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塵篇
五、【四念處與七覺支】
四 念 處 菩 提 分
------------<一乘道>------------
「諸比丘!有此一乘道,能使衆生清淨、超愁悲、滅苦憂、證得正理、現證涅槃,謂四念處。以何爲四耶?
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于受觀受……于心觀心……于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諸比丘!有此一乘道,能使衆生清淨、超愁悲、滅苦憂、證得正理、現證涅槃,謂四念處。」 (南傳相應部五 第叁念處相應322-323) (北傳雜阿含經二四、二O(大正藏二、一七四b))
世間的道路可說是無法計數,不論是人行的、車行的、船行的、畜牲行的、鳥行的、魚行的、昆蟲行的……,一切的道路皆因有情衆生的活動而開辟出來,這些道路辜不論要去往何方,但最終的目的地都是趨向五欲樂 (色、聲、香、味、觸及財、色、名、食、睡 ),在這條追求五欲樂的顛波坎坷道路中,樂少苦多且貪憂從不曾間斷,因貪憂而有善惡業行,善惡的業行導致了六道的輪轉,如果來歸類世間所有的道路,可歸類成二種道路:
1.無止境的──輪回道路:這條道路可分二個部份說明,一是不用花費時間去學習或去修煉,只要放縱、放逸自己盡情的沈湎于五欲樂,墮落與不善則相繼隨之,此相應于下叁惡道;另一是需要花費時間與身體力行,從道德與戒善法的把持與自製下,努力去惡行善而自淨其意,此相應于上叁善道。此善、惡二道是貪憂所引導而産生,是相應于有「我」的無明狀態,「我」不滅;則相續「識」生,生生不滅所以輪回永無止境。 2.有止境的──涅槃道路:輪回的原因是「我」不滅,但有情衆生是習慣有「我」的,就像熏香長時熏染于衣服一樣,如無適當方法是無法去除熏香的,而四念處是唯一能夠洗滌、去除,能使衆生清淨、超愁悲、滅苦憂、證得正理、現證涅槃的方法。且四念處是八正道之前行(正見爲前導),四念處亦如暗夜中照亮道路的明燈,所以他亦是照亮八正道前、中、後全程的明燈。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憍薩羅園,薩羅婆羅門村。于此,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彼諸比丘應諾世尊曰:「大德!」世尊曰:「諸比丘!諸新參比丘,出家未久,新接受此法、律者,諸比丘!汝等應勸導使修習四念處而住。以何爲四耶?[當說:]
「友等!汝等于身觀身而住,爲如實知身,應熱誠、正知、一趣、心清淨、得定、心一境。于受觀受而住,爲如實知受,應熱誠、正知、一趣、心清淨、得定、心一境。于心觀心而住,爲如實知心,應熱誠、正知、一趣、心清淨、得定、心一境。于法觀法而住,爲如實知法,應熱誠、正知、一趣、心清淨、得定、心一境。」
諸比丘!諸有學比丘,尚未獲得心,以志求無上安穩而住者,于身觀身而住,爲偏知于身,熱誠、正知、一趣、心清淨、得定、心一境。于受觀受而住……于心觀心而住……于法觀法而住,爲偏知于法,熱誠、正知、一趣、心清淨、得定、心一境。
諸比丘!諸漏盡之阿羅漢比丘,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舍重擔而獲得己利,盡有結之正知解脫者,尚且于身觀身而住,熱誠、正知、一趣、心清淨、得定、心一境,而離身之系。于受觀受而住……于心觀心而住,于法觀法而住,熱誠、正知、一趣、心清淨、得定、心一
境,以離法之系。
諸比丘!諸新參比丘之出家未久,新接受此法、律者,亦宜勸導使修習此四念處而住。」 (南傳相應部五 第叁念處相應 327-328) (北傳雜阿含經二四、一七(大正藏二、一七叁c)
「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迩。」要站在山頂上眺望瑰麗大地,你就必須從山腳下起步開始往上爬;要親睹在遙遠莊嚴的古城,你就必須從起點邁步前行,同樣的道理要完成四聖谛與八正道,他的起點即是──四念處。爲何是四念處呢?因爲它的操作方法是我們可以直接接觸、感受的身與心,身是感官生受之依處;而心是觸受後生法之依處,所以一切法門如果離開了身心,或偏于一邊,依靠著臆想、猜想而毫無邊際的天馬行空,則易落入玄學、哲學乃至形上學的範疇,對解脫生死是背道而馳的,因此新學或著是新參比丘,如果想于陌生且不熟悉的法門中尋求得出路,最初的下手入門處就是四念處。于身、受、心、法應如實知,應熱誠、正知、一心、心清淨、得定、心一境。
初果乃至向阿羅漢的有學比丘,在尚未獲得安穩之阿羅漢果而住時,必須持續地于四念處之身、受、心、法,爲圓滿遍知,所以應熱誠、正知、一心、心清淨、得定、心一境,以圓滿完成最上之阿羅漢果位。
已漏盡之阿羅漢正知解脫者,還是必須于四念處之身、受、心、法觀而住,持續地熱誠、正知、一趣、心清淨、得定、心一境,以保持離卻對法之系縛。
由此可更清楚的認識到四念處是八正道之重要行門,若無四念處則無解脫生死與取證涅槃,所以四念處是八正道之前行,亦是照亮、完成八正道前、中、後全程的明燈。
------------<依戒立戒,叁重修習>------------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林之給孤獨園。
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願大德世尊爲我略說示法要。我聞世尊之法,獨靜居、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
「于此有一類之愚人,若如是請我說法者,我則得做思惟。」
「大德世尊!願爲我略說法,我悟世尊所說之義,當爲世尊所說之相續者。」
「比丘!然則汝于善法之初應當清淨,何爲善法之初耶?戒之悉皆清淨,與見之正直。比丘!汝若于戒悉皆清淨且得見正直者,比丘!汝則依戒立戒,叁重修習四念處。以何爲四耶?
