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34· 丞相張商英居士悟道因緣

  234.丞相張商英居士悟道因緣

  丞相張商英居士,兜率從悅禅師之在家得法弟子,字天覺,號無盡居士,四川新津人。張商英居士身材高大俊偉,豪邁負氣。十九歲那年,入京應舉,途中經過向氏家族。向翁前一天晚上夢見神人告訴他說“明日接相公。”第二天淩晨,張商英正好趕到這裏。向翁一見,頗爲詫異,于是便殷勤招待。向翁道:“秀才未娶,當以女奉灑掃。”張商英以應舉爲由,謙辭再叁。向翁道:“此行若不了當,吾亦不爽前約。”張商英見盛情難卻,便答應了,及第後,果然取了向氏之女爲妻。

  張商英初任主簿。一日遊僧寺,見藏經梵夾,金字齊整,裝璜嚴麗,怫然作色道:“吾孔聖之書,乃不如胡人之教,人所仰重?”

  回家後,張商英坐在書房裏,研墨吮筆,憑紙長吟,折騰到半夜,也不肯睡覺。

  他的妻子向氏招呼道:“官人,夜深何不睡去?”

  張商英于是便把自己辟佛的想法告訴了向氏:“正此著無佛論。”

  向氏應聲答道:“既是無佛,何論之有?當須著有佛論始得。”

  張商英一聽,頗爲驚疑,覺得她說的有幾分道理,也就作罷。

  後來有一天,張商英拜訪他的一位同僚,看到同僚家佛龛上面放著經卷,便問:“此何書也?”

  同僚道:“《維摩诘所說經》。”

  張商英于是信手翻閱,當他看到“此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這一處的時候,撫幾感歎道:“胡人之語,亦能爾耶?”

  于是便問同僚:“此經幾卷?”

  同僚道:“叁卷。”

  張商英于是便將該經借回家閱讀。

  向氏問:“看何書?”

  張商英道:“《維摩诘所說經》。”

  向氏道:“可熟讀此經,然後著無佛論。”

  張商英一聽,心裏感到很後怕,同時覺得妻子的話頗爲奇異。

  從此以後,張商英對佛教深信不疑,並留心于祖道,隨有機會,即參學請益。

  北宋神宗在位的時候,因得王安石之推薦,張商英任監察禦史。哲宗元祐元年(1086),張商英任河東提點刑獄。在任期間,他曾上清涼山朝禮,親見文殊菩薩化現空中。于是便塑文殊之像,供于奉山寺,並作發願文。此後,他還叁次入山祈雨,叁祈叁應。一時朝廷上下皆知此事。

  元祐六年(1091),張商英調爲江西漕運史。其間,他拜谒了東淋照覺常總禅師。常總禅師是黃龍慧南禅師之法嗣。常總禅師诘問張商英居士之所見處,發現他之所見與自己的證悟相符合,于是便給予印可。

  張商英後因按部(巡查部屬),路過分甯。在那裏,他曾召集五山長老于雲岩升座說法,兜率從悅禅師最後登座,出語驚人,將前面諸長老一並穿卻。張商英聽了,大爲贊歎,于是便隨從悅禅師入兜率院遊觀。

  從悅禅師是寶峰克文禅師之法嗣,身材矮小,張商英早就聽人說過他非常聰明可人。他們一起來到擬瀑亭。張商英問道:“此是什麼?”

  從悅禅師道:“擬瀑亭。”

  張商英道:“捩(lie,扭轉)轉竹筒,水歸何處?”

  從悅禅師道:“目前薦取。”

  張商英正站在那兒思考,從悅禅師便道:“佛法不是這個道理。”

  過了一會兒,張商英便轉移話題,說道:“聞公善文章。”

  從悅禅師一聽,便大笑,說道:“運使失卻一只眼了也。從悅,臨濟九世孫,對運使論文章,正如運使對從悅論禅也。”

  張商英曾經得到過東林常總禅師的印可,因此他對從悅禅師的話並不以爲然。談話中間,張商英不時地稱賞東林常總禅師,可是,從悅禅師對東林常總禅師卻不認同。張商英于是借擬瀑亭爲題,吟詩諷刺從悅禅師狂妄無知,其中有兩句道:

  “不向廬山尋落處,象王鼻孔謾遼天。”

