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叁篇 成果 十六階智 12· 隨順智

  12.隨順智

  因爲此智是一個完整的智慧,所以可以幫助修行者體證四聖谛。此智是由前面幾個階智引發而生起的,而此階的猛利智慧比前幾智更具足信心、更加精進、更有念住、更具慧解——因爲它體證了苦谛和集谛。以叁十七道品而論,此智已經到達七菩提分(七覺支)(注1)的程度了,因爲它可以幫助體證四聖谛。

  (注1:七覺支見1.3.6節。)

  佛法中有叁個層次的智能(見圖3-1)

  第一和第二階智:知遍知

  第叁和第四階智:審察遍知

  第五至第十四階智:斷遍知

  毗婆奢那的作用是從第一階智開始,逐漸斷惑至第十二階智爲止。但此智仍屬于世間——是世間智的作用。隨順智以叁法印爲所緣,體證了前二個聖谛(苦谛和集谛),自此以後就不再以身心爲所緣,也是最後一個觀智。

  隨順智是由觀叁法印的任何一相而引發道剎那(主宰道識的心),(見第十一階智的最後叁段)這整個過程僅在生起叁個速行心極短的時間內完成。隨順智源于行舍智(第十一階智)並且是種姓智(第十叁階智)生起的資助或助緣。

  從隨順智(第十二階智)發展至種姓智(第十叁階智)的過程如下:

  

  圖3-2

  就像懸吊在繩子上過河一樣,抓住繩子的是遍作(隨順智的第一個速行心:准備心),遍作心爲道心作准備,下一個階段懸吊的繩子將人帶到河流中間的是近行(隨順智的第二個速行心)而隨順智再將人帶到對岸上。當人落在對岸的時候,此心稱爲種姓智,此心是以涅槃爲所緣。

  隨順智是世間範圍的最後一智——世間範圍亦即以身心爲所緣。從現在起涅槃成爲心的所緣。

  上述的方式(過程),從世間心到出世間心稱爲法決定(模範的次第)。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