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表 2-1》,我們可以先大略的了解,五根、五力與四聖谛、八正道相互之間的關系。原來五根、五力是在述說著,如何圓滿完成八正道的五個重要元素。經典上有以堂閣衆材,來譬喻五根、五力之間的關系。另外我再以兩個譬喻來說明,來加深大家對五根、五力更深刻的認識,以及方便我在後面幾個章節的引申敘述。
四 聖 谛 菩 提 分
3-1【四聖谛】
時。福貴禮佛足已。于一面坐。佛漸爲說法。示教利喜。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爲大患.不淨.穢汙。上漏爲礙。出要爲上。時。佛知福貴意。歡喜柔軟。無諸蓋.纏。易可開化。如諸佛常法。即爲福貴說苦聖谛。苦集.苦滅.苦出要谛。時。福貴信心清淨。譬如淨潔白疊。易爲受色。即于座上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見法得法。決定正住。不墮惡道。成就無畏。而白佛言。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唯願如來聽我于正法中爲優婆塞。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叁)
一般人對于自己沒有利益的事情,大都會不感興趣甚至默然,但如何求得財富幸福,健康長壽、容貌俊美,卻是趨之若鹜,所以佛陀說法定先說福善法。布施與持戒可說是生天之因,且天之壽、天之容貌、天之娛樂、天之受用,都超越人間許多,天之福報雖大,但總有福盡的一天,五衰相現時身心産生大怖畏、大恐懼,許多都往下界生(畜生道乃至地獄),而人世間的苦難更是叢叢,終究原因皆出于欲望與執著,心的染著,使身、口不淨、穢汙。這些都是解脫涅槃的障礙,而出離世間是唯一的方法,什麼方法呢?-四聖谛。
了解四聖谛就等于了解解脫涅槃的方法,但要如何了解四聖谛呢?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時須達長者往詣佛所,稽首佛足,于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此四聖谛,爲漸次無間等?爲一頓無間等」?佛告長者:「此四聖谛,漸次無間(等),非頓無間等」。佛告長者:
「若有說言:于苦聖谛未無間等,而于彼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無間等者,此說不應。所以者何?若于苦聖谛未無間等,而欲于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無間等者,無有是處。猶如有人,兩細樹葉連合爲器,盛水持行,無有是處。如是于苦聖谛未無間等,而欲于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無間等者,無有是處。譬如有人,取蓮華葉連合爲器,盛水遊行,斯有是處。如是長者!于苦聖谛無間等已,而欲于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無間等者,斯有是處。是故長者!于四聖谛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北傳雜含434(四叁五))
須達長者請教佛陀,四聖谛,是漸次無間等?還是一頓無間等,何謂無間等呢?前後二念之間,念念生滅,剎那不停,無有間隔,稱爲無間;前念與後念的心與心所之數,雖有增減,而各自之體用同等一樣,並無一法而二體並起者。前念、後念各爲一而相等者,即稱爲等。簡單說就是心念前後相續不斷。
佛陀回答四聖谛,是漸次無間等,非頓無間等。也就說苦、集、滅、道的學習與了解,是依次第順序環環相扣,逐步去了解學習的。並非先從苦谛跳躍至道谛,或僅學習道谛而其它擱置。
佛陀說了譬喻,有人找小細片的樹葉,拼湊連合在一起想盛水而行,但因縫隙太多,很快盂漏滲水;如果采用大面積的蓮葉連合在一起,因葉間密合較好可以盛水而行。接著佛陀又說了另外一個譬喻:
如須達長者所問,有異比丘問,亦如是說。唯譬有差別:「如有四登階道,升于殿堂。若有說言:不登初階而登第二、第叁、第四階,升堂殿者,無有是處。所以名何?要由初階,然後次登第二、第叁、第四階,得升殿堂。如是比丘!于苦聖谛未無間等,而欲于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無間等者,無有是處。譬如比丘!若有人言:以四階道升于殿堂,要由初階,然後次登第二、第叁、第四階,得升殿堂,應作是說。所以者何?要由初階,然後次登第二、第叁、第四階,升于殿堂,有是處故。如是比丘!若言于苦聖谛無間等已,然後次第于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無間等者,應作是說。
所以者何?若于苦聖谛無間等已,然後次第于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無間等者,有是處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北傳雜含435(四叁六))
如異比丘問,阿難所問亦如是說。唯譬差別:佛告阿難:「譬如四隥梯升于殿堂。若有說言:不由初隥而登第二、第叁、第四鄧,升殿堂者,無有是處。如是阿難!若于苦聖谛未無間等,而欲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無間等者,此不應說。所以者何?若于苦聖谛未無間等,而于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無間等者,無有是處。譬如阿難!由四梯升于殿堂。若有人言:要由初鄧,然後次登第二、第叁、第四鄧,升殿堂者,此所應說。所以者何?要由初鄧,然後次登第二、第叁、第四隥,升殿堂者,有是處故。如是阿難!于苦聖谛無間等已,然後次第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無間等者,斯有是處」。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北傳雜含436(四叁七))
這個譬喻可說是更顯而易見了!不論您用走的、爬的、跳的或是滾的,階梯無論如何,都必須從最初階行往最高階。對苦谛的五蘊、六入處苦乃至叁苦八苦,不了解不深入,對苦谛的認識就無法無間等。對苦之集起原因;對一切緣所起之法,終歸于滅,不深入不了解,就不會行往尋求滅苦的方法。
深入了解四聖谛後,對透入觀察十二緣起,是有相當重要相互關系,這將于末章節一一述說,底下依次分別述說四聖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