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166· 黃檗山慧禅師悟道因緣

  166.黃檗山慧禅師悟道因緣

  瑞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縣)黃檗山慧禅師,疏山匡仁禅師之法嗣,洛陽人。少時出家,專學經論,後又增受菩薩戒。通過一段時間對戒律的研究和修持,慧禅師深感戒律深邃駁雜,微細難防。

  一日,他大發感歎道:“大士攝律儀,與吾本受聲聞戒,俱止持、作犯也。然于篇聚增減,支本通別,製意且殊。既微細難防,複于攝善中嘗行于少分,況饒益有情乎?且世間泡幻,身命何可留戀哉!”

  [意思是說,菩薩戒中的攝律儀戒,與我過去所受的聲聞戒,都是講止、持、作、犯,但是在篇幅長短、戒條增減、支(枝末)本(根本)通(相同)別(差別)、製戒用意等方面,頗多不同。既然攝律儀戒中的這些複雜的規定細微難防,加上攝善法戒中的種種要求,能實行的也很少,更何況修持饒益有情戒呢!再說世間如夢幻泡影,身命又有什麼可留戀的呢?]

  于是,他便放棄了經論、戒律等義學方面的學習,想投身于水,以肉體布施于水中的鱗甲之類。主意已定,他便來到河邊,准備投河。就在這時,他偶然碰到兩位禅者。通過交談,兩位禅者知道了他的苦惱,便指點他說:“南方頗多知識,何滯于一隅?”

  慧禅師接受了二位禅者的勸告,遂回心轉意,決心南下參學。當時,正是宋金對峙的時候,關津守得很緊,出入非常不容易。慧禅師便央求守關的官吏,說道:“吾非玩山水,誓求祖道,他日必不忘恩也。”官吏明白了他的求道志向,便不再阻止他,讓他過關,並且對他說:“師既爲法忘身,回時願無吝所聞。”慧禅師欣然答應了,並向他們表示感謝。

  不久,慧禅師便來到疏山(今江西撫州境內)匡仁和尚座下。

  一日,匡仁和尚坐在法堂裏接受大衆的參問。

  慧禅師先顧視大衆,然後提問道:“刹那便去時如何?”

  匡仁和尚道:“逼塞虛空,汝作麼生去?”

  慧禅師道:“逼塞虛空,不如不去。”

  匡仁禅師一聽,便不再理會他。

  下堂後,慧禅師向首座和尚請益。

  首座和尚道:“適來祇對(回答)甚奇特。”

  慧禅師道:“此乃率爾,敢望慈悲,開示愚昧。”

  首座和尚道:“一刹那間還有擬義否?”

  慧禅師被這一問,言下頓省,于是便禮謝首座和尚。

  慧禅師悟道後,便留在南方傳法,後住黃檗山,繼任祖席。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