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189· 雪窦重顯禅師悟道因緣

  189.雪窦重顯禅師悟道因緣

  明州(今浙江甯波)雪窦重顯禅師,智門光祚禅師之法嗣,俗姓李,遂甯府(今四川遂甯縣)人。重顯禅師出身豪富之家,自幼雖然受到良好的家學薰陶,但是對于經世儒學卻不感興趣,內心卻向往出世的修行生活。父母知其志趣不可奪,于是許可他從普安院仁銑上人出家。受具足戒之後,重顯禅師開始主要是學習經論。他一度遍曆講席,究理窮玄,對經教頗能通達。每與人論對,皆诘問鋒馳,機辯無敵。衆人都知道他是個法器,所以都勸他南遊參學。

  于是,重顯禅師便離川東遊,沈浮于荊渚之間,廣參諸方禅德。

  一日,重顯禅師與一禅客座論趙州宗旨。

  禅客說道,法眼禅師曾經在金陵偶然遇到趙州和尚的侍者覺鐵嘴,便問:“趙州柏樹子因緣記得否?”覺鐵嘴道:“先師無此語,莫謗先師好。”法眼禅師一聽,便拊掌歎道:“真自師子窟中來。”

  禅客講完此公案,便問重顯禅師,覺鐵嘴說趙州沒有說過柏樹子的話,而法眼禅師卻肯定了他,法眼禅師的意旨究竟是什麼?

  重顯禅師道,宗門抑揚,那有規轍?

  當時以苦行著稱的韓大伯亦在旁邊,當他聽到重顯禅師的答話後,便偷偷地笑著走開了。

  重顯禅師送走禅客後,便回頭責備韓大伯道:“我偶客語,爾乃敢慢笑,笑何事?”

  韓大伯道:“笑知客智眼未正,擇法不明。”

  重顯禅師道:“豈有說乎?”

  韓大伯以偈答曰:

  “一兔橫身當古道,蒼鷹才見便生擒。

  後來獵犬無靈性,空向枯樁舊處尋。”

  重顯禅師一聽,感到非常驚詫,于是便與韓大伯結爲好友。

  爲了求道,重顯禅師在行腳期間,可謂曆盡艱辛。他曾有一偈,描述了這段生活:“二十年來曾辛苦,爲君幾下蒼龍窟。”但是,奈何因緣未到,無所契入。于是重顯禅師便投智門光祚禅師座下請益。

  一日,重顯禅師入室參智門和尚,申問道:“不起一念,雲何有過?”

  智門和尚沒有接話,卻招呼他到跟前來。重顯禅師剛一走近,智門和尚突然抽出拂子,照他的嘴就打。重顯禅師正想開口申辯,智門和尚接著又打。

  這一下,重顯禅師終于豁然大悟。

  重顯禅師悟道後,繼續留在智門和尚身邊,執侍五載。在此期間,重顯禅師精恭請益,勤事磨練,盡得雲門之旨。後辭智門和尚,順江東下,雲遊參禮,長養聖胎。重顯禅師曾于池州景德寺做過首座和尚,爲大衆講過僧肇《般若無知論》,又于靈隱寺隱修叁年。後又住翠峰。不久,重顯禅師便應明州知州曾公(曾會)的邀請,住持雪窦資聖寺,時間長達叁十一年。在此期間,重顯禅師大振宗風,被稱爲“雲門中興之祖”,一時天下衲子爭相親附。因爲重顯禅師久住雪窦山,故後世禅林皆稱之爲“雪窦禅師”。

  重顯禅師晚年,經常感歎後世學世學者尋流失源,不知歸本,遂作“爲道日損偈”雲:

  “叁分光陰二早過,靈臺一點不揩磨。

  貪生逐日區區去,喚不回頭怎奈何?”

  重顯禅師圓寂于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春秋七十叁歲。生前有《碧岩集》行世,被視爲禅林瑰寶。後世“話頭禅”之盛行,實與重顯禅師有極大的關系。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