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一、什麼樣的磕大頭姿勢才算標准?

  十一、什麼樣的磕大頭姿勢才算標准?

  土登喇嘛講:“對像端正立定,兩足並齊,乃恭敬合掌于胸前。然後上舉至頂,由上下移,初住額間(表示洗淨身業),……次住喉間(表示洗淨口業)……次住心間(表示清淨意業)。”

  羅貢桑仁波切開示:“1. 拜佛的方式雙手並不貼合(表示向內心自我反省)2. 拜佛時雙手先放在頭頂上(臨命終時要直接投生西方淨土)3. 拜佛時第二步是將雙手在額頭(表示洗淨自己所做的),嘴唇(表示洗淨自己所說的)及心口上(表示洗淨自己所想的)各碰觸一下。”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雲:“依次合掌于頭頂以此清淨身障、合掌于喉間清淨語障、合掌于心間清淨意障,之後五體投地”

  呵呵,叁個人講的叁種樣子:

  第一個順序是:額間——喉間——心間;

  第二個順序是:頭頂——額間——嘴唇——心間;

  第叁個順序是:頭頂——喉間——心間。

  叁者的觀想也也不同,有的是額間爲清淨身業,有的是頭頂爲清淨身業,有的放在嘴唇上,有的放在喉嚨上,有的手掌停留叁處,有的停留四處。

  一個合掌的停留處就有這許多差別,難怪現在很多人磕頭磕的戰戰兢兢呢。

  我的上師一席開釋,讓我明白了這個問題:磕大頭並不是每一個動作都有細致的、統一要求的。只要《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上寫的幾點全部作到就可以了,其他的細節部分大都可以允許有自己的個人特色。比如西藏很多活佛,轉世後仍然保留著自己前世磕頭的某些特色,人們甚至可以從磕頭的方式上來判斷其爲何人的轉世:哦,習慣這樣磕頭法的是某某活佛的轉世,帶有那種特點的磕頭法的是某某活佛的轉世。所以磕大頭的師兄們也不必那麼緊張,有很多細節安排上是沒有統一標准的,你問一個上師一個樣,問兩個兩個樣,只需要按照一個修就可以了,不存在這個傳承是正統,那個傳承不標准的說法。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雲:“頂禮時,身頂禮即身體作禮拜;語頂禮即口中念誦頂禮句或祈禱文;意頂禮即以誠摯恭敬之心意念:您無所不知我全心全意信賴您。並觀想:(上師聖衆)我與一切衆生一同頂禮。如此身語意叁門專心致志至關重要。否則東張西望,胡言亂語,心不在焉,如若右方有人來往、交談,則眼睛及意識便轉向右方,雙手也合十到左臉頰上了,如果左方出現類似情況,那麼眼晴意識又轉到左方、雙手又合十到右面頰上了。所以我們應當了知若如此心識散亂、隨境所轉、只是身體東倒西歪地進行頂禮,則除了自己的身體徒勞外無有任何實義。

  不僅如此,而且頂禮時雙手必須宛如含苞待放的蓮花一般地空心合攏。絕對不可以內無空隙地並合掌心或者僅僅以指尖接觸等。如《大解脫經》雲:“如蓮花待放,雙手頂合掌,無量身雲聚,頂禮十方佛。”如《功德藏》雲:“並非隨意身頂禮,心間合十恭敬相,合掌當如蓮花苞,或如嘎屋盒之形。”依次合掌于頭頂以此清淨身障、合掌于喉間清淨語障、合掌于心間清淨意障,之後五體投地。所謂的五體即:前額、兩手掌與雙膝。以五體觸地頂禮而清淨五毒煩惱之障,獲得身、語、意、功德、事業五種加持等。有如上之必要,故應如此行持。站起來時腰應挺直,然後仍舊如前一樣重新合掌匍伏頂禮。如果雙手不如理合掌于叁處只是甩動一下,膝蓋及額頭不接觸地面僅僅彎一下身,站起時腰不端直彎身頂禮等,這些都是不恭敬的頂禮方式,所以絕對不允許。佛經中說:“躬曲頂禮的異熟果將轉生爲駝背者,即背上生大瘤的侏儒佝偻之人。”我們是希望獲得功德而頂禮的,若爲轉劣身也無有必要作頂禮(尚有許多罪業)。所以頂禮數目不多也可以,凡所作的頂禮都應盡力做到正規、如法、清淨。因此若爲了頂禮時省力而在陡峭的山坡上或某種依靠物之上等頂禮,則無有少許實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