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66· 洞山良價禅師悟道因緣

  66.洞山良價禅師悟道因緣

  瑞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洞山良價悟本禅師,雲岩昙晟(sheng)禅師之法嗣,俗姓俞,會(kuai)稽(今浙江紹興)人。良介禅師幼時曾跟村裏一位出家師父學習念誦《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當他念到“無眼耳鼻舌身意”這一句的時候,忽然生起大疑惑,以手扪面,問師父道:“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經言無?”他的師父一聽,驚詫不已,知道他不是常人,便對他說:“吾非汝師。”並指點他前往五洩山投靈默禅師(馬祖道一禅師之法嗣)落發。出家後,二十一歲又往嵩山受具足戒。

  良價禅師第一次遠離父母,前往五洩山出家時,父母對他割舍不下。爲表明自己的出家意願,良價禅師曾作前後《辭北堂書》。至今讀之,猶催人淚下。現錄于次--

  《辭北堂書》:

  伏聞諸佛出世,皆從父母而受生;萬彙興生,盡假天地而覆載。故非父母而不生,無天地而不長,盡沾養育之恩,俱受覆載之德。嗟夫,一切含識,萬象形儀,皆屬無常,未離生滅。雖則乳哺情至,養育恩深,若把世賂供資,終難報答,作血食侍養,安得長久。故《孝經》雲:雖日用叁牲之養,猶不孝也。相牽沈沒,永入輪回。欲報罔極深恩,莫若出家功德,截生死之愛河,越煩惱之苦海,報千生之父母,答萬劫之慈親,叁有(欲界、色界、無色界)四德(父母、衆生、國王、叁寶),無不報矣。故經雲:一子出家,九族升天。良價舍今世之身命,誓不還家;將永劫之根塵,頓明般若。伏惟父母心開喜舍,意莫攀緣。學淨飯之國王,效摩耶之聖後。他時異日,佛會相逢;此日今時,且相離別。良非遽違甘旨,蓋時不待人。故雲: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時度此身。伏惟尊懷,莫相寄憶。

  並附頌曰:

  (1)未了心源度數春,翻嗟浮世謾逡巡。

  幾人得道空門裏,獨我淹留在世塵。

  謹具尺書辭眷愛,願明大法報慈親。

  不須灑淚頻相憶,譬似當初無我身。

  (2)岩下白雲常作伴,峰前碧嶂以爲鄰。

  免幹世上名與利,永別人間愛與憎。

  祖意直教言下曉,玄微須透句中真。

  合門親戚要相見,直待當來證果因。

  《後寄北堂書》:

  良價自離甘旨,杖錫南遊,星霜已換于十秋,岐路俄經于萬裏。伏惟孃子(母親)收心慕道,攝意歸空,休懷離別之情,莫作倚門之望。家中家事,但且隨時,轉有轉多,日增煩惱。阿兄勤行孝順,須求水裏之魚;小弟竭力奉承,亦泣霜中之筍。夫人居世上,修已行孝,以合天心;僧有空門,慕道參禅,以報茲恩。今則千山萬水,杳隔二途;一紙八行,聊伸寸志。

  並附頌曰:

  不求名利不求儒,願樂空門舍俗徒。

  煩惱盡時愁火滅,恩情斷處愛河枯。

  六根戒定香風引,一念無生慧力扶。

  爲報北堂休怅望,譬如死了譬如無。

  良價禅師受具足戒後,即開始遊方參學。他首先禮谒了南泉普願禅師。

  良價禅師到達南泉的時候,正好趕上寺院爲馬祖的忌辰准備齋事。

  南泉禅師問大衆道:“來日設馬祖齋,未審馬祖還來否?”

  [馬祖不是圓寂了嗎?他怎麼會來赴齋呢?]

  大衆都無言以對。

  這時,良價禅師從大衆中走出來,回答道:“待有伴即來。”

  南泉禅師一聽,便贊歎道:“此子雖後生,甚堪雕琢。”

  良價禅師道:“和尚莫壓良爲賤。”

  離開南泉後,良價禅師又前往參禮沩山靈祐禅師。

  良價禅師問道:“頃聞南陽忠國師有“無情說法”話,某甲未究其微。”

  沩山禅師道:“阇黎莫記得麼?”

