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心

  菩提心

  若是沒有將悲心與空性並重修持,即便是修持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的瑜伽,也無法進入遍知的道路。就好像沒有菩提心、空性而修持圓滿次第,或是氣脈,許多外道外教也是有的,而佛教的特殊就在于,不論作任何修持,皆持有菩提心與空性。若是能夠將前行、正行、結行完整的修持,才能真正進入正遍知佛果。

  要完整菩提心,首先要具備慈心與悲心,在此首先要講慈心。慈心就好像一位好的母親,當然不是每個母親都好,不過可以先這麼想,一位好的母親,一定對孩子是慈愛的、是關愛的,爲了孩子幸福、快樂,無在乎身體的辛勞,甚至犧牲性命也要拼命爲孩子獲得受用資財。當然這是指好的母親而言,要是不好的母親,除了打孩子以外,大概不會關愛孩子。就像這個比喻,如虛空般的無盡衆生沒有一個不曾做過我們母親。一些過去曾經是母親,一些現在正是父母,一些未來即將是父母,一切衆生叁時都是父母,因此對這叁時爲父母的等虛空衆生,生起「若都能獲得快樂!」這種無造作的想法,甚而爲了衆生真正獲得快樂,將自己身體,資財,以至叁時所造一切善業,爲了利益如母的一切衆生而回向,這種將善業盡回向給衆生獲得福樂的思想行爲,即是慈心。將這樣的發心不斷增長,直到有一日,慈心便能成爲慈無量心。就像母親非常愛著孩子,甚至孩子有錯誤也看不到,總想著「我的兒子學習最好」「我的兒子品行最好」一樣,當有慈無量心時,便不會見到衆生的錯誤、過患,只見到衆生的功德善心即會生起。

  若有這樣的心,就算衆生迫害我們,欺侮我們,也不會真的有傷害,並能將之轉爲慈心的修持,成爲轉惡緣爲菩提道的修持。因此,父母親人,朋友眷屬,困難苦樂如何發生,便能互相幫助互相利益。因爲一切衆生無一不是我們的父母、親人、朋友,所以讓他們都幸福快樂,並且用方法使他們幸福快樂是很重要的。以上是修習慈心的正面方法。反面方法,我們知道慈心的反面即是嗔心,也是與善業相違背的。嗔心就像火,一旦燃燒,所有善法都會燒盡。因此嗔心如火這道理不可不知道。經典中也說,就算貪欲如山高,一刹那的嗔心也比之力量更大。過去有一位噶當巴的格西來問嘉瓦喇嘛,說慈心要如何生起,嘉瓦喇嘛回答,就像愛自己孩子一樣的去愛一切衆生。也有位上師說,我們要是吃得飽,朋友們也不生氣的話,有時就會生起一點慈心。事實上慈心並非如此,那是要無分別的對衆生慈愛,但是一開始要無分別的對衆生慈愛不容易,所以首先要從父母、喜愛的人、親近的人、自己容易生起慈心的對象練習,漸漸的範圍就越來越大,心也越熟練,而漸漸能生起大慈心。這是慈心的部分。

  再說到悲心,也有正面反面兩種,首先講正面,悲心是什麼呢,就是希望衆生都脫離痛苦的心即是悲心。是依止著一些不悅意的境,比如說會令人難過的境,會使人産生悲心。但是這樣的悲心並不是嘴上說的悲心,而是由心底生起的悲憫。這裏有個故事是說,過去有位修行者,抓著一只山羊要拉去宰殺,想要供養肉的荟共,他抓著山羊的胡子拉著走,山羊就哀嚎著叫,一旁的鄰人看到了,這個行者就趕快解釋,這只羊的胡子太長了,不割掉一些它不能吃草。他嘴上說著好像很有悲心的話,但心中卻盤算著要殺這只羊,這種就是口是心非的悲心。所以悲心就是不光只是嘴上說要真正舍棄只想著自己的心。過去西藏的那些老牛老馬,那真是只有被殺的份,一些人心想,可憐啊這麼老了,把它殺了吧!心中像是有悲心,卻做著害命的行爲,這是不對的。不是爲了自己私欲找借口,要是思想與行爲二者都一致的慈悲一切才是重要的。另一方面,慈悲要無偏私,有偏私即不成爲慈悲,只對自己的孩子親人好,對別人就去欺侮欺騙,這不能算是菩薩特殊的行持。一個菩薩的慈悲,是無偏私的,因爲就算是一個畜生,也會有具偏私的慈悲。因此我們要修慈悲、學菩提心,爲一切衆生,獲殊勝解脫,以致究竟佛果遍知果。如此發起慈悲心、菩提心,非凡夫心的對衆生不以爲敵不以爲凡。若能思維衆生都是父母,就不會對衆生有敵意,我們也能生起感恩的心,自然敵意就會消除。又對衆生不起平凡想,以顯來說即是要思維一切衆生都有如來藏,由密而言一切萬象皆是本尊,因此不可輕視衆生。

  菩提心是重要的,尤其是現今這個時代,是非常需要有慈悲心、菩提心的時候,我們學佛的人,更不應將這珍貴的道理隱藏不用,事實上是更應該將之成爲修持的法門,這就是我要說的。

  最後我們要將功德回向,爲這世界的和平幸福,以及在座各位的現前究竟安樂圓滿而回向。

  

✿ 继续阅读 ▪ 真正的信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