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薄塵篇 五、四念處、七覺支 5-3《心念處》

  5-3《心念處》

  心念住(梵 citta-smrty-upasthāna,巴 cittecittā nupassī viharat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又作心念處。即觀能求

  心之生滅無常,並觀其共相,以對治常顛倒。

  然,諸比丘!比丘如何于心觀心耶?于此,諸比丘!

  比丘心貪者,知:「心貪。」

  又心,離貪者,知:「心離貪。」

  又心,瞋者,知:「心瞋。」

  又心,離瞋者,知:「心離瞋。」

  又心,癡者,知:「心癡。」

  又心,離癡者,知:「心離癡。」

  又心,集中者,知:「心集中。」

  又心,散亂者,知:「心散亂。」

  又心,廣大者,知:「心廣大。」

  又心,狹小者,知:「心狹小。」

  又心,有上者,知:「心有上。」

  又心,無上者,知:「心無上。」

  又心,有定者,知:「心有定。」

  又心,無定者,知:「心無定。」

  又心,解脫者,知:「心解脫。」

  又心,未解脫者,知:「心未解脫。」

  如是,或于心,觀心而住;又于外心,

  觀心而住;又于內外心,觀心而住。

  或于心,觀生法而住;于心,

  觀滅法而住;又于心,觀生滅法而住。

  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心」之思念現前。

  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

  諸比丘!比丘如是于心觀心而住。

  (南傳長部二 大念處經282-283)

  諸比丘!比丘如何于心隨觀心而住耶?于此,比丘有貪欲心而知:「有貪欲心。無貪欲心而知:「無貪欲心;」有瞋恚心而知「有瞋恚心,」無瞋恚心而知「無瞋恚心;」有愚癡心而知「有愚癡心,」無愚癡心而知「無愚癡心。」攝心而知「攝心,」散心而知「散心,」高廣心而知「高廣心,」非高廣心而知:「非高廣心。」有上心而知:「有上心,」無上心而知:「無上心,」定心而知:「定心,」非定心而知:「非定心,」解脫心而知:「解脫心,」非解脫心而知:「非解脫心。」

  如是,于內心隨觀心,于外心隨觀心,于內外心隨觀心而住。于心而隨觀集法,于心而隨觀滅法,于心而隨觀生滅之法而住。彼現「心存在」之念,如是資其慧、資其思念。彼無有依止而住,不執著世間。如是,比丘于心隨觀心而住。

  (南傳中部一 念處經77-78)

  心,梵語 citta 之意譯。音譯作質多。又作心法、心事。指執取具有思量(緣慮)之作用者。是心王及心所法之總稱。相對于色(物質)、身(肉體)而言。相當于五蘊中之受、想、行、識等四蘊。身與心爲相輔相成之關系,不論任何一方皆不能單獨存在,然依實踐之方法而言,心是身口發業的主導者,心雜染;則身口雜染,心清淨向上;身口亦清淨向上,心爲一切事物之根本,亦爲迷妄之根本,底下依八對十六種心,分別說明如何于心觀心而住:

  1.貪心,與貪相應及貪所系屬之心,是爲有貪心;而不與貪相應之余善心及無覆心,是爲離貪心。

  2.瞋心,逢違逆緣(不順心)而心起瞋恨,是爲有瞋心;逢違緣而心不瞋恨不記心而住,是爲離瞋心。

  3.癡心,結使不從智生,從狂惑生,爲有癡心;于諸理事明解爲性,對治愚癡作善爲業,爲離癡心。

  4.攝心,心專注于一境,令不昏沈散亂,是爲攝心;心馳騁六塵,散動而不能止住一處,是爲散心。

  5.大心,于戒定慧轉上轉勝而修彼心,是爲廣大心;于戒定慧不求勝進轉趨下劣,是爲狹小心。

  6.上心,于戒定慧增勝上進以致圓滿,是爲上心;于戒定慧怠守不進,是爲無上心。

  7.定心,止息妄念雜慮,令心住于一境,是爲定心;心恒馳攀緣六塵之境且暫住之,是爲無定心。

  8.解脫心,由諸煩惱束縛中解放,而超脫迷苦之境地,爲解脫心;于諸欲境煩惱未脫未離,爲未解脫心。于內之貪瞋癡令不生,觀心而住;于外之身口令不造業,觀心而住;于內外之身口意令圓滿清淨,觀心而住;觀心生之一切善法令住令增上,觀生法而住;觀心生之一切惡不善法令滅不生,觀滅法而住;觀心生之一切善惡法滅惡揚善,觀生滅法而住。這些依心的觀察自然會有「心是存在」的念頭,但此心是無常多變非依止之處,應當無所依而住,且亦不執著世間之任何物而住,這才是修習心念處的目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