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51· 龍門清遠禅師悟道因緣

  251.龍門清遠禅師悟道因緣

  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懷甯)龍門清遠佛眼禅師,五祖法演禅師之法嗣,俗姓李,臨邛(今四川邛崃)人。清遠禅師少時嚴正寡言,十四出家受具足戒,並究習毗尼(戒律)之學。一日,清遠禅師《法華經》,至“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一句時,産生了大疑問。他手持經書,請問講經師,講經師未能給他滿意的回答。清遠禅師感歎道:“義學名相,非所以了生死大事。”

  于是他便放棄了純粹的義學研究,卷衣南遊,來到舒州太平法演禅師(也就是五祖法演,當時他在太平接衆,後移住蕲州五祖)座下。

  一天,清遠禅師正在廬州化緣,不巧天正大雨,因爲路滑,他不小心跌倒在地上。就在他感到非常煩懑之間,忽然聽到附近有兩個人正在吵架,相互诟罵,旁邊有人勸架道:“你猶自煩惱在。”清遠禅師一聽,言下有省。

  清遠禅師化緣完畢,一回到寺院,便向法演禅師請益。令他大惑不解的是,他每有所問,法演禅師總是說:“我不如你,你自會得好。”或者說:“我不會,我不如你。”

  法演禅師的回答令清遠禅師愈發狐疑。于是他便向首座元禮禅師咨決。元禮禅師用手擰著清遠禅師的耳朵,繞圍著大香爐轉了數匝,一邊走一邊說:“你自會得好。”

  清遠禅師很不高興,說道:“有冀開發,乃爾相戲耶(我本希望能從你這兒得到開示,意想不到你如此戲弄我)?

  元禮禅師道:“你他後悟去,方知今日曲折(善巧開示)耳。”

  後來,法演禅師從太平移住海會。當時海會寺還是一個破廟,有待重建。清遠禅師對這種頻頻遷居創寺的做法不能理解。他感慨道:“吾持缽方歸,複參隨住一荒院,安能究決己事耶?”于是便呈偈向法演禅師告辭,然後來到蔣山參加坐夏(夏季安居)。

  在蔣山,清遠禅師偶然與靈源惟清禅師相會,相談甚歡,日漸友善。談話間,清遠禅師道:“比(近來)見都下(京城)一尊宿語名,似有緣。”

  靈源禅師道:“演公(法演禅師)天下第一等宗師,何故舍而事遠遊?所謂有緣者,蓋知解之師與公初心相應耳!”

  [“所謂有緣者,蓋知解之師與公初心相應耳”,這一句話真是一語中的!而今天下學道者,有幾個不作這種見解!喜聽順言,不喜逆語。順則謂有緣,不順則謂無緣。悲夫!]  

  清遠禅師于是聽從靈源禅師的勸勉,徑直來到海會寺,應法演禅師之命,充當典谒(知客,負責接待賓客)。

  後來,一個冬日的寒夜裏,清遠禅師擁爐孤坐,就在他拿木棍撥爐灰的時候,見一火如豆,恍然自喜,說道:“深深撥,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于是便急忙起身,翻閱《傳燈錄》,當他讀至破竈墮這一公案時,忽然大悟,遂作偈曰:

  “刀刀林鳥啼,被衣終夜坐。

  撥火悟平生,窮神歸破墮。

  事皎人自迷,曲淡誰能和?

  念之永不忘,門開少人過。”

  [破竈墮之公案是這樣的——嵩嶽破竈墮和尚,不稱名氏,言行叵測。隱居嵩山,山塢有廟甚靈。殿中唯安一竈,遠近祭祀不辍,烹殺物命甚多。師一日領侍僧入廟,以杖敲竈叁下曰:“咄!此竈只是泥瓦合成,聖從何來?靈從何起?恁麼烹宰物命。”又打叁下,竈乃傾破墮落。須臾,有一人青衣峨冠,設拜師前。師曰:“是甚麼人?”曰:“我本此廟竈神,受久業報。今日蒙師說無生法,得脫此處,生在天中,特來致謝。”師曰:“是汝本有之性,非吾強言。”神再禮而沒。少頃,侍僧問曰:“某等久侍和尚,不蒙示晦。竈神得甚麼徑旨(簡捷之法門),便得生天。”師曰:“我只向伊道是泥瓦合成,別也無道理爲伊。”侍僧無言。師曰:“會麼?”僧曰:“不會。”師曰:“本有之性,爲甚麼不會?”侍僧等乃禮拜。師曰:“墮也!墮也!破也!破也!”]

  當時,圓悟克勤禅師亦在法演禅師座下,看了清遠禅師的悟道偈後,他想看一看清遠禅師是否真的透徹,于是來到他的寮房,舉“青林般土(亦作搬柴)”之公案來勘驗他。

  青林搬柴之公案是這樣的——

  青林師虔禅師,……衆請住青林,後遷洞山。凡有新到,先令般(搬)柴叁轉,然後參堂。有一僧不肯,問師曰:“叁轉內即不問,叁轉外如何?”師曰:“鐵輪天子寰中旨。”僧無對。師便打,趁出。

  圓悟禅師舉完此公案,便問:“(此公案)古今無人出得,你如何會?”

  清遠禅師道:“也有甚難!”

  圓悟禅師便進一步問道:“只如他道,鐵輪天子寰中旨,意作麼生?”

  清遠禅師道:“我帝釋宮中放赦書。”

  圓悟禅師這才確信清遠禅師已經開悟,于是便從他的寮房中退出,告訴他人說:“且喜遠兄便有活人句也。”

  清遠禅師悟道後,即隱居于四面大中庵。他雖然機辯峻捷,人莫敢當其鋒,但是靜默內守,韬光養晦,不自以爲得。後應舒州太守王公渙之之邀請,開法于崇甯萬壽寺。不久引退,移住龍門山。在龍門山,清遠禅師開法十二余年,道望四振,學者雲集。此後,清遠禅師又遷住和州褒禅山,蒙樞密鄧公洵武上奏,得賜紫衣及佛眼禅師之號。清遠禅師晚年退居蔣山東堂,遠近求法親近者不計其數。

  北宋宣和二年(1120)冬至的前一天,清遠禅師整衣趺坐,向大衆辭行,雲:“諸方老宿臨終必留偈辭世。世可辭耶?且將安往?”說完便合掌,怡然而化。春秋五十四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