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架構篇 二、五根、五力 2-2《五力》

  五 力 菩 提 分

  2-2【五力】

  「彼信力,當知是四不壞淨。精進力者,當知是四正斷。念力者,當知是四念處。定力者,當知是四禅。慧力者,當知是四聖谛」。

  (北傳雜含687(六七五))

  五力與五根的修行內容中,除了信力 (四不壞淨)與信根(四預流支)外,其它四部分均無有差異,而且是相通的。而這兩者之間,可以用兩個理趣,來說明他們互相之間的關系。

  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稱爲一耶?諸比丘!與西水是。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稱爲一。

  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稱爲二耶?諸比丘!彼洲之北水與南水是。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稱爲二。

  諸比丘!如是,信根即信力,信力即信根;精進根即精進力,精進力即精進根;念根即念力,念力即念根;定根即定力,定力即定根;慧根即慧力,慧力即慧根。

  諸比丘!比丘對五根修習、多修者,則諸漏盡,依之而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于現法自現證、證知,具足而住。」

  (南傳相應部六 根相應38-39)

  這段經文是在說明五根與五力之間的關系,以河流之流向有二個理趣,一條東方河流水流向西方,我們無疑的知道西方的河水是來自東方河水,所以西水即東水;東水即西水,五根即五力;五力即五根,他的流稱爲一。

  北方源頭水,流向南方下遊水,我們可知下遊水因源頭水而有;源頭水浚輸了下遊水,因此我們可以分別說,這是源頭水(五根),這是下遊水(五力),而有二個流稱。

  另外在《表 2-3》樹比喻中,繁茂碩大的樹木,是從小樹苗不斷灌溉滋養而成,沒有小幼苗的落地生根(五根),用心去灌溉栽培,是不可期待看見,矗立于大地的巨樹(五力)。在巨樹的形成當中,必須配合二種力來圓滿完成。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種力,何等爲二?謂數力,及修力。何等爲數力?謂聖弟子空閑、林中、樹下,作如是思惟:身惡行,現法、後世受于惡報。我若行身惡行者,我當自悔,教他亦悔我,大師亦當悔我,大德梵行亦當悔我,以法責我,惡名流布;身壞命終,當生惡趣泥犁中。如是現法、後報身惡行斷,修身善行。如身惡行,口、意惡行亦如是說,是名數力。何等爲修力?若比丘學于數力,聖弟子數力成就已,隨得修力;得修力已,修力滿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北傳雜含673(六六一))

  數力,就是時常地關照自己的身、口、意,依于戒、立于戒,不染習諸欲,又不造諸惡業;縱然有苦亦有憂,或淚流滿面,亦力修圓滿清淨梵行!

  離諸欲的染著,對初修行者來說,有如逆水行舟,不是一蹴能成的,而是不斷地與往昔之習慣或觀念,不斷地沖撞與調整,讓舊有的不善習性逐漸消磨,久而久之就能融入戒律的生活規範中,身心安定,少欲知足,無畏無懼了。數力成就已,隨得修力,何謂修力? --即四念處

  另外在瑜伽師地論、力相應篇中提到,數力亦可名爲思擇力。略于一切現法、後法諸惡行中,深見過已,能正思擇,息諸惡行,修諸善行,名思擇力。當知此力,能成二事:

  一者、能往人、天善趣,二者、能往現法涅槃。又此能與修習力攝,修諸念住爲所依止,由此爲依,能正修習四念住等菩提分法。當知此修,名修習力。

  又思擇力,能與叁處羞恥爲伴。何等名爲叁處羞恥?

  一者、他處羞恥,謂作是思:若我作惡,當爲世間有他心智,諸佛世尊,若聖弟子、若諸天衆信佛教者共所呵毀,是名第一處思擇力。

  二者、自處羞恥,謂作是思:若我作惡,定當爲己深所呵毀,何有善人爲斯惡行!是名第二處增上力。

  叁者、法處羞恥,謂作是思:我若作惡,便爲障礙于善說法毗奈耶中所修梵行;此法若有,便壞梵行,是名第叁處思擇力。

  如是羞恥,當知叁處以爲增上:一、世增上,二、自增上,叁、法增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聖弟子學數力成就已,貪、恚、癡若節若盡。如是聖弟子依于數力,盡立數力,隨得修力;得修力已,修力滿足」。如上說,差別者:「何等爲修力?謂修四念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北傳雜含674(六六二)675(六六叁))

  身、口、意,依于戒、立于戒,不染習諸欲及諸惡業,數數串習後,逐漸地削薄弱化自我之貪、恚、癡,就像有枝節之植物,一節一節地被削砍殆盡,這其中粗重者可盡滅,但微細者只能說是降伏不現前,數力之修習可說是量的修習,所謂量即由粗塵性乃至中塵性行者,依四修來成就數力:

  (一)得修,即欲得未生之諸善法而作意修習。

   (二)習修,即欲令已生之善法堅住不忘而作意修習。

  (叁)除去修,又作除遣修。即欲令未生之諸不善法不致生起而作意修習厭患等諸對治門。

  (四)對治修,即欲斷除已生之諸不善法而作意修習。

  質得修習則需進一步的進入到修力──四念處。所謂質即由薄塵行乃至取證斷滅無余,同樣依四修來成就修力:

  (一)順入修,依數力隨得修力以滿足其業。

  (二)無余修,依數力所得之戒德與四念處二種之資糧具修而無遺。

  (叁)無間修,精進勇猛而無剎那荒廢修行,心心相續,不以余業間斷,不以貪、瞋諸煩惱間隔。 (四)長時修,于未得有余涅槃前無間斷修習,于有余涅槃至無余涅槃之間亦無間斷修習,以離對法之系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