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141· 浮山法遠禅師悟道因緣

  141.浮山法遠禅師悟道因緣

  舒州(今安徽廬江)浮山法遠圓鑒禅師,葉縣省禅師之法嗣,俗姓沈(亦說王),鄭州人。十七歲遊並州(今山西汾水中遊一帶),投承天院叁交智嵩和尚座下。叁交智嵩和尚是首山省念禅師之法嗣。

  法遠禅師向智嵩和尚乞求出世之法,智嵩禅師道:“汝當剃落,墜叁寶數,乃可受法。”

  法遠禅師道:“法有僧俗乎?”

  智嵩禅師道:“與其爲俗,曷若爲僧!僧則能續佛壽命故也。”

  法遠禅師于是從智嵩禅師落發、並受具足戒。

  一日,法遠禅師見一僧入室請益,向智嵩禅師請問趙州和尚柏樹子之因緣。智嵩禅師責問那僧,法遠禅師站在一旁,言下有省。

  後不久,法遠禅師開始行腳,曆參諸方,先後親近過汾陽善昭、葉縣歸省、大陽警玄、琅琊慧覺等諸大善知識,皆蒙印可。因其每至一處叢席,皆不知不覺成爲大衆的首領,故禅林中皆稱他爲“遠公虎子。”

  法遠禅師智慧顯發,曾經與達觀昙穎禅師等七八人結伴遊蜀,中途幾遭官府之橫逆,皆因法遠禅師足智多謀而得脫險。衆人皆因爲他通曉吏事,故又稱他爲“遠錄公”。

  浮遠禅師的忍辱精神堪爲後世學道者的楷模。法遠禅師曾經與天衣義懷禅師率衆同參葉縣歸省禅師;。

  歸省禅師一見他們,便大聲呵斥道:“汝輩踏州縣僧,來此何爲?我那有閑飯養你閑漢耶?”

  罵完,要將他們趕走。衆人卻站在那裏不動身。歸省禅師很生氣,于是拿水來,潑在他們的身上,他們仍然不走。這時,歸省禅師又拿來香灰,撒在他們的身上。這時衆人忍不住了,一個個怒不可遏,紛紛離開了,唯有法遠與義懷二禅師仍端坐如故。

  歸省禅師見他二人仍然不走,便問:“彼皆去矣,爾故(爲什麼)不去?”

  法遠禅師道:“久慕和尚道德,不遠千裏而來,豈因一杓水、一把灰遽即去耶?”

  歸省禅師道:“爾二人既真爲佛法,此間缺典座,能爲之否?”

  法遠禅師道:“弟子願爲。”

  于是法遠禅師便負責廚房,而義懷禅師則下參堂去了。

  歸省禅師的道場生活極爲清苦。一日,歸省禅師外出,大衆不堪枯淡的生活,一致請求法遠禅師趁老和尚不在,煮一頓好粥,改善一下生活。法遠禅師心生憐憫,于是就煮了一鍋六和粥。粥剛煮好,大衆還未來得及享用,歸省禅師就回來了。

  過堂(寺院裏吃早齋與午齋,稱之爲過堂)完畢,歸省禅師便把知事僧叫來,盤問道:“今日有施主設齋耶?”

  知事僧道:“無”。

  歸省禅師又問:“堂中納襯(chen,同“儭”、“嚫”,施舍。納襯,即接受信衆的布施)耶?”

  知事僧道:“無”。

  歸省禅師道:“如此,則此粥從何所得?”

  知事僧道:“問典座。”

  于是,法遠禅師便主動前來承認道:“某甲見大衆枯淡,實自爲之。”

  歸省禅師罵道:“爾如此好心,待他日爲住持時,爲之不晚。何得私盜常住物,做人情耶?”

  于是便令知事估計一下法遠禅師的衣缽值幾個錢,沒收歸爲常住所有,以充粥錢。然後將法遠禅師趕出山門。

  大衆都爲法遠禅師再叁求情,法遠禅師亦自忏悔。可是,歸省禅師就是不同意再留他。于是,大衆又請來諸山長老及寺院大施主,一起前來乞求歸省禅師允許法遠禅師留下。

  歸省禅師大怒道:“我道爾不是好,汝欲以勢位壓我耶?速去!”