  良價禅師道:“記得。”

  沩山禅師道:“汝試舉一遍看。”

  良價禅師便舉道:“僧問:“如何是古佛心?”國師曰:“牆壁瓦礫是。”僧曰:“牆壁瓦礫,豈不是無情?”國師曰:“是。”僧曰:“還解說法否?”國師曰:“常說熾然,說無間歇。”僧曰:“某甲爲甚麼不聞?”國師曰:“汝自不聞,不可妨他聞者也。”僧曰:“未審甚麼人得聞?”國師曰:“諸聖得聞。”僧曰:“和尚還聞否?”國師曰:“我不聞。”僧曰:“和尚既不聞,爭知無情解說法?”國師曰:“賴我不聞,我若聞,即齊于諸聖,汝即不聞我說法也。”僧曰:“恁麼則衆生無分去也。”國師曰:“我爲衆生說,不爲諸聖說。”僧曰:“衆生聞後如何?”國師曰:“即非衆生。”僧曰:“無情說法,據何典教?”國師曰:“灼然!言不該(具備)典,非君子之所談。汝豈不見《華嚴經》雲:刹說、衆生說、叁世一切說。””

  良價禅師舉說完畢,沩山禅師道:“我這裏亦有,只是罕遇其人。”

  良價禅師道:“某甲未明,乞師指示。”

  沩山禅師于是豎起拂子,問道:“會麼?”

  良價禅師道:“不會,請和尚說。”

  沩山禅師道:“父母所生口,終不爲子說。”

  良價禅師便問:“還有與師同時慕道者否?”

  沩山禅師道:“此去澧陵攸縣,石室相連,有雲岩道人,若能撥草瞻風,必爲子之所重。”

  良價禅師道:“未審此人如何?”

  沩山禅師道:“他曾問老僧:“學人欲奉師去時如何?”老僧對他道:“直須絕滲漏始得。”他道:“還得不違師旨也無?”老僧道:“第一不得道老僧在這裏。””

  良價禅師于是辭別沩山禅師,徑直前往禮谒雲岩昙晟禅師。

  見雲岩禅師後,良價禅師便舉慧忠國師無情說法公案,並問道:“無情說法,甚麼人得聞?”

  雲岩禅師道:“無情得聞。”

  良價禅師道:“和尚聞否?”

  雲岩禅師道:“我若聞,汝即不聞吾說法也。”

  良價禅師道:“某甲爲甚麼不聞?”

  雲岩禅師于是豎起拂子,問道:“還聞麼?”

  良價禅師道:“不聞。”

  雲岩禅師道:“我說法,汝尚不聞,豈況無情說法乎?”

  良價禅師道:“無情說法,該何典教?”

  雲岩禅師道:“豈不見《彌陀經》雲,水鳥樹林,悉皆念佛念法。”

  良價禅師一聽,言下有省,遂述偈呈師,偈曰:

  “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

  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時方得知。”

  後來,良價禅師又問雲岩禅師:“某甲有余習未盡。”

  雲岩禅師道:“汝曾作甚麼來?”

  良價禅師道:“聖谛亦不爲。”

  雲岩禅師道:“還歡喜也未?”

  良價禅師道:“歡喜則不無,如糞掃堆頭,拾得一顆明珠。”

  在雲岩座下參學了一段時間之後,一日,良價禅師辭別雲岩禅師。

  雲岩禅師問:“甚麼處去?”

  良價禅師道:“雖離和尚,未蔔所止。”

  雲岩禅師問:“莫湖南去?”

  良價禅師道:“無。”

  雲岩禅師又問:“莫歸鄉去?”

  良價禅師又道:“無。”

  雲岩禅師道:“早晚卻回。”

  良價禅師道:“待和尚有住處即來。” 

  雲岩禅師道:“自此一別,難得相見。”

  良價禅師道:“難得不相見。”

  臨行前,良價禅師又問雲岩:“百年後忽有人問,還邈得(描畫)師真(真影、畫像)否,如何祇對(回答)?”

  雲岩禅師默然良久,道:“只這是。”

  良價禅師一聽,便沈吟。

  雲岩禅師道:“價阇黎承當個(這)事,大須審細。”

  雖經雲岩禅師點撥,良價禅師此時仍然對雲岩禅師的“只這是”一語,存有疑惑。

  離開雲岩後,一天過河的時候,良價禅師無意朝水中一看,發現了自己的影子,遂大悟前旨。作偈曰: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

  住山後,一次,良價禅師供養雲岩禅師的真影。

  有僧問:“先師道只這是,莫便是否?”