比丘!汝于內,于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于外,于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于內外,于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于內,于受……于外,于受……于內外,于受觀受……乃至……于內,于心……于外,于心……于內外,于心觀心……乃至……于內,于法… …于法,于外,于法……于內外,于法觀法,熱誠、正
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比丘!汝依戒立戒,如是修習此四念處者,比丘!汝則可期與日夜俱善法之增長,[不期]損滅。」 時,彼比丘歡喜、隨喜世尊之所說,則從座起,禮敬世尊,右繞離去。
時,彼比丘獨靜居,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善男子以離家而出家之本義,于現法究竟無上之梵行,以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彼比丘成爲阿羅漢之一。
(南傳相應部五 念處相應 325-326) (北傳雜阿含經二四、叁二(大正藏二、一七六a))
于前說明可體認到修習四念處的重要性與關鍵性,但修習四念處有一重要前提必須先建立,否則一切的修習就像在邪曲的道路上或軌道上行走一樣,永遠無法正確到達目的地甚至迷失方向,底下分二部份來說明四念處之前提,他是善法之初所以應當先清淨: (一)戒之悉皆清淨:五戒、八戒、十戒乃至具足戒,一切
的戒法的成立是離不開身、口、意這叁部份,以四根本戒殺、盜、淫、妄來說皆是外顯可見的身、口業,但殊不知意業才是身、口業的主宰者,因此戒律的持守不以外顯易見的身、口業爲依歸,應以意業(心)清淨爲持守的最高標准,並配合著出離心及解脫心來持守,才能達到圓滿而無過失的戒清淨。另外持戒應秉持著戒自而不戒他、不害自亦不惱他、不自高不貶抑他,最後必須回向于舍,以免不自覺的落入戒禁取見中而不知覺。
(二)見之正直:正直,謂方正質直,即指遠離邪曲之心。正見,梵語 samyag-drsti,巴利語 sammā-ditthi。如實了知世間與出世間之因果,審慮諸法性相等之有漏、無漏慧,稱爲正見。正見可分爲:
(1)有漏正見,又作世俗正見。即與意識相應之有漏善慧,系有漏有取者,故轉向善趣,招未來可喜所欲
之果。
(2)無漏正見,又作出世間正見。即盡無生智所不攝之意識相應善慧。
遠離或有或無之邪見,而采取持平正中之見解,如遠離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見。五見,梵語 pa.ca-drstayah。又作五染汙見、五僻見、五利使。指在根本煩惱中之五種惡見。即:
(1)薩迦耶見(梵 sat-kāya-drsti),譯作有身見、僞身見、壞身見、身見。即自執有「我」之存在,稱爲
「我見」,而以爲此屬于我,則稱「我所見」。
(2)邊執見(梵 anta-grāha-drsti),又作邊見。爲偏執于極端一邊之見解;如謂我死後仍常住不滅,此稱爲常見(有見);謂我死後則斷絕,此稱爲斷見(無
見)。
(3)邪見(梵 mithyā-drsti),爲否定因果道理之見解。
(4)見取見(梵 drsti-parāmar.a),即執著錯誤之見解以爲真實者。
(5)戒禁取見(梵 .īla-vrata-parāmar.a),又作戒取見、戒盜見。即視不正確之戒律、禁製等,爲可達涅槃之戒行,此種執著即稱爲戒禁取見。
眼睛如果蒙上了一層紗或一塊霧鏡,眼前的景色及道路就無法清楚的看見,因此正確知見的建立,是關乎著全程修習道品法的重要關鍵。
如果于戒悉皆清淨且已得見正直者,則依戒立戒,叁重修習四念處,而所謂的叁重?
一是于內;二是于外;叁是于內外。
所謂的內外即是內因外緣,凡能直接産生結果的內在原因,稱爲內因;能間接助長結果形成的外在原因,稱爲外緣,于四念處之身、受、心、法于內作觀,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于外作觀,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個別操作熟悉後再于內外交互作觀,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而四念處之身、受、心、法的作觀法將分別詳述于後。
《薄塵篇 五、四念處、七覺支 5 四念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