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松源崇嶽禅師悟道因緣
臨安靈隱松源崇嶽禅師,天童鹹傑禅師之法肆,俗姓吳,處州(治所在今浙江麗水縣)龍泉人。崇嶽禅師自幼卓荦不凡,有出世志。二十二歲即棄家遊方參學。初禮徑山大慧宗杲禅師。一天,崇嶽禅師聽見大慧宗杲禅師升座時誇贊天童應庵昙華禅師“爲人捷徑”,于是便當天晚上離開徑山,星夜兼程,迫不及待地趕往天童。
在應庵禅師座下,崇嶽禅師用功精勤,朝夕咨請,頗得應庵禅師的器重。
一天深夜,崇丘禅師自舉趙州和尚狗子無佛性之話頭,參究了一會,忽然有省。
于是他當即便下座,來到丈室,參禮應庵禅師。
應庵禅師問:“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藏。汝作麼生?”
崇嶽禅師道:“鈍置和尚(如果我有所回答,則埋沒了和尚,顯得和尚魯鈍無智)。”
應庵禅師于是厲聲一喝。
崇嶽禅師當下恍然有省,便禮拜。
應庵禅師一見,大喜,認爲崇嶽禅師是個法器,遂勸他落發。
南宋孝宗隆興初年(1163),崇嶽禅師于臨安白蓮精舍落發得度。此後,他繼續四處參禮耆宿,但是很少遇到機緣相契者。
後來,崇嶽禅師便入福建,禮谒鼓山木庵安永禅師。但是沒有住多久,崇嶽禅師便想辭行,欲往他方請益。
臨別那一天,安永禅師特地舉“有句無句,如藤倚樹”之公案來诘問他。
[該公案,見于“疏山匡仁禅師悟道因緣”章——匡仁禅師聽說福州大沩安和尚曾示衆雲“有句無句,如藤倚樹”,于是便特地入嶺,投大沩安和尚座下。剛去的時候,正好趕上大沩安和尚在泥牆壁。匡仁禅師便走上前問道:“承聞和尚道,有句無句,如藤倚樹。是否?”大沩安和尚道:“是。”國仁禅師道:“忽遇樹倒藤枯,句歸何處?”大沩和尚便放下手中的泥盤,呵呵大笑,回方丈寮去了。]
崇嶽禅師回答道:“破裂。”
安永禅師一聽,便歎道:“琅邪道好一堆爛柴聻(ni,呢)!”
崇嶽禅師不服,便道:“矢上加尖。”
安永禅師道:“吾兄下語,老僧不能過。其如未在,他日拂柄在手,爲人不得,驗人不得。”
崇嶽禅師于是辯解道:“爲人者,使博地凡夫,一超入聖,固難矣。驗人者,打向面前過,不待開口,已知渠骨髓,何難之有?”
無奈之下,安永禅師只好舉手道:“明明向道開口不在舌頭上,後當自知。”
崇嶽禅師于是離開了鼓山,一年以後,他又來到衢州,參見密庵鹹傑禅師。
初與鹹傑禅師相見,一問一答,崇嶽禅師皆能應對如流,可是鹹傑禅師只是微笑而已,未置可否。崇嶽禅師這時心裏開始變得不踏實起來。
爲了契入究竟之旨,崇嶽禅師于是倍加精勤用功,以至于廢寢忘食。
鹹傑禅師後移居蔣山、華藏、徑山等道場,崇嶽禅師皆隨而從之。
一日,鹹傑禅師爲衆入室說法,問一僧人:“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個什麼?”
當時,崇嶽禅師正侍立在旁,一聽此語,當下豁然大悟,欣喜道:“今日方會木庵和尚道開口不在舌頭上也。”
從此以後,崇嶽禅師機辯縱橫,人莫敢當。
崇嶽禅師出世後,先後住持過平江之澄照、江陰之光孝、無爲之冶父、饒州之薦福、明州之香山、平江之虎丘等道場。尤其是他住持靈隱期間,法席隆盛一時,得法者甚衆。
南宋甯宗嘉泰二年(1202),崇嶽禅師示微疾,特垂二語,以勘驗後世學人,此二語是:
1.有力量人,因甚擡腳不起?
2.開口不在舌頭上。
說完,便作辭世偈雲:
“來無所來,去無所去。
瞥轉玄關,佛祖罔措。”
然後,跏趺而逝。春秋七十一歲。
崇嶽禅師圓寂後,陸放翁(遊)爲他的舍利塔撰寫了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