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五洩靈默禅師悟道因緣
婺(wu)州(治所在今浙江金華)五洩山靈默禅師,馬祖道一禅師之法嗣,毗陵(今江蘇境內)人,俗姓宣。少年時好學忘疲,准備參加科舉,“登第以榮故裏”。後來聽馬祖聚衆講法,承蒙馬祖“振容而示相”,靈默禅師當下密契玄機,于是從馬祖出家落發。受具足戒之後,靈默禅師遂留在馬祖座下,勤苦修行,然久未透脫。
後遊方,參石頭希遷禅師(青原行思禅師之法嗣)。在途中,靈默禅師私自念言:“若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頭禅師知道靈默禅師是個法器,于是方便爲他開示。可惜,靈默禅師不能領會石頭禅師的意旨,便起身告辭,往外走。石頭禅師坐在禅床上,並不理睬。
靈默禅師剛走幾步,突然聽見石頭禅師在背後招呼他:“阇黎!”
靈默禅師剛一回頭,石頭禅師道:“從生至死,祇 (當作“祗”,只。禅宗典籍中,“祇”、“祗”往往混用,實際上,這兩個字的意義完全不同)是這個。回頭轉腦作麼?”
靈默禅師一聽,言下大悟,于是便把手中行腳用的拄杖折爲兩截,決定從此罷參,住在石頭禅師的道場裏。
唐貞元初年,靈默禅師前往天臺山,住持白沙道場,後又應陽靈戍將李望的邀請,來到五洩山駐錫弘化。五洩
靈默禅師的稱號就是由此而來的。
關于他的禅風,我們可以從他接引弟子的公案中略見一斑--
有僧問:“何物大于天地?”
靈默禅師道:“無人識得伊。”
那僧又問:“還可雕琢也無?”
靈默禅師道:“汝試下手看。”
又有僧問:“此個門中,始終事如何?”
靈默禅師道:“汝道目前底成來得多少時也?”
那僧道:“學人不會。”
靈默禅師道:“我此間無汝問底。”
那僧道:“和尚豈無接人處?”
靈默禅師道:“待汝求接,我即接。”
那僧道:“便請和尚接。”
靈默禅師道:“汝少欠個甚麼?”
又有僧問:“如何得無心去?”
靈默禅師道:“傾山覆海晏然靜,地動安眠豈采伊。”
這叁個公案,第一個僧人從空間上問什麼東西比天地更大,第二僧人從時間上問世界開始之前和世界結束之後是個什麼狀態,第叁個僧人問如何是無心,他們問的方式盡管不同,但都涉及到心性或者說佛性的問題。靈默禅師的回答很有意味,值得我們細心地去品嘗。蓋真如佛性無形無相,不即一切法,亦不異一切法;始終不離現前一念,現前一念即通叁世始終;此性非動非靜,然又不離動靜;此性人人本具,個個圓成,無欠無余。明白了此理,即可契入佛心。
靈默禅師入寂于元和十叁年(818),春秋七十二歲,臨終前,曾以偈示衆,雲:
“法身圓寂,示有去來。
千聖同源,萬靈歸一。
吾今漚散,胡假興哀。
無自勞神,須存正念。
若遵此命,真報吾恩。
倘固違言,非吾之子。”
當時,有位僧人就死後去向的問題,問靈默禅師:“和尚向甚麼處去?”
靈默禅師道:“無處去。”
那僧道:“某甲何不見?”
靈默禅師道:“非眼所睹。”
說完,便奄然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