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1{五蓋}
舍衛城……于此,世尊說示曰:--
「諸比丘!不善聚者即是五蓋,是爲正說。諸比丘!純一之不善聚者,即爲五蓋。以何爲五耶?
欲貪蓋、瞋蓋、惛眠蓋、掉悔蓋、疑惑蓋是。 諸比丘!不善聚者,即此五蓋,是爲正說。諸比丘!純一之不善聚者,即此五蓋。
諸比丘!善聚者即是四念處,是爲正說。諸比丘!純一之善聚者,即四念處。以何爲四耶?
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諸比丘!善聚者,即是四念處,是爲正說。比丘!純一之善聚者,即此四念處。」
(南傳相應部五 念處相應 328-32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善法聚,不善法聚。雲何善法聚?所謂四念處,是爲正說。所以者何?純一滿淨聚者,所謂四念處。雲何爲四?謂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雲何不善聚?不善聚者,所謂五蓋,是爲正說。所以者何?純一逸滿不善聚者,所謂五蓋。何等爲五?謂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北傳雜阿含625(六一一))
于此,諸比丘!比丘于法即五蓋,觀法而住。
又諸比丘!比丘如何于法即五蓋,觀法而住耶?于此,諸比丘!比丘或于內貪欲存在者,知:「我于內貪欲存在。」;于內貪欲不存在者,知:「于我內貪欲不存在。」彼知未生之貪欲生起,知已生之貪欲滅盡,又知已滅盡之貪欲,于未來不再生起。
或于內瞋恚存在者,知:「于我內瞋恚存在。」于內瞋恚不存在者,知:「于我內瞋恚不存在。」知未生之瞋恚生起,又知已生之瞋恚滅盡,又知已滅盡之瞋恚,于未來不再生起。
或于內睡眠(愚鈍)存在,知:「于我內睡眠存在。」或于內睡眠不存在,知:「于我內睡眠不存在。」而知未生之睡眠生起,又知已生之睡眠滅盡,又知已滅盡之睡眠,于未來不再生起。
或于內悼悔存在,知:「于我內悼悔存在。」或于內悼悔不存在,知:「于我內悼悔不存在。」而知未生之悼悔生起,又知已生之悼悔滅盡,又知已滅盡之悼悔,于未來不再生起。
或于內疑惑存在者,知:「于我內疑惑存在。」于內疑惑不存在者,知:「于我內疑惑不存在。」而知未生之疑惑生起,知已生之疑惑滅盡,又知已滅盡之疑惑,于未來不再生起。
如是,或于內法,觀法而住;又于外法,觀法而住;又于內外法,觀法而住。或于法,觀生法而住;又于法,觀滅法而住;又于法,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法」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
諸比丘!比丘如是則于五蓋法,觀法而住。
(南傳長部二 大念處經 283-286)
諸比丘!比丘如何于法隨觀法而住耶?曰:于此,比丘于五蓋法隨觀法而住。比丘如何于五蓋法隨觀法而住耶?諸比丘!于此,比丘內存有愛欲而知:「予內存有愛欲,」若內無愛欲而知:「予內無愛欲。」未生之愛欲生起者,其知之;已生之愛欲舍離者,其知之;所舍離之愛欲于未來不生者,其知之。又,于內有瞋恚而知:「予內有瞋恚,」內無瞋恚而知:「予于內無瞋恚。」有未生之瞋恚生起者,其知之;有已生瞋恚之舍離者,其知之;所舍離之瞋恚于未來不生者,其知之。于惛沈、睡眠、掉悔、及疑,亦如是。如是,于內法隨觀法、于外法隨觀法于內外法隨觀法而住。于法隨觀集法而住,于法隨觀滅法而住,于法隨觀集滅之法而住。彼現「法存在」之念,如是資其慧、資其思念。彼無有依止而住,不執著世間。如是,
比丘于五蓋法隨觀法而住。
(南傳中部一 念處經78-79)
