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先行
[作者] 坦尼沙羅尊者
[中譯]良稹
Generosity First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幾年前,阿姜蘇瓦特在內觀禅定協會指導密集禅修,我爲他翻譯。兩叁天過後,他轉過來對我說:“我注意到這些人坐禅時及其生硬。”放眼望過去,滿屋人坐著,無比嚴肅,板著臉,雙目緊閉,好似前額寫著“不涅槃勿甯死。”
他把這些人的生硬感,歸結爲多數西方人來到佛教禅修班時,對佛陀的其它教導無任何先行准備。他們沒有按照佛陀的布施教導行過布施。他們沒有按照佛陀的戒德教導守過戒。來到禅修班之前,並未在日常生活中檢驗過佛陀教導[的果報],于是他們面對坐禅的困難,無必要的自信,覺得只能完全仰賴意志。
假若你觀察此地禅定、戒德、布施的教法,它相對于亞洲的教法,次序完全相反。在這裏,人們報名參加一次禅修班,學一點禅定,只有人到禅修中心後,才得知自己必須在禅修期間遵守若幹戒律。禅修結束時他們才得知,在回家之前,應該布施。這個次序完全顛倒了。
在泰國,孩子們除了學會合什禮敬的姿勢之外,對佛教的初次接觸即爲布施。你看見父母們手把手教他們,在一位比丘托缽經過時,把孩子抱起來,幫著把一勺米飯放進比丘的僧缽內。慢慢地,孩子們開始獨自布施,這個過程的生硬度越來越小,過了一陣,他們開始從布施中獲得喜樂。
這種喜樂初看起來也許違背常理。對孩童來說,藉把東西送人得到快樂的概念並非自發而生。不過隨著修習,會發現它真是如此。畢竟,布施時,你把自己置于富者的地位; 布施之禮是你富足有余的憑證。同時它賦予你以人的價值感: 你能夠幫助他人。布施的動作也造就了心靈的開放感,因爲我們生活的世界由自己的行爲[業力]造作而生,布施之業造作起一個開擴的世界: 在這個世界中,舍離是運作的原則,在這個世界中,人們有富足有余,可以分享。如此在內心引生出一股良好的感受。
接下來,孩子們接觸到持戒: 即戒德的修持。再一次,從孩童的視點看,不做某些想做之事──比如想拿走某物、想說謊掩飾尴尬或者保護自己不受批評與懲罰──竟能得到快樂,仍然是違背常理的。不過日久之後的確發現,是的,從行爲遵守原則、從無須掩蓋謊言、從避免不善巧行爲、從對不良行爲的不屑造作之感中,的確能升起一種喜樂感與安甯感。
于是,從布施與持戒走到禅定時,你對世界上存在某種違背常理的快樂形式已有了經驗。當你已接觸佛陀的教導並遵教修持時,你已體會了來自布施的深度快樂、來自約束自己在任何情形下遠離不善巧行爲的深度快樂。等到來修習禅定時,你已經培養了某種自信,到目前爲止佛陀是正確的,因此你對他的禅定教導也願意一試。
正是有這股信心,使你得以克服禅定之初的雜念、痛感等諸多困難。同時,來自布施的開放感,給了你修定的正確心態、修觀的正確心態──因爲當你坐下來念住呼吸時,是帶著何樣的心
是你透過布施與持戒之業一直在造作的那個心,一顆開放之心。它非是自感匮乏者的狹隘之心,而是有余物分享者的擴展之心,這顆心對以往的行爲無遺憾、也不否認。簡言之,有此心者已意識到,真正的幸福並不視自己與他人的福利爲對立二分。
幸福的達成,必須或者只爲一己之私行事,或者爲他人而犧牲自己──這套概念與二分法──是十分西方化的,它與佛陀的教導背道而馳。根據佛陀的教導,真正的幸福在本質上,是可以相互傳播的。藉著爲你自己的真正福利而出力,你也是在他人的福利出力。藉著爲他人的福利出力,你也是在爲自己的福利出力。布施他人的行爲使你有善報。在堅守戒律、堅守原則、保護他人不受你不善巧行爲傷害的過程中,你也從中獲益。你獲得念住、獲得人的價值感與自尊感。你也保護了自己。
