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香嚴智閑禅師悟道因緣
鄧州(今河南南陽)香嚴智閑禅師,沩山靈祐禅師之法嗣,青州(治所在今山東益都)人。智閑禅師生得身材高大,博聞強記,既能幹又有謀略,鄉親們都認爲,他只要發奮學習,將來必成佐時之良器。可是,隨著年歲的增長,智閑禅師對世間功名越來越不感興趣。成年後,他即辭親出家,觀方慕道。
當時,百丈懷海禅師尚在世傳法,智閑禅師遂親往參學。智閑禅師性識聰敏,教理懂得很多。每逢酬問,他都能侃侃而談,但是,對于自己的本分事卻未曾明白。後來,百丈禅師圓寂了,他便改參師兄沩山靈祐禅師。
沩山禅師問道:“我聞汝在百丈先師處,問一答十,問十答百。此是汝聰明靈利,意解識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
智閑禅師被沩山禅師這一問,直得茫然無對。
回到寮房後,他把自己平日所看過的經書都搬出來,從頭到底,一一查找,希望能從中找到一個合適的答案,可是翻閱了幾天,結果卻一無所獲。智閑禅師感歎道:“畫餅不可充饑。”
于是他便屢次去方丈室,乞求沩山禅師爲他說破,但是,遭到沩山禅師的拒絕。沩山禅師道:“我若說似汝,汝已後(以後)罵我去。我說底是我底,終不幹汝事。”
絕望之余,智閑禅師便將自己平昔所看的文字付之一炬,說道:“此生不學佛法也,且作個長行粥飯僧,免役心神。”
智閑禅師哭著辭別了沩山,開始四處行腳。有一天,他來到南陽慧忠禅師的舊址。目睹了慧忠國師道場之遺迹,覺得這個地方挺不錯,于是決定在這裏住下來,加以整拾。
一日,智閑禅師正在芟除草木,不經意音,抛起一塊瓦礫,恰好打在竹子上,發出一聲清脆的響聲,他忽然大悟。于是便急忙回到室內,沐浴焚香,遙禮沩山,贊歎道:“和尚大慈,恩逾父母。當時若爲我說破,何有今日之事?”並作頌曰: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
處處無蹤迹,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鹹言上上機。”
沩山禅師聽說了智閑禅師的這首偈子,便對仰山禅師道:“此子徹也。”
仰山禅師道:“此是心機意識,著述得成。待某甲親自勘過。”
于是仰山便前往見智閑禅師,說道:“和尚贊歎師弟發明大事,你試說看。”
智閑禅師遂舉前頌。
仰山禅師道:“此是夙習記持而成,若有正悟(真正的發明開悟),別更說看。”
智閑禅師一聽,便又作一頌曰:
“去年貧,未是貧,
今年貧,始是貧。
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
今年貧,錐也無。”
仰山禅師道:“如來禅許師弟會,祖師禅未夢見在”
智閑禅師于是又作一頌,曰:
“我有一機,瞬目視伊。
若人不會,別喚沙彌。”
仰山禅師這才放心他確實徹悟了,于是便回去報告沩山禅師道:“且喜閑師弟會祖師禅也。”
智閑禅師後駐錫于鄧州香嚴,教化一方,四方衲子,爭相親近。
關于修祖師禅,智閑禅師特別強調,要離心意識去參,不要沈溺于語言文字,更不能呈口舌之快。大道不在別處,只在目前。若能在日用中,念念回光返照,即是與道相應。智閑禅師曾有上堂法語雲:“道由悟達,不在語言。況是密密堂堂,曾無間隔,不勞心意,暫借回光。日用全功,迷徒自背。”
又雲:“若論此事,如人上樹,口銜樹枝,腳上蹋(踏)枝,手不攀枝,樹下忽有人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不對他,又違他所問。若對他,又是喪身失命。當恁麼時作麼生即得?”時有虎頭招上座出衆雲:“樹上即不問,未上樹時請和尚道。”師乃呵呵大笑。
智閑禅師開示學徒,語言簡直,不尚奇特,曾有偈頌二百余篇傳世。後谥襲燈禅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