  從悅禅師知道張商英還沒有徹悟,尚有疑滯在,所以並不在意。

  那天晚上,張商英便住在兜率院裏。

  此前有一天晚上,從悅禅師曾夢見有一日輪升天,被他用手捉住了。後來他把此夢告訴了首座和尚,並說道:“日輪運轉之義,聞張運使非久過此,吾當深錐痛劄(zha)。若肯回頭,則吾門幸事。”

  首座和尚道:“今之士大夫,受人取奉慣(被人奉承慣了),恐其惡發(擔心他發火,生了惡念),別生事也(又生出什麼對佛教不利的事情來)。”

  從悅禅師道:“正使煩惱(就算他起了大煩惱),只退得我院,也別無事。”

  于是,那天晚上,從悅禅師便與張商英大談佛法。談至深夜,二人慢慢地談到了宗門中事這個話題。

  從悅禅師便單刀直入地問道:“東林既印可運使,運使于佛祖言教有少疑否?”

  張商英道:“有。”

  從悅禅師道:“疑何等語?”

  張商英道:“疑香嚴獨腳頌、德山拓(同“托”)缽話。”

  [香嚴智閑禅師“獨腳頌”雲:“子啐母啄,子覺無殼。子母俱亡,應緣不錯。同道唱和,妙雲獨腳。”

  德山托缽的公案是這樣的:雪峰在德山作飯頭, 一日飯遲,德山擎缽下法堂。峰曬飯巾次,見德山乃曰:“鍾未鳴,鼓未響,拓缽向甚麼處去?”德山便歸方丈。峰舉岩頭全奯禅師。全奯禅師曰:“大小德山未會末後句在。”山聞,令侍者喚全奯禅師去。問:“汝不肯老僧那?”全奯禅師密啓其意。山乃休。明日升堂。果與尋常不同。全奯禅師至僧堂前,拊掌大笑曰:“且喜堂頭老漢會末後句,他後天下人不奈伊何!雖然,也只得叁年活。”叁年後,德山禅師果然示滅。]

  從悅禅師道:“既于此有疑,其余安得無邪?只如岩頭言末後句,是有邪?是無邪?”

  張商英道:“有。”

  從悅禅師一聽,便哈哈大笑,獨自回方丈,關上門休息去了。

  被從悅禅師這麼一問,張商英此時方肯承認自己心裏原來並不踏實,尚有疑團在。因此他躺在床上,翻來覆去,老想著這個公案,睡不安穩。到了五更,他下床小解,不小心踢翻了尿壺,一下子豁然大徹,猛然明白了岩頭和尚所說的末後句。于是便作頌曰:

  “鼓寂鍾沈拓缽回,岩頭一拶語如雷。

  果然只得叁年活,莫是遭他授記來。”

  張商英此時不勝歡喜踴躍,趕忙穿好衣服,去敲方丈門,大聲喊道:“某已捉得賊了。”

  從悅禅師道:“髒在甚處?”

  張商英便默然無語。

  從悅禅師道:“都運且去,來日相見。”

  第二天,張商英便把自己所寫的悟道偈呈給從悅禅師。

  從悅禅師看後,便開示道:“參禅只爲命根不斷,依語生解。如是之說,公已深悟。然至極微細處,使人不覺不知,墮在區宇。”說完便作頌,爲他印證,頌曰:

  “等閑行處,步步皆如。

  雖居聲色,甯帶有無?

  一心靡異,萬法非殊。 

   休分體用,莫擇精粗。

   臨機不礙,應物無拘。

  是非情盡,凡聖皆除。

  誰得誰失,何親何疏?

  拈頭作尾,指實爲虛。

  翻身魔界,轉腳邪塗。

   了無逆順,不犯工夫。”

  [從悅禅師所說的“參禅只爲命根不斷,依語生解。”,正是參禅人,尤其是知見深厚的人,最容易犯的一個大毛病。多少人因爲依語生解而當面錯過了自己的本來面目。真學道者當于此處痛切反省!]

  張商英讀完從悅禅師所寫的偈頌,感激涕零,于是邀請從悅禅師至建昌。途中,張商英對自己的心念一一伺察,並作十頌敘其事,從悅禅師亦作十頌酬之。此是北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八月間的事。

  徽宗崇甯年間(1102-1106),張商英官至尚書左丞,其間因遭蔡京诋毀,一度被貶。蔡京罷相後,商英被重新起用,先後任資政殿學士、中書侍郎、尚書左仆射等職。後因幹練有爲,整治有功,爲同僚所忌,被排出京師,安置于衡州。

  張商英居士在荊州的時候,與圓悟克勤禅師有過一段法緣。

  一日,克勤禅師造訪張商英居士,大談《華嚴》宗旨,雲:“華嚴現量境界,理事全真,所以即一而萬,了萬爲一,一複一,萬複萬,浩然莫窮。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卷舒自在,無礙圓融。此雖極則,終是無風匝匝之波。”

  張商英聽了,不覺移榻近前。

  克勤禅師講完這段話之後,便問:“到此,與祖師西來意是同是別?”

