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心七要 連載叁

  《修心七要》教授連載叁

  第二部份:正行法

  今天開始講正行,正行分爲兩部分:

  (一)勝義菩提心(附帶說的),可分爲上座及下座時(平日時)的修持。

  (二)世俗菩提心(主要說的)。

  (一)勝義菩提心

  1、勝義菩提心上座時的修持:主要是以一個偈頌做爲教授:“思諸法如夢,觀心性無生,對治亦自解,道體住賴耶”。“觀諸法如夢”是指觀察境的情況,所謂“諸法”是指外境的這些常、無常等落入常斷的一切差別法,主要是指觀察思惟一切外境的情況,觀察外境各種現象的體性。“觀心性無生”是指有境,也就是對自己的觀察,要觀自心體性的情況。

  “思諸法如夢”:我們現在所安住的環境,一個是指我們周圍的外器世間,還有一個是住于其間的這些有情衆生。但是這一切都只是一種名字的安立而已,也就是我們的心去立了一些名詞及名相。就好像在夢中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夢到一間很小的房子,裏面有馬、大象還有一些很大的動物,但是事實上這麼小的一間屋子是無法容納這麼多巨大的動物的。因此可以知道,夢中所見的境並不是真實的。就好像在夢中一般,由于我們心的迷惑,將各種的外境安立了各種的名詞及名相,但事實上這些境並不是真實實存的。

  這裏再多做一些解釋,就好像我桌子上的玻璃球一樣,我們姑且可以稱它爲玻璃,也可以稱它爲球,總之我們給它安立了一個名字,但是它是如何安立成爲玻璃的呢?它又是如何造作這個玻璃呢?當我們去尋找這個原因的時候會發現它也許有玻璃的成分但是它並不是玻璃,所以任何物質聚合的東西,它們也不是物質的本身,當我們用智慧仔細的去思維跟分辨的時候就會發現,我們找不到所謂任何物質本身的,但是平常我們並不去思維也不去練習,所以我們也就隨便給它安立一個名字叫做玻璃,可是當我們仔細的用智慧去分析的時候,就會發現是找不到玻璃,甚至是沒有玻璃的,因此所有的物質都是這個樣子,我們心中給它安立一個名字,但是真的仔細去檢查分析的時候就會發現,境本來也沒有所謂實有的境,都只是我們心去安立的而已。

  今天晚上也許我要將桌上所有的東西都以此類推的來作介紹與解釋,(法王作倒水的動作),比如我在倒這杯水的時候,我們可能會稱這個杯子是一個水杯,因爲我們倒了水進去了,但是如果在我們倒茶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稱它做茶杯,因爲我們是倒茶進去,但若是我們倒酒進去的時候就稱它爲酒杯。不管我們稱它是酒杯、茶杯還是水杯,事實上仔細觀察這個杯,它也不是真正的酒杯、茶杯、或水杯,這些都只是一種命名而已,因爲是在當時它有那樣的作用所以我們稱它爲某某杯,但是如果這個茶杯它是一個如實、真實、固定的一個境的話,那麼它是永遠不可能成爲酒杯的,然而事實上茶杯也可以成爲酒杯,由此可知這一切都只是一種名相的安立,只是我們心給幾個名詞的安立,它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境。

  對于外境是非真實的,也非真實、實存、實有的,也許各位會問:那麼這能夠去觀察這些外境的心是實有的嗎?是不變真實的嗎?事實上能夠去觀察這些外境的心它也是非實有的,不是真實的。

  在我們觀察心的時候,我們稱它爲心,但事實上它只是種分秒相續的連續,我們把它成立一個名字叫做心。當我們真正觀察時會發現,這個心,過去的心已經滅盡了,未來的心還沒有升起,而現在當我們仔細去分析這當下的心時,發現它又可以分成過去跟未來,因此這種剎那相續的活動我們稱它爲心。但是我們給它這個名詞的時候,我們可能會以爲它是一種物質或是實體的東西,但是當我們真正用智慧去分析時,會發現心也是找不到的。

  我小時候大概八、九歲時,曾經有一次突然産生一種想法,那時我還沒有獨自的讀書經驗學習,只是突然産生一種斷滅的想法,也就是仔細把所有的東西都分析到最終的時候,覺得什麼都沒有了,心裏感到很害怕並且開始亂想,而這時候老師又出去了,那時候覺得害怕的不得了。之後,我就到寺廟的外面去繞塔,慢慢的心才平靜了下來。所以事實上我們對于空性、對于空的理解感悟很多時,心裏一開始是會感到害怕的,但是我們又不能夠不去了解、不去知道空性,所以在這裏就講到第叁句:“對治亦自解”,也就是空性本身,也不具有實體、實質的,可以說實相的空性也是找不到的,也是無所得的,所以若是對這點能夠了解的話,我們心裏就能夠覺得比較松坦。如果空性是真實的話,我們就不免要感到害怕了,當我們在觀察空性的本質的時候會發現,它也是無所依存的,我們只能安住在這種無所依存的體性當中,如此我們才能夠去松坦自心、安住空性。

