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修持法門》教授連載五
大家晚安,紮西德勒(吉祥如意)。
接續昨天的課程。昨晚談到觀想皈依境的方法,在皈依之前,先要觀想自己爲主和周圍的衆生。而且要叁門合一的皈依,就像昨天講過,心專注在某個境上時,身、口也要專注在同一個境上。當心專注于某境的時候,我們是如何來專注的,並且要具備什麼心態來做皈依呢?接下來,要作這部分的講解。
修持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的時候,自心要具備叁種特殊的心態,加上身、口一致,叁門合一地修持。叁種特殊的心態分別是相信,意樂與信任。
首先“相信”,經典形容說是“付出一切的信心”。也就是無論快樂或是痛苦,觀音您都知道,我把全部都托付給您了。可以說是一種純淨、透徹的信心。
二心或懷疑指的是一部分皈依,一部分不皈依,或者猶豫不決,到底能不能皈依等,而這裏是完全沒有這樣的二心,是一種完全的信心。從佛法的角度,或者心智科學來說,這種信心具備了強大的力量。就像我昨天提到,很多人若是具備了沒有懷疑的信心的話,痛苦的壓力就會減輕。無論我們所相信的對象是否真實存在,這是另外一個題目。無論如何,一個人若具備了全然的信心,能幫助減輕痛苦的壓力,人生會找到一股特殊、嶄新的力量與方向。
第二是“意樂”──想要皈依的心。這種心其實在“相信”或者後面會提到的“信任”的信心中都已具備。但這裏特別提出來稱爲“意樂心”,我想應該是指一種願望,深切祈願“一切衆生未證菩提之前,我都要皈依您”的一種信心。
第叁是相信觀音菩薩確實能救護的“信任”。某方面來說,信任與信心相似,兩者都是一種信心,但還是有些不同。不同處在于因與緣上的不同。信任是因爲知道原因而相信的,例如開始時,我們努力地想要知道觀音菩薩能夠救護我們的原因與力量是什麼?不僅是外在的觀音菩薩的大悲力,更有我們自身內在的各種因與緣的力量,總之透過內外的觀察,而生起勝解──確定觀音菩薩是真時的救怙主,真的具有力量。當我們對外境生起信心,也就是視觀音菩薩爲可以寄托的對象,同時,透過觀察內心的因緣後,而生起我能夠皈依的心,我想這就是信任的意思。
按照次第來說,首先是相信,之後是意樂與信任,講說時是這樣一個順序的。但是在實修生起信心的次第上來說,就不一定是這樣。我想過,事實上是反過來的。首先我們認真探討皈依的原因,透過判斷而得到勝解(信任)。勝解有了,就會想要皈依(意樂),很有可能想要皈依的意樂心與全然的信心會同時生起,就像一個人會帶著全然的信心而想要皈依。另外一種順序可能是,首先我想要皈依(意樂),進一步會問自己:我要如何皈依呢(思惟而生起信任)?答案是以全然的信心來皈依。總之,可能實修時的順序與講說時的順序不同。
接下來要念誦皈依文,念誦時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有些時候是一邊念誦文字,同時觀想。另一種方法是先把經文念完,之後就不用念了,休息一下,然後全神專注的觀修。或者先觀想,再念經文,這也有可能。總之方法很多,視情況而定。
無論是先念後念,或者念一段,停一下,觀想一下;這裏的重點是:要念出聲音。爲什麼呢?因爲光是心中想還不夠,如果加上身體和語言的行爲的話,會更有力量。尤其語的力量是很大的,“表達能力”就是語的一種力量,例如壞話讓人生氣,好話讓人歡喜,這都是語言的力量。所以念出聲音是很重要的。
但光是念出聲也不夠,還要有發自內心的感動,如果念得不清不楚,是不會有什麼感受的。例如昨天我感冒了,就有點念得不清不楚,我也感到很不好意思。但當時大家都感冒了,所以也沒什麼關系。總之,要唱出內心的感動,那種可以深深打動人心的感動,就好像唱一首震撼、有動感的歌曲一樣,力量才能展現。就像剛剛說過的,光是心裏想著要一個人生氣,他是怎樣都不會生氣的,但是如果當著面罵他的話,他就會生氣了,罵得愈難聽,他就會愈生氣。
接著經典中又提到一段重要的文字。經典中幾乎沒有一句話是不重要的。那麼爲什麼這句特別重要呢?因爲這句說明了:僅有發願還不夠。有一個故事,曾經有一對夫妻吵架了,互相不說話。有一天晚上,因爲隔天先生一早有事,所以睡覺前寫了一個字條給太太說:“太太啊!我明早八點要起床,請叫我。”結果,隔天到了九點,也沒人叫他,他自然醒來後,看到床邊多了一張字條說:“先生喔,快九點了,該起床啰。”就像這樣一個情況,可以知道光是發願沒什麼用,就像光是寫張紙條說快九點了,先生也不會醒來。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有時我需要叁點起床,但我沒有調鬧鍾,有時我發現光是心裏想希望叁點起床,有時還是起不來。但是,如果我特別有力、清楚地告訴自己說:明天叁點起床後,有很多重要的事要作,例如這個那個。結果到了時間就會自然醒來。
所以這裏的經文說:“我皈依于大悲觀音座下”時,不是只有願望而已,而是要有強烈的感覺到“我真的皈依于觀音座下了”。如果隨時我們能將這種深刻、強烈的感覺放在心中,那麼就算早上只觀修了一遍的皈依文,但是整天都會很安心,就好像沐浴在溫暖愉快的陽光中一樣。
今晚就講到這兒了,沒有提問。我希望問題像釀酒一樣(明天會更香濃,問的更好),但也有可能是問題變的更多。外國人總有個習慣,做任何事都講求效率,按部就班。所以我今天也仿照這種效率,我要走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