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18· 兜率從悅禅師悟道因緣

  218.兜率從悅禅師悟道因緣

  隆興府(今江西南昌)兜率從悅禅師,寶峰克文禅師之法嗣,俗姓熊,贛州人。從悅禅師少時即投本邑普圓院出家,受具足戒後,一度學習經論。後遊方參學,于道吾山充當首座和尚。

  一日,從悅禅師率領幾位僧人,前往潭州(今湖南長沙)雲蓋山海會寺禮谒守智和尚(黃龍慧南禅師之法嗣)。

  守智和尚剛與從悅禅師交談了幾句,便完全摸清了他的底細,笑道:“觀首座氣質不凡,奈何出言吐氣如醉人邪?”

  從悅禅師一聽,面紅耳赤,熱汗如雨下,說道:“願和尚不吝慈悲。”

  守智和尚于是又跟他交談,並不斷地用語言逼拶和刺激他。可是從悅禅師仍然是茫然無所知曉,于是他便請求守智和尚允許他入室參請。

  守知和尚問:“曾見法昌倚遇和尚否?”

  從悅禅師道:“曾看他語錄,自了可也,不願見之。”

  守智和尚又問:“曾見洞山文和尚(寶峰克文禅師)否?”

  從悅禅師道:“關西子(克文禅師的外號)沒頭腦,拖一條布裙,作尿臭氣,有甚長處?”

  守智和尚便道:“你但向尿臭氣處參取。”

  從悅禅師于是依教,前往洞山參禮克文禅師,並得其心要。

  爲了感謝守智和尚的指點,從悅禅師不久又回雲蓋,禮谒守智和尚。

  守智和尚一見他,便問:“見關西子後,大事如何?”

  從悅禅師道:“若不得和尚指示,洎乎嗟過一生。”

  說完便禮謝,尋即又回到克文禅師座下。

  不久,從悅禅師即于隆興鹿苑出世弘法。

  當時,有一位名叫清素的禅師,曾經久參石霜慈明楚圓禅師,道眼明徹,後于鹿苑附近,寓居一室,很少與人交往。

  一日,從悅禅師正在吃蜜漬荔枝,清素禅師偶然從門前經過。從悅禅師招呼道:“經老人鄉果也,可同食之。”

  清素禅師道:“自先師亡後,不得此食久矣。”

  從悅禅師便問:“先師爲誰?”

  清素禅師道:“慈明也。某忝執侍十叁年耳。”

  從悅禅師一聽,驚疑不已,說道:“十叁年堪忍執侍之役,非得其道而何?”

  說完便把剩下的果子贈給了清素禅師,漸漸地兩人的關系變得親近起來。

  清素禅師問:“師所見者何人?”

  從悅禅師道:“洞山文。”

  清素禅師又問:“文見何人?”

  從悅禅師道:“黃龍南。”

  清素禅師便感歎道:“南匾頭見先師不久,法道大振如此!”

  從悅禅師一聽,更加驚疑,于是便袖子裏藏著香,到清素禅師的住處,向清素禅師作禮。

  清素禅師連忙站起來避開,並說道:“吾以福薄,先師授記,不許爲人。”

  于是,從悅禅師對清素禅師更加恭敬。

  清素禅師被從悅禅師虔誠的求法之心所感動,便說道:“憐子之誠,違先師之記。子平生所得,試語我。”

  從悅禅師于是便把自己平生所證所見,統統告訴了清素禅師。

  清素禅師道:“可以入佛而不能入魔。”

  從悅禅師道:“何謂也?”

  清素禅師道:“豈不見古人道,末後一句,始到牢關?”

  就這樣,經過幾個月的鉗錘,從悅禅師終于得到了清素禅師的印可。清素禅師告誡從悅禅師說:“文(克文禅師)示子者,皆正如正見。然子離文太早,不能盡其妙。吾今爲子點破,使子受用得大自在。他日切勿嗣吾也。”

  從悅禅師後于洪州分甯之兜率開法接衆,果然如清素禅師之教,嗣克文真淨禅師之法脈。

  從悅禅師平常接人,常設叁關以驗學者,猶如黃龍叁關:

  “一曰撥草瞻風,只圖見性,即今上人性在甚麼處?

  二曰識得自性,方脫生死,眼光落地時,作麼生脫?

  叁曰脫得生死,便知去處。四大分離,向甚麼處去?

  爲了更好地理解從悅禅師的禅法,再看他的叁則上堂法語--

  上堂:“始見新春,又逢初夏。四時若箭,兩曜如梭。不覺紅顔翻成白首。直須努力,別著精神,耕取自己田園,莫犯他人苗稼。既然如是,牽犁拽耙,須是雪山白牛始得。且道鼻孔在甚麼處?”良久曰:“叱!叱!”

  上堂:“無法亦無心,無心複何舍。要真盡屬真,要假全歸假。平地上行船,虛空裏走馬。九年面壁人,有口還如啞。參!”

  上堂:“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諸禅德,大小傅大士,只會抱橋柱澡洗,把纜放船,印板上打將來,模子裏脫將去。豈知道本色衲僧,塞除佛祖窟,打破玄妙門,跳出斷常坑,不依清淨界,都無一物,獨奮雙拳,海上橫行,建家立國。有一般漢,也要向百尺竿頭凝然端坐,洎乎翻身之際,舍命不得。豈不見雲門大師道,知是般事,拈放一邊,直須擺動精神,著些筋骨。向混沌未剖已前薦得,猶是鈍漢。那堪更于他人舌頭上,咂啖滋味,終無了日。諸禅客,要會麼?剔起眉毛有甚難,分明不見一毫端,風吹碧落浮雲盡,月上青山玉一團。”喝一喝,下座。

  從悅禅師圓寂于北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谥真寂禅師。有辭衆偈雲:

  “四十有八,聖凡盡殺。

  不是英雄,龍安路滑。”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