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兩翼篇 四、四正勤、四如意足 4-1-2 令斷勤(律儀斷)

  4-1-2《令斷勤》(律儀斷)

  (二)名律儀斷,謂于已生惡不善法爲令斷故,生欲、策勵,乃至廣說。 由于已生惡不善事,應修律儀令其斷滅,不應忍受,由是因緣,名律儀斷。 (瑜伽八 正斷相應(113.001))

  惡不善法令斷故,在此簡稱令斷勤。若是惡不善法已經發生了,不應隱藏忍受,應該以戒律的儀軌範如法忏悔,防範未來繼續發生,這稱之爲律儀斷。

  若時已生惡不善法,先已和合,爲令斷故,發起希願:我當于彼一切一切皆不忍受,斷滅、除遣,是名于諸已生惡不善法,爲令斷故生欲。

  (瑜伽八 正斷相應(113.001))

  惡不善法發生後,不是傷害自己或就是傷害他人,甚至自他兩害,一般在事後歉疚追悔,如能生起慚愧心依戒律來斷滅、除遣,是斷滅惡不善法重要的一步,應發起希願誠心忏悔,當下立誓不再違犯,于纖細罪亦是隨犯隨忏不覆藏,如此身心才能安穩,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發慧。斷除惡不善法要如何策勵、如何發勤精進,

  底下分二部份來說明:

  又若行于過去境界,如是行時,不令煩惱緣彼生起;設複失念,暫時生起而不忍受,速能斷滅、除遣、變吐。如緣過去,若行未來,當知亦爾。如是未生惡不善法,能令不生,生已能斷,是名策勵。

  若行現在所緣境界,如是行時,不令煩惱緣彼生起;設複失念,暫時生起而不忍受,速能斷滅、除遣、變吐。如是未生惡不善法,能令不生,生已能斷,是名發勤精進。

  (瑜伽八 正斷相應(113.001))

  煩惱的生起是過去的境界影響著現在,現在又影響著未來,過去惡因緣煩惱盡可能的不令生起,如果一時失念或暫時生起,亦不應忍受而盡速斷滅排遣他,就像口中含有致命的劇毒一般,速速地將其吐出。因此策勵自己不再緣過去、未來境界的惡不善法能令不生,生起了亦速速斷滅;如果是緣現在境界,更應發勤精進讓未生惡不善法,能令不生,生已能斷。

  又或有惡不善法,唯由分別力生,非境界力;或有惡不善法,由分別力生,亦境界力。唯由分別力生非境界力者,謂于住時,思惟過去、未來境界而生于彼。由思惟力生亦境界力者,謂于行時,緣現在境界而生于彼,

  當于爾時,決定亦有非理分別。

  當知此中惡不善法,唯由分別力生非境界力者,彼若未生能令不生,生已能斷,是名策勵;

  若由分別力生亦境界力者,彼若未生能令不生,生已能斷,是名發勤精進。 (瑜伽八 正斷相應(113.001))

  過去及未來二境界,皆沒有境界現在前,唯有自己憶念、思慮分別,因此唯有分別力而無境界力生惡不善法,策勵自己不讓過去、未來非理分別,未生能令不生,生已能斷;而現在所發生的境界與非理分別,則應發勤精進使未生能令不生,生已能斷。

  又于下品、中品諸纏,其未生者欲令不生,其已生者欲令永斷,故自策勵。

  于上品纏,其未生者欲令不生,其已生者欲令永斷,發勤精進。

  (瑜伽八 正斷相應(113.001))

  總的來說,較爲遠疏的煩惱--下品、中品諸纏煩惱,應時時策勵自己令未生者欲令不生,已生者欲令永斷;較爲粗重的上品諸煩惱,應當下發勤精進,速能斷滅、除遣、變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