五蓋,梵語 pa.ca āvaranāni。蓋,覆蓋之意。謂覆蓋心性,令善法不生之五種煩惱。諸煩惱皆有蓋之義,此五者于無漏之五蘊能爲殊勝障礙,即貪欲與瞋恚能障戒蘊,惛沈與睡眠能障慧蘊,掉舉與惡作能障定蘊,疑者疑于四谛之理,故唯立此五者爲蓋。
禅修時五蓋的生起皆有其原因,所謂的知己知彼,才能夠製敵機先,了解五蓋生起的行相、特相、因相,采取正確對治方法五蓋才能盡除。 (一)貪欲蓋(梵 rāga-āvarana),執著貪愛五欲之境,無有
厭足,而蓋覆心性。五欲之境,即:
1.色欲(梵 rūpa-kāma),謂男女之形貌端莊及世間寶物玄、黃、朱、紫等種種妙色,能使衆生樂著無厭。
2.聲欲(梵 .abda-kāma),謂絲竹與環佩之聲及男女歌詠等聲,能使衆生樂著無厭。
3.香欲(梵 gandha-kāma),謂男女身體之香及世間一切諸香,能使衆生樂著無厭。
4.味欲(梵 rasa-kāma),謂各種飲食肴膳等美味,能使衆生樂著無厭。
5.觸欲(梵 sprastavya-kāma),謂男女之身有柔軟細滑、寒時體溫、熱時體涼及衣服等種種好觸,能使衆生樂著無厭。
綜觀五欲中對男女的形貌、音聲、體香、柔軟細滑觸是最爲強烈而難以自拔的,因此其對治的方法爲不淨觀及墓園九想觀,且男觀男屍相;女觀女屍相,以卻除對男女及自身相的貪染,斷除對身體的染著及此身爲「我」的迷思,是邁向初果斷身見重要方法之一,其貪欲蓋的行相是受用五妙欲;貪染沈溺是其特相;對外境擴散執取是其因相。
(二)瞋恚蓋(梵 pratigha-āvarana),于違情之境上懷忿怒,粗重蓋覆心性。瞋,爲修學佛道上最大之障害,經論中常誡之,如大智度論卷十四(大二五 .一六七中):
「瞋恚其咎最深,叁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爲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而瞋恚心的對治方法即是慈心觀,慈愛衆生並給與快樂,如能更進一步則修習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擴大圓滿對一切衆生的慈悲不害,使身心柔軟祥和增益禅修的提升,其瞋恚蓋的行相是瞋悶不喜;身心熱惱是其特相;違背己情是其因相。
(叁)惛眠蓋(梵 styāna-middha-āvarana),又作睡眠蓋。惛沈與睡眠,皆使心性無法積極活動。對治惛眠蓋的方法即是光明想,善持光明想、善攝持光明想,破除暗鈍不明回歸于漸失之所緣相,其惛眠蓋的行相是惛沈睡眠;令心沈昧是其特相;于內過分收攝是其因相。
(四)掉舉惡作蓋(梵 auddhatya-kaukrtya-āvarana),又作掉戲蓋、調戲蓋、掉悔蓋。心之躁動(掉),或憂惱已作之事(悔),皆能蓋覆心性。其對治的方法爲數息觀,收攝心于一境,使身、心止息。其掉悔蓋的行相是掉舉惡作;心浮動不安是其特相;過份精進是其因相。
(五)疑蓋(梵 vicikitsā-āvarana),于法猶豫而無決斷,因而蓋覆心性。其對治的方法爲緣起觀,觀順逆之十二因緣,認識叁世因果相續,破除對于我、法之斷見、常見,其疑蓋的行相是前後想不一;猶豫不決是其特相;愚癡(于法不明)是其因相。
清楚的知道任何一蓋的生起;清楚的知道任何一蓋的滅盡;對治且知道已滅盡之五蓋于未來不再生起。于內五蓋所生之因相,觀法而住;于外五蓋所生之行相,觀法而住;于內外五蓋所生之特相,觀法而住;于五蓋之行相生起,觀生法而住;于五蓋之因相滅盡,觀滅法而住;觀五蓋之行生因滅,觀生滅法而住,這些依法的觀察自然會有「法是存在」的念頭,但此法是藉助、資助開發智能與止觀的渡河船筏一樣,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應當無所依而住,且亦不執著世間之任何物而住,這才是修習法念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