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長蘆清了禅師悟道因緣
真州長蘆真歇清了禅師,丹霞子淳禅師之法嗣,俗姓雍,左綿(今四川綿陽)人。清了禅師生而有善根。在襁褓中時,入寺見佛像,便喜動眉睫,衆人皆認爲他不同凡響。清了禅師十八歲參加試經,因誦《法華》,得度出家。初往成都大慈寶範座下學習經論,對大乘教義頗能會通。後出蜀至沔漢一帶,行腳參學。不久,即投丹霞子淳禅師座下。
一日,丹霞和尚問:“如何是空劫已(以)前自己?”
清了禅師正要開口答話,丹霞和尚當即便止住他,說道:“你鬧在,且去。”
清了禅師不明其意。
後來有一天,清了禅師攀登缽盂峰,登上峰頂,四顧一望,遂豁然契悟。于是他當即返回寺院,歡喜踴躍,侍立在丹霞和尚身邊。
丹霞和尚便打了他一掌,說道:“將謂你知有。”
清了禅師于是便欣然禮拜。
第二天,丹霞和尚上堂,說道:“日照孤峰翠,月臨溪水寒。祖師玄妙訣,莫向寸心安。”說完便准備下座。
這時清了禅師便徑直走到跟前,說道:“今日升座,更瞞某不得也。”
丹霞和尚道:“你試舉我今日升座看。”
清了禅師于是低頭,默然良久。
丹霞和尚道:“將謂你瞥地(“瞥地”,義爲刹那,宗門中專指頓悟見性)。”
清了禅師一聽,便走出法堂。
清了禅師後辭丹霞,一路行腳,至長蘆,禮谒祖照禅師。因爲一語相契,便留在祖照禅師身邊,充當侍者。一年之後,祖照禅師便讓他分座傳法,不久,祖照禅師便稱病退居,命清了禅師繼承法席。一時學者輻湊。
住山後,有一天,清了禅師進到廚房,看衆僧煮面條,忽然,盛面條的桶底掉了,衆僧皆失聲叫道:“可惜許!”
清了禅師道:“桶底脫,自合(應)歡喜,因甚麼卻煩惱?”
[禅宗大德常把開悟比作桶底脫落。]
其中有一位僧人回答道:“和尚即得。”
清了禅師一聽,便歎息道:“灼然!可惜許一桶面。”
[清了禅師的意思是說,桶底脫落的這個當際,正好見道,大家卻居然都錯過了。白白浪費了一桶面。]
清了禅師的上堂法語,若仔細領會,個中趣味確實良多。現舉數則--
1.上堂:“我于先師一掌下,伎倆俱盡,覓個開口處不可得。如今還有恁麼快活不徹底漢麼?若無,銜鐵負鞍,各自著便。”
2.上堂:“上孤峰頂,過獨木橋,蓦直恁麼行,猶是時人腳高腳低處。若見得徹,不出戶,身遍十方;未入門,常在屋裏。其或未然,趁涼般(搬)取一轉柴。”
3.上堂:“處處覓不得,只有一處不覓自得。且道是那一處?”良久曰:“賊身已露。”
4.上堂:“口邊白醭(bu,白醭,米酒等物,因腐敗而産生的白黴。這裏的意思是抛開語言文字和名相概念)去,始得入門。通身紅爛去(意思是破除俱生我執),方知有門裏事。更須知有不出門底。”乃曰:“喚甚麼作門?”
5.上堂:“乍雨乍晴,乍寒乍熱,山僧底個,山僧自知。諸人底個,諸人自說。且道雪峰口除吃飯外,要作甚麼?”
上引第一則法語中,清了禅師談到了自己當年在丹霞和尚座下悟道時的體驗。其中,“伎倆俱盡,覓個開口處不可得”一句,值得我們好好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