  張商英道:“同矣!”

  克勤禅師道:“且得(只是、可是)沒交涉!”

  張商英被克勤禅師否定之後,面帶愠色。

  克勤禅師並不在意,繼續點撥道:“不見雲門道,山河大地無絲毫過患,猶是轉句,直得不見一色,始是半提,更須知有向上全提時節。彼德山臨濟豈非全提乎?”

  張商英這才心悅誠服,連連點頭稱是。

  第二天,克勤禅師又談起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等四法界。當談到理事無礙法界時,克勤禅師便問:“此可說禅乎?”

  張商英道:“正好說禅。”

  克勤禅師笑道:“不然,正是法界量裏在(還是落在理事等名相差別當中),蓋法界量未滅。若到事事無礙法界,法界量滅,始好說禅。如何是佛,幹屎橛。如何是佛,麻叁斤。是故真淨偈曰:

  “事事無礙,如意自在。

  手把豬頭,口誦淨戒。

  趁出淫房,未還酒債。

  十字街頭,解開布袋。””

  張商英聽完這一段開示,如醍醐灌頂,贊歎道:“美哉之論,豈易得聞乎!”

  除了圓悟克勤禅師之外,張商英還親近過大慧宗杲禅師。

  北宋徽宗宣和四年(1121),張商英將宗杲禅師請到自己的府第西齋供養,朝夕相談甚歡。

  張商英一日告訴大慧宗杲禅師說:“余閱雪窦拈古,至百丈再參馬祖因緣,曰大冶精金,應無變色。投卷歎曰:“審如是,豈得有臨濟今日耶?”遂作一頌曰:

  “馬師一喝大雄峰,深入髑髅叁日聾。

  黃檗聞之驚吐舌,江西從此立宗風。”

  後平禅師致書雲:“去夏讀臨濟宗派,乃知居士得大機大用,有求頌本”。余作頌寄之曰:

  “吐舌耳聾師已曉,捶胸只得哭蒼天。

  盤山會裏翻筋鬥,到此方知普化顛。”

  諸方往往以余聰明博記,少知余者。師自江西法窟來,必辨優劣,試爲老夫言之。”

  大慧禅師道:“居士見處,與真淨(克文)、死心(悟新)合。”

  張商英道:“何謂也?”

  大慧禅師于是舉真淨禅師的偈頌雲:

  “客情步步隨人轉,有大威光不能現。

  突然一喝雙耳聾,哪吒眼開黃檗面。”

  接著又舉死心禅師的拈提雲:“雲岩要問雪窦,既是大冶精金,應無變色。爲甚麼卻叁日耳聾?諸人要知麼?從前汗馬無人識,只要重論蓋代功。”

  張商英聽完宗杲禅師的提舉,拊幾贊歎道:“不因公語,爭見真淨、死心用處?若非二大老,難顯雪窦、馬師!”遂述偈曰:

  “馬師喝下立宗風,嗟我叁人見處同。

  海上六鳌吞餌去,棲蘆誰更問漁翁。”

  張商英卒于宣和四年(1121)十一月。臨終有偈曰:

  “幻質朝章八十一,漚生漚滅無人識。

  撞破虛空歸去來,鐵牛入海無消息。”

  言畢取枕頭擲于門上,聲如雷震。衆人探視,已去矣。

  張商英生前撰有《頌古》及《護*輪》行于世。

  據明雲棲袾宏《往生集》中記載,張商英曾有淨土發願文雲:

  “思此世界,五濁亂心,無正觀力,無了因力。自性唯心,不能悟達。謹遵釋迦金口之教,專念阿彌陀佛,求彼世尊願力攝受,待報滿時,往生極樂,如順水行舟,不勞自力而至矣。”

  從此發願文可見,禅淨雙修,以淨爲歸,在北宋後期佛教界,已成爲時代之潮流。

  

  

《234· 丞相張商英居士悟道因緣》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