,何能究此?不若務實修行。”
于是他便放棄參究,改爲日以誦經爲業。後來有一天,妙倫禅師于雲居山見山堂,閱讀《楞枷經》。當他讀至“蚊蟲蝼蟻,無有言說而能辦事”這一句時,頓然有省。
不久,妙倫禅師便前往徑山,參無准師範禅師,希望能得到他的印證。
初禮徑山,師範禅師便問:“從何處來?”
妙倫禅師道:“天臺。”
師範禅師又問:“還見石橋麼?”
妙倫禅師道:“我一腳踏斷也。”
從此以後,叢林中人士皆稱妙倫禅師爲“斷橋倫公”。
爲了勘驗妙倫禅師,師範禅師一日舉趙州狗子無佛性之公案——
有僧問趙州和尚:“狗子還有佛性也無?”趙州和尚道:“無。”那僧又問:“上至諸佛,下至蝼蟻,皆有佛性,狗子爲甚麼卻無?”趙州和尚道:“爲伊有業識在。”
舉完此公案,師範禅師便以“狗子因何有業識”這一問題,诘問妙倫禅師,令他下一轉語。
妙倫禅師于是連下了叁十個轉語,均不契旨。
無奈之下,他只好哀請師範禅師爲他方便開示。
師範禅師于是爲妙倫禅師舉真淨和尚的一首偈頌雲:
“言有業識在,誰雲竟不深。
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
妙倫禅師聞偈,悚然良久。
就在這個時候,寺院裏的板聲突然響起,妙倫禅師通身汗下,終于大悟。
妙倫禅師後出世,住臨安淨慈寺。
妙倫禅師說法簡直,具格外機,唯上智者得之,而劣器者不能湊泊。
妙倫禅師在接衆的時候,曾舉過慈明禅師的這樣一則公案——
慈明禅師常于室中安一盆水,盆上橫一柄劍,劍上安一雙草鞋,凡有僧來,慈明禅師便指示诘問。來僧若擬議,慈明禅師便拈拄杖打出。
舉完此公案,妙倫禅師便作頌雲:
“百花叢裏躍鞭過,俊逸風流有許多。
未第儒生偷眼觑,滿懷無奈舊愁何。”
慈明禅師的這則公案,向以高峻著稱。道眼未明者,讀了這則公案,自然是“滿懷無奈舊愁何”。這怪不得別人,只因自己擬議心未斷,偷心未死。
妙倫禅師另有一則上堂法語,雲:“荊山有玉,獲得者不在荊山。赤水有珠,拾得乾不在赤水。衲僧有無位真人,證得者出入不在面門。”說到這裏,妙倫禅師蓦地拈起拄杖,橫按著,說道:“會麼?幽州江口石人蹲。”
臨濟禅師曾講,“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從汝等諸人面門出入,未證據者看看”。既是從面門出入,爲什麼妙倫禅師卻道,證得者出入不在面門?
妙倫禅師臨終前,魏國公曾遣使送藥前來,妙倫禅師沒有接受。魏國公于是又派人問妙倫禅師:“師生天臺,因甚死淨慈?”妙倫禅師回答說:“日出東方夜落西”,說完便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