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7· 大珠慧海禅師悟道因緣

  27.大珠慧海禅師悟道因緣

  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大珠慧海禅師,馬祖道一禅師之法嗣,欲姓朱,建州(今福建建瓯)人,《宋高僧傳》不見記錄。初依越州大雲寺道智和尚受業。後到江西參馬祖,發明心要。

  關于他開悟的因緣《景德傳燈錄》卷六和《五燈會元》卷叁均有記載。

  一日,慧海禅師參馬祖。馬祖問:“從何處來?”

  慧海禅師道:“越州大雲寺來。”

  馬祖道:“來此擬須何事(到這裏打算求什麼)?”

  慧海禅師道:“來求佛法。”

  馬祖道:“我這裏一物也無,求甚麼佛法?自家寶藏不顧,抛家散走作麼!”

  慧海禅師道:“阿那個是慧海寶藏?”

  馬祖道:“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

  慧海禅師一聽,當即“自識本心,不由知覺”,身心踴躍,禮謝馬祖。

  這則接機公案,非常有名,經常被人引用。在這裏,馬祖真可謂單刀直入,直指心性。馬祖的開示,要點有二:一是自性佛爲每一個人本自具足,無有欠缺,修道人應從自性入手,不可抛卻自家寶藏、向外馳求;二是自性雖然不是見聞覺知,但亦不離見聞覺知,不可在見聞覺知之外去尋找自性。誰在致疑?誰在見聞覺知?誰在穿衣吃飯?這個是用功的所在,關鍵是能不能當下息卻分別心、取舍心,能不能于這裏承擔。慧海禅師正是從這裏悟入的。

  慧海禅師悟道後,繼續留在馬祖身邊,侍奉馬祖六年之久。後因爲受業師道智和尚年事已老,需要人照顧,于是慧海禅師便趕回越州大雲寺,奉養道智老和尚。在這期間,慧海禅師晦迹藏用,外示癡讷。他曾經撰有《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系統地談到了自己的修行見地和體會。該書後來被自己的法侄玄晏偷偷地抄下來,拿到江外,上呈給馬祖。馬祖看了以後,當衆贊歎道:“越州有大珠,圓明光透自在,無遮障處也。”于是,時人遂稱慧海禅師爲“大珠和尚”。

  大珠慧海禅師在越州傳禅的時候,學衆雲集。他是最早在江浙一帶傳揚馬祖禅法的人。他的語錄現見于《景德傳燈錄》、《祖堂集》及單行本《大珠禅師語錄》。

  這裏且舉他接引學人的叁則語錄,從中我們可以大致看出大珠慧海禅師的禅風:

  1.有一天,有位講《金剛經》的法師帶著數人前來禮谒慧海禅師。……問道:“師說何法度人?”師曰:“貧道未曾有一法度有。”曰:“禅師家渾(全都)如此。”師卻問:“大德說何法度人?”曰:“講《金剛經》。”師曰:“講幾座來?”曰:“二十余座。”師曰:“此經是阿誰說?”僧抗聲(大聲)曰:“禅師相弄,豈不知是佛說邪?”師曰:“《金剛經》中講,“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則爲謗佛,是人不解我所說義”。若言此經不是佛說,則是謗經。請大德說看!”那僧被問得無言以對。過了一會兒,慧海禅師又追問:“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大德且道:阿那個是如來?”曰:“某甲到此卻迷去!”師曰:“從來未悟,說甚卻迷?”曰:“請禅師爲說。”師曰:“大德講經二十余座,卻不識如來!”僧禮拜曰:“願垂開示。”師曰:“如來者,是諸法如義,何得忘卻?”曰:“是諸法如義。”師曰:“大德!是亦未是?”曰:“經文分明,那得未是?”師曰:“大德如否?”曰:“如。”師曰:“木石如否?”曰:“如。”師曰:“大德如同木石如否?”曰:“無二。”師曰:“大德與木石何別?”僧無對。良久,卻問:“如何得大涅槃?”師曰:“不造生死業。”曰:“如何是生死業?”師曰:“求大涅槃,是生死業。舍垢取淨,是生死業。有得有證,是生死業。不脫對治門,是生死業。”曰:“去何即得解脫?”師曰:“本自無縛,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無等等。”曰:“禅師如和尚者,實謂希有。”說完,禮謝而去。

  2.有叁藏法師問:“真如有變易否?”師曰:“有變易。”藏曰:“禅師錯也。”師卻問叁藏:“有真如否?”曰:“有。”師曰:“若無變易,決定是凡僧也。豈不聞善知識者,能回叁毒爲叁聚淨戒,回六識爲六神通,回煩惱作菩提,回無明爲大智。真如若無變易,叁藏真是自然外道也。”藏曰:“若爾者,真如即有變易也。”師曰:“若執真如有變易,亦是外道。”曰:“禅師適來真如有變易,如今又道不變易,如何即是的當(正確、恰當)?”師曰:“若了了見性者,如摩尼珠現色,說變亦得,說不變亦得。若不見性人,聞說真如變易,便作變易解會,說不變易,便作不變易解會。”藏曰:“故知南宗實不可測。”

  3.源律師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師曰:“饑來吃飯,困來即眠。”曰:“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師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思慮);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律師杜口。

  第一則語錄,是對知解宗徒的敲打,這些人一心鑽在故紙堆裏,終日尋文求義,而于自己的本分智慧和解脫,竟毫無作爲。修行首先要對治的就是分別心、取舍心。而依文解義正是學道人分別心重的一個主要表現。慧海禅師在這則語錄中對“如何是生死業”的開示,可謂力透紙背。若能從此悟入,在修行上必得大用,所謂“得力處省心,省心處得力”是也。

  第二則語錄則涉及到佛教當中最容易引起誤解的一個重要概念--真如。人們在理解這個概念的時候,往往雜入外道知見,也就是從變與不變的二邊出發,對真如作出非此即彼的判斷。在這裏,慧海禅師的開示對于我們准確地理解真如的概念是非常有幫助的。

  第叁則語錄則明確地表示,禅不在別處,就在日常起居當中。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做到安住當下,心行到位(合一),不分別取舍,道即在其中矣。這段精彩的開示,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當作禅宗修行最主要的特色而傳頌著。

  從上面所引語錄中,我們可以看出,大珠慧海師反對學人執著于經文、依文解義的做法,主張在日常生活中實修實證。他的講法看似有教下之平實,但其機鋒卻似快刀,讓知解宗徒招架不得。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