  良價禅師道:“是”

  那僧又問:“意旨如何?”

  良價禅師道:“當時幾錯會先師意。”

  那僧問:“未審先師還知有也無?”

  良價禅師道:“若不知有,爭解恁麼道?若知有,爭肯恁麼道?”

  又一日,良價禅師爲雲岩禅師之忌日設齋。

  有僧問:“和尚于雲岩處得何指示?”

  良價禅師道:“雖在彼中,不蒙指示。”

  那僧道:“既不蒙指示,又用設齋作甚麼?”

  良價禅師道:“爭敢違背他!”

  那僧又問:“和尚初見南泉,爲甚麼卻與雲岩設齋?”

  良價禅師道:“我不重先師道德佛法,只重他不爲我說破。”

  那僧道:“和尚爲先師設齋,還肯先師也無?”

  良價禅師道:“半肯半不肯。”

  那僧道:“爲甚麼不全肯?”

  良價禅師道:“若全肯,即孤負(辜負)先師也。”

  良價禅師悟道後,先于唐大中(847-860)末,住新豐山,接引學衆,後盛化于豫章高安之洞山。《五燈會元》中是這樣評介良價禅師的弘法活動--

  “權開五位,善接叁根。大闡一音,廣弘萬品。橫抽寶劍,剪諸見之稠林。妙葉弘通,截萬端之穿鑿。又得曹山深明的旨,妙唱嘉猷。道合君臣,偏正回互。由是洞上玄風,播于天下。故諸方宗匠,鹹共推尊之曰曹洞宗。”

  除了“五位君臣”、“寶鏡叁昧”之外,洞山良價禅師生前還爲後人留下了許多極精彩的接機開示。現略舉數則如次:

  問:“寒暑到來,如何回避?”師曰:“何不向無寒暑處去?”曰:“如何是無寒暑處。”師曰:“寒時寒殺阇黎,熱時熱殺阇黎。”

  問:“師尋常教學人行鳥道,未審如何是鳥道?”師曰:“不逢一人。”曰:“如何行?”師曰:“直須足下無私去。”曰:“只如行鳥道,莫便是本來面目否?”師曰:“阇黎因甚顛倒?”曰:“甚麼處是學人顛倒?”師曰:“若不顛倒,因甚麼卻認奴作郎?”曰:“如何是本來面目?”師曰:“不行鳥道。”

  問僧:“世間何物最苦?”曰:“地獄最苦。”師曰:“不然,在此衣線下,不明大事,是名最苦。”

  洞山良價禅師圓寂于鹹通十年(869),春秋六十叁歲。他的入滅極富戲劇性,體現了禅者在生死面前的大自在。

  良價禅師入滅前,曾向徒衆示疾。時有僧問:“和尚違和,還有不病者也無?”師曰:“有。”曰:“不病者還看和尚否?”師曰:“老僧看他有分。”曰:“未審和尚如何看他?”師曰:“老僧看時,不見有病。”師乃問僧:“離此殼漏子,向甚麼處與吾相見?”僧無對。

  于是良價禅師便示頌曰:

  “學者恒沙無一悟,過在尋他舌頭路。

  欲得忘形泯蹤迹,努力殷勤空裏步。”

  說完偈子,良價禅師便命弟子幫助他剃發、澡身、披衣、然後鳴鍾集衆,登座告別,俨然而化。大衆久立,見師不語,始知良價禅師已去。一時恸悲號哭,過了好幾個時辰,也停不下來。

  良價禅師忽然睜開眼睛,呵斥大衆道:“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勞生惜死,哀悲何益?”

  于是便命令主事操辦愚癡齋。衆人因戀慕良價禅師,希望他能多活一段時間,故意拖延時間,這樣過了七天,齋食方准備完畢。那天,良價禅師亦隨衆用齋。齋畢,良價禅師示衆道:“僧家無事,大率臨行之際,勿須喧動。”

  說完便歸丈室,端坐長往。後谥悟本禅師。時人亦稱之爲“問殺首座價”,蓋其機鋒峻辯,令人無處回避。

  

《66· 洞山良價禅師悟道因緣》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