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子行叁十七頌 連載一

  《佛子行叁十七頌》教授連載一

  今天,首先我要向此寺的尼衆們與來自各方的所有法友們,致上問候之意,與此同時,從今天起叁天的時間裏,我將對于佛子行叁十七頌,以自己淺略的理解給予各位解說。

  這一部《佛子行叁十七頌》,屬于噶當派的修心教法的支分;因此,藏地所有教派的衆多大師們,針對此文,作了很多聞、思、修與講說、辯論與著作。

  今天在講解正文之前,我想先作一個概說或開場白。

  這次《佛子行叁十七頌》的課本,是由韓國團體所提供的,同樣還有由Zabsang Shedrub提供的小冊子。你們應該已經拿到了。我聽說此頌文在中文裏,有四種翻譯本,因此,各位可能會聽到口譯者的譯文與各位手中拿到的在文意上有些出入,但是,相信翻譯者應該會選擇較好的譯文,各位聆聽如此爲主的譯文,應該是可以的。

  世界上叁千多年以來,出現許多宗派,佛教屬于其中之一。各個宗教當中,可分爲有理論基礎的和沒有深奧理論基礎的,例如對于一般太陽、月亮或物質界的東西,認爲是皈依處而信仰。佛教屬于有理論,並透過理智作觀察與分析的一類。雖然佛教是有深厚理論的宗派,但是其中也分爲透過因明邏輯分析爲主的,與以信心爲主而引經據典的一類。

  佛教的宗派分爲四個,愈往上深入各個宗派,理路就愈深,不僅是引經據典的相信而已,更需要有深刻的邏輯分析。如此邏輯的論述愈來愈重要,同時對于事物的情況,有著更精妙的闡述。例如佛子行叁十七頌,即屬于大乘中觀法,從宗派來說是屬于大乘的法教。因此修持此法,要以大智慧來修,總之,需要具備善能分別諸法相的智慧,以此慧爲導引而帶領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般若等六度的修持。《佛子行叁十七頌》的要意精髓,即是佛陀的教言與注解其教言的印度與各地佛教賢哲們的心意。佛陀親口所說的教言,一般說爲叁藏與四部續典等。過去在藏地,雖然很早就將大部分佛經譯成了藏文,但因佛陀的教言數量之多、內容之廣,至今仍有許多還未翻譯。而佛陀的追隨者、智者們的教言即論典,我們也僅能略知其一二而已。從語言上來說,這些經論以梵文、巴利文爲主,之後翻譯成爲中文與藏文等。

  佛陀的教言分爲叁乘法,即大乘、金剛乘與南傳等。對于這部份,在印度曾經有過大乘是否爲佛說的爭論。當時,透過大乘追隨者們詳實的理論分析與經典依據,證明了大乘是佛說。同樣對于金剛乘,佛教史上也發生過相同的爭論。至今,仍有許多佛教徒對于金剛乘不是很認識。會有如此情況發生,也並非無因或隨意的推斷。

  因爲所謂秘密金剛乘,意即對非法器之人秘而不宣,故運用很多文字與內含不相同的、象征性的、難以理解的言詞。因此,本來就非叁乘的每一個佛教徒所能理解,而事實上也不需如此。佛陀的教言,是針對不同乘法的調伏衆而個個開演的。因此,可能自己對某一乘法無法理解,但這並不構成什麼大問題。總的來說,我認爲重點在于:我們應該多去思維與認識佛教當中的密乘法門。

  例如聖境印度的佛教著名學府,那爛陀大學與比瑪拉西拉大學當中的衆多賢哲與成就者們,都撰寫了很多密乘的法門、典籍與口訣等。例如龍樹菩薩,曾撰寫很多密集金剛相關的典籍。雖然不一定所有署名龍樹的都是指同一位龍樹菩薩,但是確有很多以龍樹爲名而撰寫出的密乘典籍。龍樹的弟子聖天菩薩,與其教的持有者月稱論師等,也撰寫過多部密乘法門。而在比瑪拉西拉學府當中,著名的尊聖那洛巴與六賢者們,也撰寫過多部密乘相關深廣的典籍與口訣。因此,以上諸多教界無爭的賢哲大師們,都一致認同密乘而且撰寫與弘揚相關的典籍和口訣,這是值得我們去思維與研究的一件事情。

