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美國慈林寺
曾銀湖譯于Deva Kuti 2001.11.4
■ 美國慈林寺照片集
■ 譚尼沙羅尊者(Ven. Thanissaro Bhikkhu)簡介
1949 喬福烈.迪可拉弗(Geoffrey DeGraff )生于紐約綠港。
1970 元月(大學期間)參加由一個泰籍比丘和一位禅師教導的佛教禅修實驗班。
1971 得到俄亥俄州歐布爾學院曆史學士學位。
1972-1974 獲得歐布爾先西認可,任教于泰國清邁大學。
1974 四月,遇見尊者阿迦芳.喬地可(Ajaan Fuang Jotiko)。
1976 在阿索卡寺(Wat Asokaram)出家。開始在泰國萊陽的達摩薩提寺
(Wat.Dhammasathit)跟隨尊者阿迦芳學習。
1986 尊者阿迦芳逝世,譚尼沙羅尊者繼續留在達摩薩提寺。
1990 美國麻省貝勒內明禅思學會的禅修教導期間,應邀擔任阿迦蘇瓦蘇瓦寇
(Phra Ajaan Suwat Suvaco)尊者的翻譯。禅修期間,一位禅修者發心購置
土地創立慈林寺。
1991 返美,在阿迦蘇瓦尊者的指導下,于北聖地亞哥縣協助啓建慈林寺。
1993 擔任慈林寺住持。
1995 獲泰國法衆部僧團認可成爲戒師。
■ 美國慈林寺( Metta Forest Monastery)簡介
慈林寺位于北聖地亞哥縣,群山和叢林環抱的鳄梨果園之中。慈林寺提供在家人來此個別長、短期禅修安居的機會,它也提供了人們在上座部傳統裏剃度,並在泰國森林(比丘)傳統的修習模式中接受訓練的機會。
■ 緣由:
慈林寺是1990年由尊者阿迦曼的弟子-長老阿迦蘇瓦寇 (Phra Ajaan Suwat Suvaco) 所成立。現任的住持-譚尼沙羅比丘喬福烈.迪可拉弗 (Geoffrey DeGraff) -是在紐約和維吉尼亞的鄉村長大,後來于1976年在泰國剃度、出家。他依止在森林(比丘)傳統的阿迦芳 (Ajaan Fuang Jotiko) 座下修習,一直到1986年阿迦芳去世爲止。1991年他返美協助毅立慈林寺之後,于1993年被指定爲慈林寺的住持,並于1995年成爲正式的戒師。
泰國森林(比丘)傳統是由尊者阿迦索和尊者阿迦曼在19世紀所建立的,這個傳統以嚴持戒律、頭陀行生活方式和強調全時段禅思修習而聞名。
雖然它在泰國已經發展成爲一個很大的擁護團體,但它直接、不妥協的特質,使它遠離許多泰國社會典型的價值觀。這項事實讓它成爲遷徙美國的一個理想傳統,因爲那個特質大幅減少了文化的矯飾,直截了當地專注于生命的要素、死亡和心意的解脫;同時也因爲它扮演著一個提醒者,讓我們不會太匆促于美國化的佛教,因爲真實的佛教修習有別于居士社會中,不論在那裏所成立,的優越價質觀。
■ 禅修安居
雖然慈林寺基本上是一個寺院,但山邊另設有專區供在家衆來個別禅修安居並須遵守日常的作習表。
作習表開始于日出之前,因爲比丘們早起地個別地禅思。早課在5:30前開始,接著是1小時的團體禅修會,有開示或簡短的閱讀。會後,在家衆幫忙准備飯食,而比丘們則掃地並在8:30准備托缽。因爲附近沒有佛教村落,所以我們在寺地一帶開發了一個小村落:客房和禅修居士區。比丘們前往客房托缽並返回山頂上的禅堂去用餐,在家衆則做早課。比丘們用餐後,在家衆用餐,協助清理廚房,然後就可以自行禅思直到傍晚。接著,在短暫的聚會並答複修習問題之後,每人都要參加黃昏打雜工作。日落之後不久,全體集合作晚課,還有一小時的團體禅修會,再度有開示或閱讀。會後,也有發問的時間,然後每人回到自己的園林住處去個別禅思。
