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154· 雲峰文悅禅師悟道因緣

  154.雲峰文悅禅師悟道因緣

  南嶽雲峰文悅禅師,大愚守芝禅師之法嗣,俗姓徐,南昌人。出家後,投瑞州(今江西高安)大愚守芝禅師(汾陽善昭法嗣)座下。

  一日,大愚禅師示衆雲:“大家相聚吃莖虀(ji),若喚作一莖虀,入地獄如箭射。”說完便下座。

  聽了大愚禅師的這段法語,文悅禅師當時感到非常驚詫。于是,當天晚上,他便獨自來到方丈室,請求大愚禅師開示。

  大愚禅師問:“來何所求?”

  文悅禅師道:“求心法。”

  大愚禅師道:“*輪未轉,食輪先轉。後生趁色力健,何不爲衆乞食?我忍饑不暇,何暇爲汝說禅乎?”

  文悅禅師不敢違命,于是從第二天開始,便爲寺衆乞食。

  過了一段時間,大愚禅師應邀移住翠岩,文悅禅師遂把化緣所得上交給寺院常住之後,亦前往翠岩,請求開示。

  大愚禅師道:“佛法未到爛卻,雪寒,宜爲衆乞炭。”

  文悅禅師只好又奉命四處乞炭。乞炭完畢之後,文悅禅師又來到方丈室,請求大愚禅師指點。

  大愚禅師道:“堂司(維那寮,負責指導僧衆)阙(缺)人,今以煩汝。”

  文悅禅師雖然接受了這個任務,但是內心卻不高興,怨恨大愚禅師不爲他開示心地法門。

  一天,文悅禅師坐在後架(本爲僧堂後面供僧衆洗面之處,因其側多設廁所,故又稱架房)裏方便。突然挂在木架上裝水用的木桶之桶箍斷了,從木架上掉落到地上。文悅禅師被這突如其來的響聲打斷了念頭,當即便開悟了,突然明白了大愚禅師的良苦用心,心中既高興又感激。于是他一邊走,一邊穿僧伽梨衣,上丈室禮拜大愚禅師。

  大愚禅師迎出來,微笑道:“維那,且喜大事了畢。”

  文悅禅師心中激動得連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只是一再禮拜叩謝。

  文悅禅師悟道後,爲報師恩,繼續留在大愚禅師身邊,服勤八年。後出世傳法,住翠岩。

  剛上翠岩的那一天,首座和尚領衆出山門迎接。首座和尚問文悅禅師:“德山宗乘即不問,如何是臨濟大用?”

  文悅禅師道:“你甚處去來?”

  首座和尚剛要開口,文悅禅師便打他一巴掌。

  首座和尚正想辨白,文悅禅師大聲喝道:“領衆歸去!”

  從此以後,寺院大衆無不敬服文悅禅師。

  針對當時叢林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文悅禅師曾經在一次“小參”中,舉百丈禅師歲夜示衆語--“你這一隊後生,經律論固是不知,入衆參禅,禅又不會,臘月叁十日,且作麼生折合去!”--告誡大衆雲:

  “灼然!諸禅德,去聖時遙,人心澹泊,看卻今時叢林,更是不得所在之處,或聚徒叁百五百,浩浩地只以飯食豐濃、寮舍穩便爲旺化。中間孜孜爲道者無一人。設有十個五個,走上走下,半青半黃,會即總道我會,各各自謂握靈蛇之珠,孰肯知非?及乎挨拶鞭逼將來,直是萬中無一。苦哉!苦哉!所謂“般若叢林歲歲凋,無明荒草年年長”。就中今時後生,才入衆來,便自端然拱手,受他別人供養,到處菜不擇一莖,柴不般(搬)一束,十指不沾水,百事不幹懷。雖則一期快意,爭奈叁塗累身!豈不見教中道,“甯以熱鐵纏身,不受信心人衣;甯以洋銅灌口,不受信心人食。”上座若也是去,直饒變大地作黃金,攪長河爲酥酪,供養上座,未爲分外。若也未是,至于滴水寸絲,便須披毛戴角,牽犁拽耙,償他始得。不見祖師道,“入道不通理,複身還信施。”此是決定底事,終不虛也。諸上座,光陰可惜,時不待人。莫待一朝眼光落地(死亡來臨),缁田無一篑之功,鐵圍陷百刑之痛。莫言不道。珍重!”

  文悅禅師的這段示衆語,可謂情真意切,千載之下的學道人,可不慎乎?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