  因此當我們的心感覺到緊滯的時候,那時候就要觀想好像自己躺在水中遊泳,或者是遨遊在天空中一般,將自己去放松,事實上當我們談到修行的時候,我們不光只是想到修空,或者只是修行空性而已,我們還要談到,雖然它是空性的但是它卻有所顯現,雖然它有顯現但是它是空性的。

  修行可分爲觀察修及等持修。觀察修是透過分析及觀察,去對空性有所體會而去了解空性,而之後就要將心放松的安住在空性的體性當中,否則容易墮入斷見,也就是說將心安住在明空不二的法性自性當中。也就是說在我們首先對空性有所理解之後,在這個之上,而將心安住在明空不二的體性當中。有些人以爲空性是完全空蕩的,所以聽說以前在舊金山有個很大的地震,很多人都因爲地震而體會到了大手印、大圓滿,因爲突然之間因爲地震的關系,心裏什麼想法、什麼念頭都沒有了,完全空空的,以爲這就是大手印、大圓滿的體會,而事實上所謂的能夠安住在自體是指,在對空性的了解之上,而將心安住在明空不二的自性中。

  以上講的是如何在上座時的修持。

  2、勝義菩提心下座時、也就是平日的修持:這裏講到“中間修幻失”,是指若是我們在平常的修行,平常的行爲,若不能夠將我們上座修持時的串習、習性運用到日常生活中的話,修行對我們來說就沒有用了。

  修行應該是要對我們的身語意叁門的作用要有幫助的,而如果只是在上座時有那麼一點好處,而在平日時卻沒有功用的話,那麼修行對這一生也不會有什麼利益的。因此在這裏講到,要怎麼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也就是指將我們上座時對于空性的觀照跟觀察,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這就好像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電影中有各種的影像一般,但是在這裏所謂的空性並不是指什麼都沒有的空,這個空就好像影像一般,它是有影像的顯現,要修的是不去執著那些種種現起影像。我再作另外一種比喻,好像水中的月亮一般,在水中會顯現出月亮,但是水中的月亮並不是實有的,並不是真實的。因此可以說一切的萬法它雖然有各種相的顯現,但是它卻不是實有的,不是真實的。在平日我們就要把這樣子的一種空性的觀照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以上是勝義菩提心的教授。

  (二)世俗菩提心可分爲前行、正行及平日的修持。

  1、世俗菩提心的前行:最主要即是指慈心與悲心的修持。修持慈悲並不是被強迫而修持的,應該是我們自己要去尋找,那些能夠幫助自己修持慈悲的因緣,以及要知道爲何要修持慈悲的原因。

  慈悲修持的主要對象就是指外境的一切衆生,而我們對其他的衆生都要生起慈悲,也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講的如何對其他衆生産生慈悲心,以及我們爲什麼要修持慈悲的原因和不修持慈悲的過患。

  在佛教經典中說:“由于衆生對我們有大恩德,因此要對衆生生起慈悲心”。這個理由是一切的衆生都曾經做過我們的父親或者是母親,甚至都曾跟我們非常親密與親近,因此我們要對一切衆慈悲。

  既然一方面我們說一切的衆生都曾經當過我們的父母,那麼也可能會認爲說一切衆生也可能是對我們有害的、曾經傷害過我們的,因爲這樣的想法,可以說是兩方面都一樣的,所以也可以對他們生起瞋心,也可以去傷害他們,去對他們生氣。但是我們修行人總是盡量要往善的、往正面去修持,事實上會有很多惡的事情,我們不需要去努力去修持,惡的事情是自然會發生的,自然就會有的,對于修行人來說,我們應該盡量往好的方面去學習去修持,如果我們總是往惡的方面去走的話,最後只會對自己造成傷害。

  

  學生提問:

  Q:何謂四種時?

  A:經典中提到的“十方四時”四種時是過去時、現在時、未來時及無時(空、無二)。時間又可分爲有序時(有順序的分時間),及無序時(無順序的分時間)。就像佛陀的佛行事業有一些就是按照時間做的佛行事業,有些則是不按時間,突然做的佛行事業。所謂的有順序的是指時間,沒有順序的是指無時。

  Q:在西方就算不是佛教徒也可以理解與接受過去生與來生的說法,但是他們無法理解人變成動物的情況?

  A:像我們有這樣的人身當然是比動物更好、更殊勝、更有用處的,所以當我們想到我們這樣的人身會變成動物的時候,我們的心可能就不會覺得很舒服,而且很難去理解跟想象,但是我們可以這樣想,當我們的神識與身體分開的時候,能夠投生的是我們的意識的話,就比較容易去理解。當我們的意識投入到任何動物畜生道,就會轉變成動物畜生,所以我們的人身是有個空檔期的,這時我們的意識就會到各處去,因爲我們不能夠自己做主。若從這方面想的話,人身轉變成動物是可能的,爲什麼會變成動物的原因主要是因爲善惡的業力。

  (待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