從五月到十月裏的有些周末,我們也提供團體禅修。在那期間,我們額外地增加了一次團體禅修會-在我們園林西邊樹下的〝戶外禅堂〞舉行-下午叁點左右。詳細情形請洽寺方。
禅修開示是遵照泰國森林(比丘)傳統,尊者阿迦李達摩達羅的方式。Accessto Insight 的網站中有可以下載的檔案。(中譯注:寺內典藏中〝念住呼吸〞即是其中之一,已譯成中文。)
■實務
過夜的拜訪請事先寫信到寺裏,首次的禅修者最多只許停留二周。停留一周以內的到訪者被要求持守八戒中的前五戒,停留較久的則要求持守八戒,期望全員都全程參與寺方每日的作習表。我們不收膳宿費,我們所有的活動都來自奉獻的基金。我們的住宿很簡單:一棟客房有叁間宿舍,我們的園林樹下有一塊可以紮營帳的平地,建議訪客攜帶手電筒、鬧鍾(表)、帳篷、睡袋、寬松的衣服(不要短裝)。夏天較爲幹熱,冬天則下雨濕冷。我們要求所有的訪客理解聚會在這兒的不同文化-泰、寮和美國-並擁護比丘所遵守的戒律。
■剃度出家
准備出家的人必須在寺裏住上一年,持守八戒,以便讓他們熟識比丘的生活。在這段期間,他們按照一般大衆作習表(如上),但他們也必須承擔較多日常雜務的責任:廚房的工作,園林的幫忙,到城裏出差。年終,如果得到住持的同意,他們就有資格出家。新學比丘至少五年內要留住在慈林寺或泰國相關的寺院裏,才能自行離去。新學比丘不擔任教導工作,直到戒師覺得他們准備好了才行。
比丘們嚴守戒律和一些頭陀行,例如日中一食。偶而也必須承擔粗重的雜務,包括建築物的物理維護工作,雖然我們盡量減少這類工作。我們也設法安排科羅拉多高原的露營禅修,每年至少一次,和我們的〝森林傳統〞之根保持聯系。
■寺院生活
上座部寺院製度在今日流傳美國的佛教中,是最小和最少受到青睐的,大部份是因爲它廣泛地受到誤解。單身的寺院生活提供了一種自在與限製的模式-與在家生活大不相同-那是佛陀明白製定以幫助心意的訓練。普遍的錯覺認爲戒律只是遵守佛陀時代印度人的偏見,而和我們自己較開明的多數人是無關的。然而,仔細閱讀戒律則顯示它們之中有許多與在印度的其它教派有顯著的差異,而發現它們終極的理由則在于法義本身的原則。
或許在家和寺院生活最根本的差別,就在于進入寺院僧伽時,就遠離了在家人的金錢經濟和貿易,而進入了布施的經濟。比丘們不許買賣,即使與在家人交換東西也不行,在家人供給物質必需品給比丘,而比丘則提供法施給予護持者。因爲這些施與都是自願的,就營造了一種溫暖和愉悅的修習氣氛。同時,這種經濟教導了許多重要的心靈課程。寺院不掌理他們生活的必需品,這件事迫使他們去學習許多有價值的功課,耐性、容忍、接受業行。當他們反省自己所用的一切都是別人慷慨布施的成果時,就會提醒他們,修習的功德不僅是攸關他們自己而已,也關系到整個護持的團體。這激勵他們盡最大的努力去修習,承受別人慷慨布施的利益,當有機會或有必要時,他們自然要免費與別人分享修習的成果。
■聯絡
更詳細的信息請寫信到寺裏。(慈林寺)
Metta Forest Monastery
P.O.BOX 1409
Valley Center, CA92082
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