因此,你來禅修時,已准備好以同樣的原理修習止與觀。你意識到,禅定並非是自私之事。你坐在這裏,試著了解你的貪、嗔、癡,試著控製它們──這意味著你並非是唯一的獲益者。他人也將獲益──他們正在獲益。隨著你越來越有念住、越來越有警覺、越來越善巧地祛除內心的五蓋,其他人也越來越少地受你那些五蓋的傷害。你的行爲中流出的貪、嗔、癡越少,周圍的人受苦越少。你的禅定是對他們的布施。
舍離 [大方]這個素養,巴利文稱“caga”,是不少佛法系列教導中提到的要點。其一是趨向幸福重生的有關修持。這不僅適用于死後的重生,而且也適用于生存狀態,指你每時每刻爲自己造作、每時每刻進住的心態。你藉由自己的行動[業],造作起自己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藉著布施──不僅以財物,而且以時間、精力、原宥、公平公正待人的願心──你造作出一個自己生活在其中的良好世界。假若你的習慣更傾向于吝啬,它們會造作一個十分局限的世界,在其中常嫌不足。你總覺得缺這少那,總怕某件東西會從你手中溜走或給奪走。因此,當你不願布施時,就有一個狹隘、畏懼的世界,而非是你藉著布施之業造作起來的自信、寬廣的世界。
舍離也是聖財之一,因爲財富除了一股充足有余感之外,還有什麼
不少物質上貧乏的人,心態上卻十分富有。不少物質上大富之人,[內心]卻十分貧乏。永感匮乏者,是那些總需要更多的安全感、總需要存積更多財物的人,是那些怕財物給搶去而在房屋四周造起圍牆、或者住進門控社區裏的人。那種生活十分貧乏、十分局限。不過,隨著你修習布施,你意識到,自己可以少欲而活,布施他人自有一種快樂。那就是一股富有之感。你富足有余。
同時,你也在消解屏障。金錢的交易製造屏障。某人交給你某件物事,你必須把金錢交付給他,當下就出現一個屏障。你不付錢,那件東西不會越過屏障來到你這邊。不過,假若某件東西免費給予,它就破解了屏障。你成爲贈者大家族的一員。在泰國,比丘們對他們的護持居士的稱呼,與對自家親戚的稱呼是一樣的。布施護持,造就起一種親戚感。我曾經就住的寺院──這指既包括比丘也包括居士護持者們──好似一個大家庭。泰國的不少寺院也是如此。在其中有一股親戚感,不存在屏障。
我們聽過不少“相互連通性”(interconnectedness)的言談,很多情形之下,是作爲對十二因緣的演繹,實際上如此運用這個教說並不合適。緣起法教導的是從無明到苦、從渴求到苦的相關性。那是心智內部活動的相關性、是我們需要切斷的相關性,因爲它使苦連續不斷、周而複始。不過,還有另一種相關性,一種來自于我們的行爲的有動機的相關性,這就是業的相關性。我們西方人對業力教導常感困難,也許這是我們何以要一種無業力的相關性之故。于是我們在佛陀的其它教導中爲相關性尋找某種邏輯或依據,然而相關感的真正依據來自于業力。當你與另一個人交流時,就建立了某種相關性。
相關性據其動機,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隨著布施,你造作起一種正面的相關性、一種有益的相關性、一種你爲之樂見的消除屏障的相關性、一種善德在其中可以往返流動的相關性。假若是不善巧之業,那麼你也在造作相關性,你在造作一個遲早後悔的裂口。法句經中有一句話,沒有傷口的手,可以不受傷害地拿起毒藥。換句話說,你若不造惡業,該惡業之果不會臨至你。不過,假若你手上有傷口,接著拿起毒藥,它會沿著傷口滲入害死你。不善巧之業正是那個傷口。它爲有毒物品的進入開啓了入口。