  總的來說,佛教不僅是信仰,更是需要以理智或智慧爲導引的法教。因此,我們應該多聽聞與思維佛陀的法教,善加觀察、消除疑惑而開發智慧。首先聽聞佛法,了解法義;之後好好思維,加以確定;確定的信心具備之後,開始修持使成習慣。不僅只是知識上的了解,而是要能體會個中要義。

  例如對于菩提心的修持,不僅是透過聽聞與思維的理解而已,而是自心要和菩提心的自性完全自然的調合爲一,和慈悲心完全的吻合。除此之外,只是知識上的理解而口說:“這是菩提心,這是慈悲心”等,這樣是不夠的。若是能夠學習一部聽聞與思維後能對整體佛教有所了解的經典,對我們將有所幫助,這是很清楚的。爲什麼這麼說呢?阿底峽尊者曾說過:“生命短暫而要學習的典籍無量。”因此,我們沒有時間去一一閱讀佛教中的所有典籍,能活多久也是個疑問。因此,了解一部經,若能像太陽光明普照一般,即“一解百解”,了解一部經,而能將所有疑惑之結解開之意。若能夠針對這樣一部經作聞思的話,對我們的利益會更大。因此,《佛子行叁十七頌》當中,包含了一切深奧與廣大的要意。是一部學習後能夠讓我們了解整體佛教的經典。

  在還未講說正文之前,首先我想應該對于作者,佛子無著賢大師的生平傳記作一個略說。若對作者有個認識,我們就不會覺得這是一部從天而降的經典,而知道是由一位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有苦樂體驗的人所寫的。如此我們的感受會更深,生活中也更容易去實行。

  佛子無著賢大師于1295年出生在後藏的薩迦地區。父親名爲昆秋巴,母親名爲崩准。這和昨天談到的帝洛巴大師的傳記不同,後者只能知道曾經有過這麼一位帝洛巴大師,但出生的日期只記載爲地鼠年,並不清楚。無著賢大師小時候名爲昆秋桑波(寶賢)。我們都知道,一位聖者是從挫折中曆練而成的。無著賢大師即是如此,叁歲那年他的母親過世,而照顧他的祖母也在同一年過世。十歲到十四歲期間,由舅舅或叔叔教導,並給予日後出家生活的照顧。十四歲時在戒師前出家。二十九歲時,在頗東的耶寺得受比丘戒。之後跟隨薩迦派的智者得授中觀與唯識的菩提心戒,並得授很多共與不共乘法的灌頂、口傳、口訣與教授,尤其廣博學習了大圓滿的教法,在藏地親近多位無分別教派的大師學習與實修。十五歲時。他得到無著的稱號。在耶寺院中有一個辯經院,當時大師正在學習《大乘阿毗達摩集論》,有一天他前往辯經時,一位名爲日幢的智者,正在針對阿毗達磨進行辯論,他提問道:“論中提及的“無煩惱的痛苦”,無煩惱與痛苦兩者是相違背的,不可能共存,爲什麼論中提到有無煩惱的痛苦?”辯經院中無人能夠回答,只有大師正確回答,因此得到了無著的名號。他的回答是什麼呢?無著賢說:“聲聞、緣覺、阿羅漢等雖然沒有煩惱,但未斷盡,仍受業力的牽引,故有痛苦。佛陀知此而開示說有無煩惱的痛苦。”在場的格西、賢哲們聽完後,非常的贊歎,說是無著大師(印度的智者)親自來了。因而大師得到無著的稱號。