  無奈之下,法遠禅師便道:“如此則挂搭不敢望,但上堂時,容某一聽法,足矣。”

  歸省禅師點頭同意了。于是法遠禅師便晚上住在山下另外一座寺院的一間廓房裏,白天則上山聽歸省禅師講法。

  一日,歸省禅師偶然下山,發現法遠禅師住在另外一座寺院的廊房裏,便盤問道:“爾住此幾時矣?”

  法遠禅師道:“已半年矣。”

  歸省禅師又問:“還常住房錢否?”

  法遠禅師道:“ 無。”

  歸省禅師呵斥道:“此住房爾何敢盜住?速須還他去!不爾,我當告官。”

  于是法遠禅師只好來到城中乞化,還了房費,從此以後便住在城裏。盡管如此,法遠禅師每次見到歸省禅師,態度更加恭敬。

  歸省禅師通過這一連串的考驗,確知法遠禅師的忍辱波羅蜜已成,于是鳴鍾告訴大衆說:“葉縣有古佛,汝等宜知之。”

  大衆便問:“古佛是誰?”

  歸省禅師道:“如遠公,真古佛也。”

  大衆一聽,都驚詫不已,于是盛排香華,入城迎請法遠禅師回山。

  歸省禅師特地爲法遠禅師升堂,面付佛法。

  自古以來,在法堂裏付法,唯法遠禅師一人享受此等禮遇。

  北宋仁宗天聖年間(1023-1032),法遠禅師應淮南漕運使許式的邀請,于舒州太平興國寺開堂接衆。慶曆叁年(1043)又移居天柱山月華庵。慶曆六年(1046)又應呂濟叔邀請,住持浮山。

  浮山法遠禅師與歐陽文忠公(歐陽修)曾有過交往。歐陽修聽說法遠禅師品格奇逸,道譽遐迩,于是便登門造訪。及至見面,歐陽修發現法遠禅師除容儀凜然,目光射人之外,並無奇特之處,所以也並不太在意。當時,歐陽修並沒有急于問法,而是與一位客人對弈。法遠禅師默默地坐在旁邊。等下完一局棋之後,歐陽修才請法遠禅師說法。于是法遠禅師便令僧擊鼓,鄭重地升座說法道:

  “若論此事,如兩家著棋相似,何謂也?敵手知音,當機不讓。若是綴五饒叁,又通一路始得。有一般底,只解閉門作活,不會奪角沖關,硬節與虎口齊彰,局破後徒勞綽斡。所以道,肥邊易得,瘦肚難求。思行則往往失粘,心粗而時時頭撞。休誇國手,謾說神仙。贏局輸籌即不問,且道黑白未分時,一著落在甚麼處?”良久曰:“從來十九路,迷悟幾多人。”

  歐陽修一聽,大爲驚詫,並贊歎不已,謂同僚道:“修初疑禅語爲虛誕,今日見此老機緣,所得所造,非悟明于心地,安能有此妙旨哉!”

  法遠禅師圓寂于英宗治平四年(1067),春秋七十七歲。法遠禅師生前著有《九帶》傳世。

  法遠禅師臨終時,有遺語及頌雲:

  “法遠以一幻身,旅泊叁界,雖識導利,實無一法與人。深慚诳世,實愧虛聲。茲乃形質朽敗,四大將離,聚沫之軀,有何久計!既當風燭,何歎逝川!又念幻身在世,仁信多有供須,恥無道業升消,曷有勝緣報答?忖量唯已,自知湛寂真元,卻還本道,忍死半刻,援筆陳謝。”

  頌曰:

  “幻世出沒有何窮,幻化本來體自空。

  南山起雲北山雨,樓頭鼓動慶陽鍾。”

  又雲:

  “來時無物去亦無,譬似浮雲布太虛。

  抛下一條皮袋骨,還如霜雪入紅爐。”

  又自歎雲:

  “孤舟夜靜泛波瀾,兩岸蘆花對月圓。

  金鱗自入深潭去,空使漁翁執釣竿。”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