反之亦然。假若與善巧行爲有關,那麼就建立了良好的相關性。這類正面的相關性以布施爲開端,隨著戒德而成長。正如佛陀說,當你在任何情形下嚴守戒律,決不破例時,它是在對一切有情布施安全感。你把無限的安全贈予每個有情,因此也得以分享那種無限的安全。隨著禅定的布施,你護衛他人不受你的貪、嗔、癡之害。你也受到護衛。
因此,布施的功能如下: 它使你的心更寬廣; 與周圍的構造起良好的關系; 它消解阻礙幸福傳播的屏障。
當你以這種心念修習禅定時,你對禅定的態度會有徹底的改變。如此衆多的人帶著這個問題來禅定:“我這次花時間習禅,能得到些什麼
”。特別在現代世界裏,時間是我們極其匮乏的。因此,從禅定中得到、得到、得到的問題,總在背景中出現。我們被告誡應該消除“得到”的念頭,然而,若非你早已修練,內心養成[施予的]習慣,它是難以消除的。不過,假若你帶著布施的體驗來禅定,問題就變成了“我拿什麼給予禅定
” 你給予你的全副專注、給予你的精進。你樂于精進,因爲你已經從經驗中了解到,對佛法修持投入良好的努力,將會有良好的果報。因此“我從這次禅修中得到什麼
”的內在匮乏感就被消除了。你帶著財富來禅定:“我拿什麼給予這個修持
”
當然,你會發現,假若以布施作爲開端,結果會得到更多。心更能夠接受挑戰。“我多給些時間修習如何
比過去入夜更遲如何
早晨起更早如何
對當下修行給予更持恒的專注如何
忍痛坐禅更久一點如何
” 禅定于是成了一個施予的過程,你當然仍有果報。當你對自己的精力與時間的付出不那麼不情願時,對禅定的過程便加以越來越少的限製。如此,果報也會越來越少有不情願感、越來越多的無局限感。因此,我們培養布施的聖財帶入禅定,是十分重要的。
經文中提到,當你對禅修氣餒、當禅修枯燥時,你應回想過去曾作的布施。這給你一種自尊感與鼓勵感。當然,假若從未布施,回想起來何其有之
這就是爲什麼,你在有意識地修習布施之後再修習禅定,是十分重要的。
我們時常問:“如何把禅修帶回世界
”但是,把世間的良好素質帶入你的禅定之中也同樣重要──那些日常生活中的良好素質、那些你不斷長養起來的素質。假如你的布施之業只有那麼一次,還發生在很久以前,那麼回想一陣就顯得枯燥了。你需要新鮮的布施來鼓勵自己。
這就是爲什麼,佛陀在談到功德的類型時,他說:“不要怕功德,因爲功德是喜樂的另一個詞彙。”叁種主要功德中,布施第一,它是舍離的體現。持戒的施予,建立在簡單的布施行爲基礎上,而禅定的施予,則建立在兩者之上。
當然,禅定的一大部分是放下: 放下雜念、放下非善巧的想法。假若你已習慣于放下物質上的東西,那麼嘗試放下不善巧的心理習慣就容易多了; 這是你那些長久以來緊抓不放,以之爲必須,但真的審視起來,發現並不需要的東西。你看見,它們實際上是致苦的不必要負擔。當你看見苦、看見它的無謂時,就能夠把它放下。以這種方式,布施的力量把你一路推向禅修,你意識到,布施並未使你因此少了什麼。它更類似于一項交換: 你放下物質財物,得到心的大方素質; 你放下雜染,得到自由。
(根據2003年3月某日開示錄音整理,本文爲坦尼沙羅尊者開示集《禅定》中首篇)
《布施先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