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6.龍翔士珪禅師悟道因緣
溫州龍翔竹庵士珪禅師,龍門清遠佛眼禅師之法嗣,俗姓史,成都人。實依大慈宗雅禅師出家,醉心于《首楞嚴經》,五年後,始辭師南遊,遍禮尊宿。後投龍門清遠佛眼禅師座下參學。
初禮龍門,士珪禅師即以平時參學所得,告訴佛眼禅師。佛眼禅師道:“汝解心已極,但欠著力開眼耳。”于是便留他在自己座下,充當堂司(維那)。
一日,士珪禅師侍立次,問佛眼禅師:“絕對待時如何?”
佛眼禅師道:“如汝僧堂中白椎相似。”
士珪禅師一聽,茫然不知其旨。
到了晚上,佛眼禅師來到堂司寮。
士珪禅師又重新請問白天提出的那個問題。
佛眼禅師道:“閑言語。”
士珪禅師終于言下大悟。
北宗徽宗政和末年(1118),士珪禅師于和州天甯寺出世傳法。紹興初年(1131),士珪禅師又奉诏,開法于雁蕩山能仁寺。
當時真歇清了禅師居江心寺,聽說士珪禅師將至彼處弘法,恐其法緣未熟,信衆不服,于是特地過江,親自將士珪禅師迎進丈室,大展九拜,以此誘導溫州一帶的信衆。從此以後,當地信衆無不翕然歸敬士珪禅師。
士珪禅師剛到能仁寺,還未來得及依律治寺,其座下有一僧徒,因害怕士珪禅師行規法而處罰他,于是在一天深夜裏,放火將能仁寺燒成一片瓦礫。士珪禅師並沒有氣餒,于是自己動手,就樹結庵,仍然堅持升座,爲衆說法。
士珪禅師道:“愛閑不打鼓山鼓,投老來看雁蕩山。傑閣危樓渾不見,溪邊茆屋兩叁間。還有共相出手者麼?”說完,喝一喝,便下座。
聽法的檀越信施,被士珪禅師弘法利生的精神所感動,于是並力營建,不久,能仁寺複成寶坊。
士珪禅師因爲精通《楞嚴》,有深厚的經教基礎,所以他接衆的時候,或直指,或曲示,一般都比較平實、自在。現舉其上堂法語叁則,從中,讀者可以一探其禅風——
1.上堂:“萬年一念,一念萬年。和衣泥裏輥(gun,滾動),洗腳上床眠。曆劫來事,只在如今。大海波濤湧,小人方寸深。”拈起拄杖曰:“汝等諸人,未得個入頭,須得個入頭。既得個入頭,須有出身一路始得。大衆,且作麼生是出身一路?”良久曰:“雪壓難摧澗底松,風吹不動天邊月。”卓拄杖,下座。
2.上堂:“明明無悟,有法即迷。諸人向這裏立不得,諸人向這裏住不得。若立則危,若住則瞎。直須意不停玄,句不停意,用不停機。此叁者既明,一切處不須管帶(同“管待”,照顧),自然現前,不須照顧,自然明白。雖然如是,更須知有向上事。久雨不晴。咄!”
3.上堂:“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落華有意隨流水,流水無情戀落華。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喝一喝曰:“叁十年後,莫道能仁教壞人家男女。”
其最後一則上堂法語,顯然是從《楞嚴經》中化出。
士珪禅師圓寂于南宋紹興丙寅年(1146)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