  無著賢大師修持自他交換法門,叁十歲時,耶寺院附近有一個乞丐,身上長滿了虱子。爲了幫助這個乞丐,大師將自己的食物偷偷的在晚上帶給他,偷偷給是因爲怕寺院知道他得了虱病而將他趕走。一天晚上送食物時,乞丐不見了,大師四處尋找,發現乞丐躲在附近的一個角落。大師問道:“爲什麼你要躲在角落裏呢?”“因爲每一個經過看到我的人,都感到反感想吐,覺得我很髒,因此把我感到一邊。”乞丐回答。大師聽完後生起極大的悲憫心,當晚將乞丐帶回他的房間,給他各種好的食物,並給他一件新的羊皮袍。而乞丐那件長滿虱子的舊皮袍,如果丟棄,虱子都會死亡,因此爲了保護虱子,大師將皮袍穿在了自己的身上。

  由于穿著乞丐的舊皮袍,大師生了病而無法給予教學。弟子與法友們前來關心,得知大師得病的源由後,有些不同的看法。有的說:一個行者不需要這樣折磨自己,享用一些福氣與資具還是可以的。有的說:這樣的悲心是不正確的,只是無意義的布施自己的身體。有的說:爲了我們弟子們,別這樣糟蹋自己的身體,請將虱子丟掉吧。大師最後回答說:“過去,我虛度了多次得人身的機會;如今,能爲利益他人而布施自己的身體,就算舍命也值得。我是不會將虱子丟掉的。” 一直照顧著虱子十七天之後,虱子自然的死了。可能是吃的太飽撐死了,但無論如何,虱子都消失了。大師爲它們回向超渡,並將虱子的遺體製作成擦擦(小佛塔),就像對人一般的對待這些虱子。這是大師修持自他相換的一個例子。

  另外還有將惡緣轉爲道用的故事。有一次大師生了病,大弟子詢問上師得了什麼病?大師回答:“這是仙人、聖者、特殊的一個病。”弟子又問有什麼方法治療嗎?大師回答:“只有向叁寶發願祈請:若生病能利益衆生,請加持我生病;若死亡能利益衆生,請加持我死亡;若健康能利益衆生,請加持我健康。除此專一祈請、將惡緣轉爲道用外,不需作任何其他的治療。”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大師他在佛子行頌文中提到的轉惡緣爲道用的修持,不只是文字而已。那是大師身體力行的真實行誼。

  由于時間不夠,只能簡略的講解大師的傳記,因此接下來直接談到圓寂了。沒有太久之後,大師生病,示現圓寂的征兆。弟子詢問上師會投生到什麼淨土?大師開示:“過去也有噶當派的大師發願投生地獄。因此若是能夠利益他人,投生地獄我也高興。若是不能利益他人,我也不想投生到淨土。無論如何,我雖然沒有自主的能力,但我發願投生爲一個能夠利益他人的生命。”

  1369年大師圓寂,享年七十五歲。大師的弟子邦譯師曾說過:“若是某人想要達到像我一樣的證悟程度,他需要花幾生的時間積聚福德。但若是想要達到我的上師、無著賢大師的證悟程度的話,則需要累生累劫的時間積聚廣大福德。”意思是,以我們淺薄的程度乍聽大師的傳記時,會覺得無法理解。就大師本人來說,那是他真誠無僞、完全舍棄自己叁門一切、爲了一切尊貴衆生喜樂而展現出的殊勝行誼,如此是需要多劫積聚廣大福德才能做到的。

  所謂多生多世,可能指一生又一生的生命更替;但多生多世,也可能就在每分每秒當中。因此,總的來說,若是娴熟法要精髓,一秒中也能積聚多劫的福德。如同過去祖師大德的祈願,我今天也祝福各位:“具足圓滿福德與悲智功德,以此爲憑借,未來能夠如願利益無量衆生!”

  (待續......)

  

《佛子行叁十七頌 連載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